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第二次訪蘇與赫魯曉夫談了什麼?

毛澤東第二次訪蘇與赫魯曉夫談了什麼?

原標題:毛澤東第二次訪蘇與赫魯曉夫談了什麼?


61年前的今天,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國代表團乘專機離開北京,去莫斯科參加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0周年的慶祝典禮。


飛機在跑道上高速滑行之後,抬頭升空,衝上藍天,向北飛去。


機上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代表團,此行去蘇聯參加慶祝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0周年的一系列活動。代表團成員有:宋慶齡,鄧小平,李先念,烏蘭夫副總理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陸定一,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楊尚昆、胡喬木等。

這是毛澤東第二次訪問蘇聯。起初,他有些不大想去,但赫魯曉夫來電盛情邀請他去蘇聯訪問。這次蘇聯除了舉行紀念十月革命40周年的一系列活動外,還召開兩個重要會議,12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以及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自蘇共二十大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生一系列事變以來,舉行如此大規模的各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還是第一次。會議將討論近幾年來和今後幾年的國際形勢、國際共運的現狀與未來及各國共產黨、工人黨之間的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周恩來勸毛澤東說:「你是黨魁么,還得去。」周恩來還告訴他鐵托也會去參加會議。其實,除了鐵托,波蘭黨領導人哥穆爾卡、匈牙利黨領導人卡達爾、民主德國黨領導人烏布利希、保加利亞黨領導人日夫科夫、捷克斯洛伐克黨領導人諾沃提尼、羅馬尼亞黨領導人斯托伊卡、阿爾巴尼亞黨領導人霍查等幾乎所有共產黨和工人黨主要領導人都將出席會議。


毛澤東最後接受了赫魯曉夫邀請,同意率團去蘇聯,並於1957年11月2日啟程。


莫斯科機場。


當毛澤東率領的中國代表團乘坐的蘇制「圖104」客機抵達這裡時,隆重的歡迎儀式開始了。蘇方以最高規格接待毛澤東及其一行。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等幾乎全體蘇聯黨政主要領導人都到機場迎接。


毛澤東同赫魯曉夫等蘇聯領導人握手寒暄後,在機場發表了講話:



毛澤東在機場發表了簡短講話


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周年的時候,我們中國代表團全體同志受中國人民的委託,來到莫斯科向我們的蘇聯兄弟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熱烈的祝賀。


我在1949年底、1950年初訪問過蘇聯。那時,我們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從此開始了我們兩個偉大社會主義國家的親密結合。

……


8年前,毛澤東幾乎是披著一身戰爭的硝煙與征塵訪問蘇聯的。新中國建立伊始,滿目瘡痍,萬物凋蔽,百廢待興,而人民解放軍在華南、西南仍在同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殘餘軍隊作戰。光陰荏苒,8年後,毛澤東是帶著對國家建設巨大成就和社會主義改造成功的喜悅與自豪踏上蘇聯土地的。這8年里,中國恢復了國民經濟和正常的社會生活,並且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巨變,使蘇聯人不能不另眼相看同他們毗鄰的中國,以最高規格來接待中國領導人。赫魯曉夫後來在回憶這一段歷史時說過:「中國人在發展經濟方面雖然有著巨大障礙需要克服,但是在一段時間裡他們似乎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對此我是首先加以承認的。」


會晤,訪談,晚宴,參觀;


鮮花,美酒,歌聲,笑語……


中國代表團在蘇聯的活動熱烈、豐富、歡愉。遠離祖國的毛澤東似乎能在這種氣氛中獲得某種精神上的鬆弛,至少他暫時用不著每天去處理案頭那堆積如山的公文了。其實,毛澤東並沒有停止對中國建設問題的思考。



1957年毛澤東訪蘇紅場閱兵


參加完莫斯科紅場盛大閱兵式和群眾遊行的第二天,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座別墅里,毛澤東會見了參加會議的法共黨領導人。他特別談到了中國的現狀:


現在中國的情況有進展。總的情況是好的,也還有困難,主要是我們經濟沒有獨立,人民生活水平低,吃穿是大問題。……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正在發展,再有十年到十五年,這物質基礎就強大了。


