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焦慮無效,不想30多歲遭遇職場危機,就要學會這一點

焦慮無效,不想30多歲遭遇職場危機,就要學會這一點


寫在前面的話:



不久前收到一位讀者的後台留言,大意如下——





曉璃老師,你好。




我今年30多歲了,一直在一家公司做著出納工作,每天不得不面對繁瑣重複的工作內容,我最近慢慢意識到不能這樣渾渾噩噩下去了。



但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往哪個方向努力?是考證,還是其他?




我十分願意公開我的問題,希望我的留言能被選中,並能能給予一定的思路和指導。




這位讀者的困惑特別具有代表性。




從我經手的職業案例來看,有不少30多歲上下的職場人深感焦慮:




他們眼睜睜看著自己漸漸失去了年齡優勢,卻沒有相應的提升和積累,想改變,卻苦於不知道從何下手。




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給到困惑的你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PS:文中故事源於真實諮詢案例,為保護當事人隱私,特地隱去關鍵信息並進行了文學加工與處理,旨在用來呈現問題及解決思路,特地申明。





  • 「我也知道不能這樣下去了,但總感覺沒有底氣」




來訪者陳女士(化名)年近40,但讓她焦慮不安的是,這些年自己一直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沒有一絲長進。




這些年單位效益越來越差,陳女士的焦慮感越來越重:




她擔心等自己到40歲上下,萬一單位出現變故,以自己現在的實力很難在人才市場謀求一份體面的工作,而那些基層工作機會也會因為她的年齡向她關上大門。




萬般焦灼之下,她找我尋求幫助。




看完陳女士的履歷,我感慨萬千。




陳女士的起步並不算差,10多年前她畢業於一所師範大學的財政學專業。







但財政學專業就業面很窄,於是陳女士就在畢業前考了個會計證,考慮到自己非會計專業出身,僅憑一星半點兒的會計基礎知識恐難應付複雜的工作,於是畢業後的陳女士應聘到了一家公司做起了出納員。




這一做就是五年。



剛開始陳女士兢兢業業,也曾想過干幾年後跳槽謀求更好的發展,但每次打開求職網站,看到主辦會計崗位的要求一律是「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中級以上職稱」,她瞬間就打消了跳槽的念頭。




她覺得先考個證書吧,這樣至少自己也有些底氣。




但是等她拿到教材的時候徹底傻了眼。







原來,陳女士一直是商貿公司的出納員,而中級職稱教材,尤其是中級會計實務,基本就是一家製造業的上市公司全盤賬務處理。




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賬務處理同時會計基礎薄弱的陳女士而言,複習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




畢業後的第五年,陳女士第一次嘗試中級職稱考試以失敗告終,後來又忙著結婚生孩子,就耽誤了職稱考試,這一拖又是五年。




在諮詢過程中,陳女士也心知肚明,自己欠缺的就是實際做賬的經驗。




但她一直強調說「自己準備不足」,在她的心目中,彷彿非要拿下中級證書才能接觸賬務處理,如果可能,她還想拿下CPA。




非要準備好才開始嗎? 




機會和經驗,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






  • 一個人要想獲得順利發展,不能忽視環境的影響




曾經有篇文章犀利地指出,對很多職場人而言,我們的工作對象並不是自己,而是以客戶、同事、老闆、員工等為代表的他人;




而我們的工作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物體(例如農民種地、修理工維修機器等),而是相對「軟」的東西,例如客戶滿意度、老闆重視度,等等。




因此,我們的工作實踐註定要依賴他人,要在組織環境中得以實現,如果僅有良好的願望和蠻幹的勁頭,缺乏相應的實踐環境,最終無法達成良好的職業發展。




就像文中的來訪者陳女士那樣,即便她真拿下了會計中級職稱證書,只能說明她了解一家製造業上司公司全盤賬務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流程。




如果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主辦會計,離不開大量的實踐積累,要去接觸多行業的賬務,不斷摸索如何進行賬務處理既不違背會計準則,又能夠最大化地為公司節約稅收等成本;







同樣一筆業務,由於可以做不同的理解,歸屬的科目和處理方法也會多種多樣,這裡面的玄機和奧妙,必須建立在大量的實踐經驗基礎上。




否則,如果缺乏這一環的磨練,僅憑一紙證書,是不大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主辦會計的。




換句話說,我們很多人想要順利度過「新手期」成長為一名「熟手」,離不開實踐的機會和土壤。




很多經驗不是寫在書本里,而是要靠大量的實踐去歷練去總結,才可能摸到工作中真正的「竅門」。




那麼,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獲得了職場成長

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你會正確地上報問題嗎?
工作三個月就離職了,要不要在簡歷上寫出來?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