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世間五濁,由每一個人身的妄性造成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世間五濁,由每一個人身的妄性造成
宣化上人 講述
M3別列濁名
(劫濁)
【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前文說「世間人」,就是所有一切愚痴的眾生。阿難!你要知道這愚痴的眾生,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你看見這虛空了嗎?這虛空是遍滿十方界的,可是你能分開哪是你的「見」?哪是虛空嗎?你的見和虛空有一個邊際嗎?有沒有一個分別呢?這就表示見性和虛空是一樣的,雖然看得見,但是根本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個體相。見也就是虛空,虛空也就是等於見,所以沒有分別。
空見沒有分別,有空無體:空,它沒有一個體相的。說虛空就是它的體,你把它的體拿來看看?拿不來的!所以還是什麼都沒有,這是虛空無體。那麼這個見在虛空裡頭,見和虛空不會發生鬥爭的。有了見,不會就把虛空趕走了;不會說這個世界、這個空的地方,是我這見要佔領的,你這空應該走的。它們也不發生衝突,也沒有鬥爭。末法時代雖然鬥爭堅固,但是見和虛空並不鬥爭的。有見無覺:這個見,它自己並沒有個覺。你能看見這個「見」自己並沒有什麼感覺,感覺是在人這兒有,並不是「見」有了感覺。
在這樣情形之下,虛空也沒有體,見也沒有知覺。可是相織妄成:虛空和見兩個相織起來,就好像經緯線,一經一緯,互相組織起來了。所以見和虛空,就生了一種聯合,團結起來了。見和虛空團結起來,這叫什麼呢?是第一重,名為劫濁:這是第一重的濁,它的名字就叫「劫濁」,這個劫也就是這麼樣子來的。
所以我們世間眾生,就是沒有事找事情做,硬要把土、水和到一起成泥;現在又把虛空和自己的見和到一起了,所以就變成一個「劫濁」。「劫」,是梵語,具足叫「劫波」,中文叫「時分」,就是一個時候的分別、分段,分開來一個時候、一個時候的。這個「劫濁」是第一重最邋遢、最不潔凈的東西。由什麼造成的呢?就是由我們的見和虛空互相組織起來,生出這一種妄。
(見濁)
【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前一個,本來這個見和虛空變成一個劫濁,這個地方又變成「見濁」了。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現在因為四大團結(團聚)在一起,成了你的身體,就有了見、聞、覺、知這四種的感覺,所以就令四大也都生了一種留礙的性質了。你在自己這兒就得不到解脫了。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旋」,就是回來。這「見、聞、覺、知」和「水、火、風、土」來回來回地,這麼令它有一種妄覺妄知。在這期間,因為妄覺妄知互相又組織起來,就成了一種妄。什麼妄呢?就是這種妄濁。這就是第二重,名為見濁:這是第二重濁的道理,就起個名字叫「見濁」。
在前邊(卷三)我講「五濁」的意思,和這個完全不相同。那個「五濁惡世」,是外邊世界的;這個「五濁」,就跑到自己身上來了。你說,越跑越近了!其實怎麼樣啊?你因為內裡邊有五濁,外邊才有五濁。你若內裡邊、身上沒有五濁,外邊那個五濁也都消滅了。所以這世間的五濁,也由每一個人的身這種妄性造成的。
(煩惱濁)
【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汝心中:在你的心裡邊,憶識誦習:「憶識」,你這個記憶和你這種分別心。「誦習」,你讀誦經典,或者讀誦世間的文字。性發知見:在你這個「憶識誦習」裡邊,這個性就會發生出來一種知見。你本來不知道的,又可以知道;本來你不明白的,又可以明白。在書上所得的這種知識,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知識,並不是究竟真正由你自性里發生出來的。所以就容現六塵:因為你有了知識,所以也就有了六塵。什麼叫「六塵」呢?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境界也發現了,也就是在你的知識裡邊,就包容著六塵的情形。
離塵無相:你若離開六塵這一切的塵勞,它就沒有一個體相。離覺無性:離開你這種感覺,塵也就沒有一個體性。在這個期間,就相織妄成:互相組織起來,這個妄也就成了。若沒有組織起來,就沒有一個妄;因為兩種一組織起來,這裡就有妄了。好像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有了真,就有假了;有了假,就有真。若沒有真,也沒有假;真假是對待的,無假亦無真。所以這兩個組織起來,就變成妄了,在這兒依真起妄了,是第三重,名煩惱濁:這是第三重的濁,它的名字就叫「煩惱濁」。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大道廢,大道沒有了,才講仁義呢!若有大道存在的時候,根本仁義就不成立的;人人都行道,你何必又講仁、講義呢?你仁,又對於誰仁?義,對於誰去義?人人都修道,人人都是克己復禮的,人人都明白,不令旁人生煩惱,人人都知道愛惜自己,也愛惜一切人,也就沒有仁義可講了,所以才叫「大道廢,有仁義」。大道若沒有了,才有仁義呢!若有大道的時候,就不須要仁義的,那個仁義是多餘的。