吃穿的問題都尚未解決,說明這困難絕不是一般的困難,說明這問題的確是大問題,它常常令毛澤東縈繞於懷。他當然知道,經濟不獨立對於新生的社會制度意味著什麼。他特彆強調說:

物質基礎就是生產力,就是工業、農業。沒有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就不鞏固。


建立強大的物質基礎,得靠建設。但對於建設,中國共產黨仍在探索之中。在另一次同參加會議的東歐工人黨的領導人的談話中,毛澤東坦率地說:在革命上我們的路是走正確了,在建設上我們還沒有證明自己是對的,還須看十年。毛澤東說這番話不完全是謙虛,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國共產黨在建設問題上尚處於起步狀態的一種承認。即使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算起,中國共產黨也只搞過8年建設,經濟文化落後的面貌遠未根本改觀。落後不是社會主義,應該把這頂帽子甩給資本主義,甩給那些同社會主義較量的人!


毛澤東由中國想到了世界。


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集團之間;也就是東方和西方兩大集團之間的鬥爭,究竟哪一方面佔優勢?


莫斯科盧日尼基體育宮寬敞的大廳內,毛澤東正在同兩位來自發達國家的共產黨的領導人會談。談話的雙方,一方來自亞洲,一方來自歐洲,話題正好是東西方誰佔優勢。這裡說的東西方不完全是地理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概念或意識形態概念,即毛澤東所說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集團」。


毛澤東接著說:


正如赫魯曉夫同志昨天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陣營生產,的鋼只佔世界鋼產量的百分之三十一。從這一點看來,好像在資本主義世界和社會主義世界的經濟力量對比中,資本主義世界佔了優勢。去年以來,曾經發動過兩次反共高潮。這也給人印象,好像資本主義世界佔了優勢。美英資產階級渲染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上、科學上、武裝力量上高出於社會主義世界,如果不超出,至少也是平行的。


毛澤東所談的問題,也是參加莫斯科會議的各共產黨、工人黨領導人所關注的問題。他說的優勢,不只是指軍事優勢,而主要是說以經濟、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實力優勢。當毛澤東在後一種含義上使用優勢的概念時,不管他是否意識到,他都揭示了戰後東西方較量和鬥爭的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東西方大多數國家都遭受戰爭創傷,面臨恢復經濟、重建家園的工作。因而雙方的鬥爭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方面進行,而很少藉助於武器,所以1947年美國總統顧問B.巴魯克在一次國會辯論中,稱這種東西方公開但有限的敵對狀態為「冷戰」。此後,「冷戰」一詞被廣泛使用。


10年過去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各國都恢復了國民經濟;恢復了正常的社會生活,並開始實施大規模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但是,東西方畢竟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而在恢復經濟時期各自採取的戰略、政策又不相同,加上基礎不一、外部條件各異,因此經濟恢復的結果及其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影響也不一樣。一般說來,西方國家的基礎優於東方各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基礎自然沒有遭受什麼破壞,而英、法等戰勝國和德、意、日等戰敗國雖然物質。基礎受到嚴重破壞,但是技術基礎、人才基礎仍有相當優勢。戰後在恢復經濟的初期階段,西方國家對經濟的主要方面實行直接統制,加強國家干預,但實行的主要還是通過市場調節經濟的管理體制,而且隨著經濟的恢復,逐漸放棄直接統制的措施,耙市場調節進一步同國家干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不同於戰前酌管理體制。

東方國家基礎相當落後,由於戰爭(包括西方入侵的戰爭)使得國力更弱。戰後東方各國大體上都是實行國家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在國家經濟建設的初期是必要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向高度集中的方向發展,缺乏靈活性,顯得呆板、僵硬,與市場脫節,在實踐中產生了不少負作用。社會主義國家幾乎都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又往往忽視以至擠壓農業、輕工業,影響了人民生活。一些國家已經發現上述問題,試圖對現行體制進行調整和某種程度的改革。


總之,東方與西方,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來年後都各自遇到了自己的問題,都在對既往的政策、戰略和體製作調整。


與此同時,東西方之間由於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根本不同以及各國利益的不同,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矛盾、衝突不斷,彼此展開較量。東西方的較量同過去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即以經濟、科技實力的競爭為主,而武力方式居於次要地位。


