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山好漢其實就是「流氓集團」,誰這麼大膽,敢這麼說

梁山好漢其實就是「流氓集團」,誰這麼大膽,敢這麼說

原標題:梁山好漢其實就是「流氓集團」,誰這麼大膽,敢這麼說


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意思是說少年人要是看了《水滸傳》,容易去模仿裡面成幫結夥、打打殺殺的行為,其實這屬於邏輯混亂。在古代世俗社會,本來就潛伏著對抗拒官兵、殺富濟貧的嚮往,《水滸傳》只是把這種普遍社會心理藝術地呈現出來而已。一個青少年在這樣的社會成長,無論看不 看水滸,沾染上「水滸氣」的概率都差不多。從獲取知識的角度說,「少年讀水滸」絕對是好事,通過古典小說來了解世道人心,是個可行的辦法。


今天說的《〈水滸傳〉與中國社會》這本書,就是專門講解《水滸傳》背後的社會學知識的。作者薩孟武,是中國最早運用現代政治學理論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的學者,他用二十多年時間編寫的五卷本《中國社會政治史》,在中國台灣高校是中國通史教材。


首先,我們來看梁山上的階層問題。說起梁山泊好漢的社會屬性,薩孟武用了一個很醒目也很形象的詞來概括,就是「流氓集團」。



在這裡,流氓不是道德判斷的罵人話,而是一種在古代中國長期存在的社會身份。這裡說的流氓,就是遊盪於城鄉社會底層、不屬於主流社會的邊緣分子。他們不是勞動階層,也不大想參與勞動,在民眾眼裡,他們是家裡的敗家子、街坊中的閑漢。從當權者的角度看,他們沒有社會價值,純屬過剩人口,把他們全消滅了,是有利於秩序穩定的。

不過,這麼個被蔑視的群體,卻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殊力量,甚至會影響到政治局勢。中國是個農業國,在古代,糧食生產長期在低水平循環,農民手裡很少有餘糧,遇到水旱災害或社會動蕩,就得離開土地去逃荒。一旦平民普遍陷入貧困,形成流民潮,也就預示著社會快要進入動蕩了。在這種時候,流氓則成為接下來的動亂髮起者。流氓大多是沒有財產的,他們生活不安定,沒有品嘗過多少人生快樂,也就不懂得害怕死的痛苦,在現實中特別有冒險精神。



漢高祖劉邦有一番名言,他說:我這個人啊,論智謀不如張良,搞行政抓經濟不如蕭何,論打仗又不如韓信,可為什麼是我得天下呢?是因為我能用好這三個人。會用人確實是劉邦後期成功的原因,但他能當皇帝,第一條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他出身於流氓,敢拿全家人的性命來賭。


當流氓以個體為單位出現時,還沒有什麼實力,要是在亂世里成群結黨,就會橫行一方,燒殺搶掠,此時的流氓就成了流寇。地方上的紳士地主害怕他們搗亂,普通百姓也害怕他們騷擾。在饑荒中,流民到了沒有出路時,也會選擇加入流寇,就像小說里上梁山去當小嘍啰,這反過來又繼續加劇社會動蕩。


梁山好漢里有不少可敬可愛的人物,比如魯智深,既是個俠客,又是個佛教里的覺悟者;很多人的命運也非常值得同情。但要說起梁山好漢這個群體來,也確實該稱為流氓集團。不過,有許多好漢的出身是秀才、小官吏或小地主,甚至還有大地主和前朝的貴族,這就產生了一些關於階層的有趣話題。(未完待續)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西門慶 是怎麼和人打交道的
明朝滅亡三大困局,這次來說說最後一個,平不掉的黨爭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