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飲食節,則身利而壽益

飲食節,則身利而壽益

飲食有節是道家對飲食的態度,就是說吃東西要有所節制,不可不食,也不能暴飲暴食。《四氣攝生圖》中說:「所謂百病橫生,多由飲食,飲食之患,超過聲色。聲色可絕逾年,飲食不可廢一日,為益者亦多,為患者亦切。」

文中稱飲食對人來講雖然一日不可無,但其同時也是人身病患的根源。俗話說:「病從口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要重視飲食不節對身體的危害,因為「飲食不節,百病橫生」。

對此,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言語既慎,乃節飲食,以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耳。蓋飽則傷肺,飢則傷氣。」「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至暴疾仍為霍亂。」說明過飢、過飽都對身體健康不利,會導致許多疾患。清代醫家石成金也指出,人們要想長壽,就必須以「食半飽法定自輔」。這些論述大多很正確,並且已被後世的科學實驗所證明。

「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對於老年人來說,節制飲食更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減弱,加之活動量減少,體內所需熱能物質也逐漸減少。因此,老年人應適當地節制飲食,以保持機體能量代謝的平衡。多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

從現代中醫學理論上看,在飲食上有所節制,可以使脾胃得到有效的保護,能夠發揮其正常的消化功能以及營養吸收功能,從而保證人體正常能量的供給。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飲食有節呢?

飲食要適量

飲食適量是說人們吃東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處,饑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貯存,主要靠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過了脾胃正常運化食物的量,就會產生許多疾病。南北朝時道家著名人物、醫藥學家陶弘景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何必餐霞服大葯,妄意延年等龜鶴。但於飲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將安樂。」餐霞、服大葯,是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常用的兩種方法。陶弘景這首詩歌勸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麼長生不老葯,還想靠那些東西益壽延年,壽比龜鶴。只要在飲食嗜好中,改掉那些最突出的毛病,就會給你帶來安樂。

提倡少食

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神仙傳》一書里寫道:「食戒過多。」其他道書還講:「食慾少而數,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痴脂』,優狂無恆。貪美食令人瀉痢。食熟勝於食生,食少勝於食多。」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多食對於身體的害處已經眾所周知,所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學的。

飲食應定時

一日三餐,食之有時,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到時候便會作好消化食物的準備。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該吃飯的時候,常會沒有飢餓感,勉強塞進些食品,也不覺有何滋味,而且難以消化。對飲食宜定時這一點,《尚書》早就指出了「食哉惟時」,意思是,人們每餐進食應有較為固定的時間。這樣才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正常地進行,脾胃活動時能夠協調配合、有張有弛。中醫學認為,一日之中,機體陰陽有盛衰之變,白天陽旺,活動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入夜陽衰陰盛,即待寢息,以少食為宜。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教詩詞 勉眾
道教詩詞 出身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