並不只是毛澤東看到了這一點。



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


11月14日至16日,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活動的12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代表召開會議,討論了國際形勢、社會主義國家及共產黨和工人黨相互間的關係、社會主義的原則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及今後共產黨、工人黨的任務等一系列問題。在會議通過的宣言里說道:「在我們的時代里,世界的發展取決於兩個對立的社會制度競賽的進程和結果。」16日至19日,64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接著召集會議,會議通過的《和平宣言》宣告:「讓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今後在發展和平科學、和平技術方面彼此展開競賽吧。讓它們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爭取進步、爭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中來證實自己的優越吧。」至少出席兩個會議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都有共識,即兩大陣營的鬥爭勝負主要靠競賽,而不是靠戰爭。


競賽對於參與競賽的雙方,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毛澤東顯然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動力兼壓力。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不僅比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晚出世一二百年,而且比蘇聯、東歐等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也要遲幾十年或十幾年。要想以強大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在和平競賽中取勝,無疑是件異常艱巨的事件。


競賽還不只是存在於兩大陣營之間,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也醞釀和萌發起一股趕超浪潮。


克里姆林宮大廳里,赫魯曉夫正在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上作報告,聲調高亢而激昂:

……


鋼產量從1913年的四百二十萬噸增加到1957年的五千一百萬噸。……


同1913年相比,煤的開採量從兩千九百一十萬噸增加到1957年的四億六千二百萬噸,石油的開採量從九百二十萬噸增加到九千/乙百萬噸。……


電力生產從1913年的十九億度增加到1957年的兩千一百億度。……


1957年蘇聯整個工業的總產量增加為1913年的三十三倍,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增加到七十四倍。……


製成並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件事是科學技術成就的頂峰。……


……


談到蘇聯的前景和任務時,赫魯曉夫的聲調更加高亢而激昂:



根據有待明確規定的初步草案,約在十五年內蘇聯的工業品年產量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鐵礦——二億五千萬到三億噸,生鐵——七千五百萬到八千五百萬噸,鋼——一億到一億二千萬噸,煤——六億五千萬到七億五千萬噸,石油——三億五千萬到四億噸,煤氣的開採和生產量——二千七百億到三千二百億立方公尺,電力——八千億到九千億度,水泥——九千萬到一億一千萬噸,糖——九百萬到一千萬噸,毛織品——五億五千萬到六億五千萬公尺,皮鞋——六億到七億雙。

……


蘇維埃國家現在處在自己歷史發展的新階段。我們這裡已經為過渡到共產主義建設的更高階段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創造了一切物質前提和精神前提。……


現在,當蘇聯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提高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且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的時候,我們有一切根據宣布,共產主義已經不是遙遠的未來的事情,共產主義的光輝宏偉的大廈正日益清晰地在各族人民的眼前顯現出來……


全體代表起立,掌聲雷動,人人臉上泛著激動不已的紅光,大家似乎真的看到了那座被赫魯曉夫描繪得燦爛無比的共產主義大廈。毛澤東也被這場面感動了。他從來不服輸:在社會主義陣營的趕超熱浪中,中國能落後嗎?!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的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不是同樣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力量嗎?!


就在赫魯曉夫講話後的第三天,毛澤東在克里姆林宮同英共領導人波立特和高蘭第二次談話。毛澤東談到了中國的未來目標:


蘇聯在十五年後,將在總產量方面和按人口平均的產量方面超過美國;中國在十五年後將超過英國。我們今年的鋼產量是五百二十萬噸,第二個五年計劃之後將是一千二百萬噸,第三個五年計劃之後將是兩千萬到兩千五百萬噸,第四個五年計劃之後將是四千萬到四千五百萬噸。


毛澤東側了側埋在沙發里的身子問波立特和高蘭:「英國現在的鋼產量是兩千萬噸。你們看,十五年後能增加到多少?」


高蘭答道:「英國政府的計劃是在五年內把鋼產量增加到兩干五百萬噸。」


毛澤東說:「十五年後頂多三千五百萬噸吧!」


如果說同波立特、高蘭等人的談話,還只是毛澤東私下透露中國的打算的話,那麼,毛澤東11月18日在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發言,則向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宣布了中國的目標。

毛澤東說:


