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國丘吉爾 「日不落帝國」的夢醒時分(上)

英國丘吉爾 「日不落帝國」的夢醒時分(上)

原標題:英國丘吉爾 「日不落帝國」的夢醒時分(上)

「我出任英國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丘吉爾

蔣介石重視緬甸,是因為緬甸是中國僅存的一條外國補給線,大批的美國援助物資要通過滇緬路運往大西南;美國人重視緬甸,是因為美國需要中國在遠東擔負起阻止日本擴張侵略,維護美國亞洲利益的責任;英國重視緬甸,是因為緬甸是保護英國最大殖民地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


本文共2041字丨閱讀全文需要2分鐘


在杜聿明撰寫的《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中用這樣一段話來描述英國:

英國是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國家,十分自高自大。它向來慣用兩面手法控制歐洲大陸,挑撥戰爭,自己從中漁利,這是它的拿手好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英國為了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就逐漸支持德國法西斯主義,並妄圖慫恿希特勒進攻蘇聯。玩火者必自焚。希特勒並未完全依照張伯倫的意圖首先進攻蘇聯,在并吞了一系列小國之後,於1940年先下手進攻法國。


5月10日張伯倫垮台,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丟盔棄甲大潰退,倫敦一時張皇失措。可是英國並未接受這一教訓,對日本法西斯主義的侵略並未提高警惕,也沒有積極在緬甸布防,反而幻想繼續用兩面手法敷衍日本,以保全它在遠東殖民地的大後方。

杜聿明對英國政治家們的評價是極對的。聽聽他們在「九一八」事變前後發表的若干言論:


財政大臣張伯倫警告政府:「在目前條件下,我們在財政上和經濟上比軍事上更不具備在遠東進行一場大的戰爭的能力。」


首相麥克唐納認為:「我們現在陷入了可怕的困境,除此之外,我們什麼也不能考慮。」

英國內閣研究遠東局勢,得出:「如果爆發大的戰爭,海軍將無力完成其任務。」英國外交部常務次長范西塔特尖銳地指出,戰爭將意味著「我們在遠東的貿易和影響將要消失……香港和新加坡將要失去。」


因此,英國在解決遠東問題過程中,始終堅持避戰求和、姑息日本侵略者的具有綏靖色彩的政策。1931年11月,英內閣決定英國的遠東政策「應該是一種和解政策」。外交大臣西蒙對此的解釋是,「政策--對日和解。對中國--不要只是依靠別國,盡你們自己的責任,不要尋求轉向盟軍。對日本--我們不想實行制裁。」


羅斯福告誡丘吉爾


不要輕視中國


張伯倫下台後,丘吉爾繼任首相 之位。晚年的他在《二戰回憶錄》中稱自己是「唯--個在人類兩次大劫中都身居高位」的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丘吉爾曾任英國海軍大臣)雖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但他本人對中國的看法仍帶有英國政客們固有的殖民者心態,既傲慢又輕蔑。

羅斯福曾對丘吉爾說:「如果人口眾多的中國走上日本近一個世紀來所走的道路,並擁有現代化武器,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他勸誡丘吉爾拋棄殖民帝國的陳見,如果要中國在未來發揮大國的作用,現在就必須像對待大國一樣對待它。


丘吉爾不以為然地回答:「我出任英國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英美實行「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儘管有時也 關注日本在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動向,但英國因歐戰日緊無暇東顧,對日本基本上採取「中立」和綏靖政策,以它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不受大的損害為限,根本就沒有作好同時進行「兩洋戰爭」(大西洋、太平洋)的準備。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 場中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政府關閉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 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這種一廂情願的做法卻反被日本人看破了英國的弱點。

1940年9月初,日本進攻法屬殖民地印度支那,邁開「南進」的第一步,其爭奪英美亞洲殖民地的跡象日趨明朗。這時英國才感到「綏靖政策之在東亞,亦不能收到理想之效果。」


正在進退維谷之際,英國人卻看到中國的抗日之火越燒越旺。1940年12月1日,日本天皇憂心忡忡地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侵入莫斯科的拿破崙就是敗在消耗戰和游擊戰上,日本軍隊在中國是否感覺到無法對付了?」英國認為這是一股了不起的抗日力量,進而認為在英國無暇顧及日本挑戰的情況下,只有藉助中國的抗戰力量來遏制日本的進攻,才能保持英國在亞洲的力量均勢。於是,英國對中國的敵視態度開始轉變。重開滇緬公路之後,英國派了不少將士到中國來學習游擊戰。1941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丹尼斯少將為駐重慶陸軍武官,開始和中國醞釀中英軍事合作問題。


中英軍事同盟的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對中、緬、印、馬(馬來西亞)的軍事考察,共同商量保全緬甸的具體軍事計劃。在洋洋30餘萬言的《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中提到:

日本對中國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將不是從中國境內截斷,而是配合它對亞洲的戰略整體策劃,一旦日寇與英國開火,勢必先擊敗英軍而侵佔馬來西亞、緬甸。這樣,日寇既擊敗英軍而奪了它的殖民地,又可封鎖中國,獲得一箭雙鵰的效果。


然而,英國方面仍然幻想以大英帝國的招牌嚇唬日本,斷言,日本要截斷滇緬公路,肯定從中緬或中老(撾)邊境通過,而不會經過緬甸。另一方面英國又視中國為「長期威脅其殖民主義政策的民族主義國家」,故千方百計對中國軍隊入緬布防加以阻撓,致使初期中英軍事同盟作用甚微。


本文來自《人物》2010年4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文摘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周總理看戲(上)
毛澤東《沁園春?雪》引發的國共兩黨詩詞大戰(上)

TAG:新華文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