「智慧出,有大偽」,這個世界怎麼有奸人呢?怎麼有偽君子呢?怎麼有假的、欺騙人的人呢?若人人都沒有大智慧,都是普通的人,也沒有人做假的事。就因為這個人有智慧,他看見這一般人都愚痴:「喔,他們愚痴,我用一個手段,可以欺騙他們,他們不認識!」這就有假了。偽,就是虛偽,就是假的了。那個有智慧的人出來了,就有假的了。若沒有有智慧的人,大家都平等的,你也這樣子,我也這樣子;你也不欺騙我,我也不欺騙你。可是因為你的智慧比我高了,你看見我很愚痴的,你做一點事情,我不認識、不明白你這個手段,所以這個大偽也就出來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是都行這五倫的道,也顯不出來哪個是父慈,哪個是子孝。或者父親不慈,子盡孝,這才顯出孝;或者子不孝,父親盡慈,這也顯出慈來了。所以說六親不和,家庭裡頭吵吵鬧鬧不和氣,才顯出孝、慈來了。
「國家昏亂,有忠臣」,在國家太平的時候,你說哪個是忠臣,哪個是奸臣?大家都是做官的,奸臣頭上也沒有掛個招牌,忠臣頭上也沒有人給他送一塊匾,所以沒有什麼分別。等到國家混亂的時候,就知道了:「喔,某某人對國家有功勞!」好像中國的岳武穆,為什麼到現在一般人提起「岳飛」,都對他抱一種同情心,認為他是一個大忠臣?就因為在那個亂的時候,他能同仇敵愾,把敵人打退了;所以一般人都歡迎他,就是這個道理!
「濁」也是這樣子,若是單單一個,它不會成濁的。或者單單一真法界(如來藏性),或者單單虛空,它不會發生濁的。這就因為大家互相聯合起來結成黨了,這就有了假的了。由這一點證明,每一件事都有真、有假的。那麼在如來藏裡邊的真心,依真就起妄了。也就好像我們人,本來是一個真的人,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個影子,那個影子就是依真起妄,就是表示我們的無明。由這個無明,就發生種種的問題來。
(眾生濁)
【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佛說:阿難!又汝朝夕生滅不停:「朝」,就是早晨;「夕」,就是晚間。你從早晨到晚間這個念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生滅不能停止。知見每欲留於世間:你這種的知見。你的知見,就是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每欲」,常常想這樣子,每每想這樣子,想什麼樣子呢?留於世間。你想長生不老,你想常住在世,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死。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業」,就是你所造的業。「運」,就是來迴流轉。你這個業報的身,就由這個國土搬到那一個國土去,由那一個國土又轉到另一個國土去,互相遷移、互相流轉。相織妄成:你這種生滅不停的知見和業果相織,就成了一種妄業。這種妄業,是第四重,名眾生濁:因為你心裡的念頭生滅生滅,這也就好像眾生生滅不停,所以這叫「眾生濁」;這是第四重的濁。
(命濁)
【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你阿難和一切沒有得到無漏的這一些個人,你們的所見所聞本來沒有兩樣的,見的聞的都是相同的。眾塵隔越,無狀異生:可是因為有了塵就隔離開了,也無緣無故就生出兩樣來了!「隔越」,就不同了。
性中相知:在見聞的性中,就按那個「性」來講,它們互相知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在這一精明的時候就相同,本來沒有兩樣;分成六和合就不同了。雖然不同,這本性──這精明之性是相知的。用中相背:分成六和合,這種「用」,就互相不同了,互相違背了。怎麼互相違背呢?眼睛就是見東西的,它不能聽;耳朵是聽聲音的,它不能見;鼻子是聞香味的,它也不能聽、也不能見;舌頭是嘗滋味的,它也是不能聽、不能見,也不能聞香味。分成六和合後,它們的用途互相不同,不同,就相背了,這叫「用中相背」。
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這個「同」和「不同」,沒有一個標準、沒有一定的;因為沒有一定,所以就失去準確性了。這互相組織起來,又成了一種妄性,造了一種妄業,這就是第五重的濁,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命濁」。「失准」,就沒有一定的目標,沒有一定的標準。
【編注】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57.什麼是初發菩提心的二決定義?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佛菩薩再來,為何不可以泄漏自己的來歷?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