我國今年有了52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1000萬到1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2000萬到2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3500萬到4000萬噸鋼。……中國人是很努力的。中國從政治上、人口上說是個大國,從經濟上說現在還是個小國。他們想努力,他們非常熱心工作,要把中國變成一個真正的大國。赫魯曉夫同志告訴我們,十五年後,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十五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


社會主義陣營涌動的這股「趕超」浪潮,並不只是激情和神動,它有某種客觀事實作基礎。蘇聯的重工業的確在40年間發展很快,在不少主要產品的產量方面位居世界前列,科學技術尤其是空間技術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不相上下,兩顆人造衛星的發射還領先於美國,因此同西方國家展開經濟、科技的竟賽有一定基礎。但是,由此認定蘇聯已經為過渡到共產主義建設的更高階段「創造了一切物質前提和精神前提」,並由此認定「共產主義已經不是遙遠的未來的事情」,就不能不是衝動多於冷靜,激情勝過理智了。


蘇聯固然在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方面發展很快,但這是蘇聯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的結果,在偏重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下,農業、輕工業進展十分緩慢,以致於糧食產量始終沒有達到十月革命前沙皇時代的最好年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物質財富的積累呈畸型狀態。這同共產主義學說創始人所預言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條件相距甚遠。況且,共產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全人類的理想境界,也不是蘇聯一國的情形所能決定實現與否的。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去談「向共產主義過渡」,預言「共產主義已不遙遠」,不過是離開人類發展現實實際的主觀願望罷了。


然而,沒有誰在當時冷靜地思索這一切,反而為這股熱浪所裹挾,所痴迷。毛澤東儘管這時沒有預言「共產主義已不遙遠」,但也沉浸在一種熱望之中。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儘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重創,但其經濟、技術基礎仍比中國佔優勢,何況中國經過了比英國更長更多的內戰和中外戰爭,所受破壞程度遠甚英國。如果說是一場經濟競賽的話,那麼,兩國並非處於同一起跑線。設想在3個五年計劃之內超過英國,哪怕是在鋼產量方面,也顯得過於樂觀了。(後來的事實顯示,到1978年中國的鋼產量也才3178萬噸,仍未達到毛澤東預想的指標。)


11月21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離開蘇聯回到北京。


過了11天,劉少奇在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共中央致詞,宣布了中國趕超英國的打算:


在十五年後,蘇聯的工農業在最重要的產品的產量方面可能趕上或者超過美國,我們應當爭取在同一期間,在鋼鐵和其他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或者超過英國。


毛澤東在莫斯科提出的設想,已為中共中央肯定,成為中國今後15年的發展目標。這或許是毛澤東莫斯科之行最重要的收穫。


如果說毛澤東去蘇聯獲得了某種激勵,那麼回國之後的一件事則使他受到刺激。


毛澤東雙眉緊皺,手有些顫抖地接過衛士馬維回家探親帶回來的一個窩頭。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窩頭啊!又黑,又硬,摻雜著粗糙的糠殼。毛澤東費了好大勁才掰開窩頭,把一塊放入口裡,慢慢咀嚼,不一會兒,眼圈紅了,淚水「叭叭」掉下來。


聽馬維說「鄉親們就是吃這個東西」,他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每人都嘗一嘗,他聲音哽咽:「吃啊,這是農民的口糧,是種糧人吃的口糧……」


連續數天,毛澤東寢食不安,常常喃喃自語:「怎麼是這樣呢?翻身子,人民當家作主,不再是為地主種田,是為人民群眾自身搞生產,生產力應該獲得解放么……」

本來,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與社會經濟生活的根本改善並不是同步的,前者可以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實現,而後者則必須花費較長的時間。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歷經戰亂的國家來說,需要更長一些時間,來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繁榮。作為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卻不能容忍花較長的時間去改變中國的面貌,「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經過這件事以後,他多次說:「我們是社會主義,不該是這樣,要想個辦法。」想個辦法,就是想如何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辦法。曾經導演過中國革命戰爭活劇的毛澤東從不信邪:搞經濟就比打仗還難?!他要在中國的大舞台上導演出更加輝煌的建設劇目來。(本文選自《毛澤東之路·晚年歲月1956-1976》鄭謙韋金/著中央黨史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三個概念你分得清嗎?
劉仁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抗日援朝」英雄!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