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氣血生成就會不足,身體各個器官就得不到正常的滋養,而出現「枯萎」現象,接著就會百病滋生。養生就是養脾胃。脾胃好了,人就健康,面色就紅潤,精神也充足。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脾胃到底有多重要

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問題是中國人關鍵的健康問題,脾胃擔負著人一身的能量來源, 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身體才能保持健康。脾胃一旦出了問題,不僅會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誘發各種腸胃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脾胃,是人體重要的臟腑,對於維持和促進人體的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 脾為五臟之一,胃為六腑之一,二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中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我們吃的食物先經過胃的初步研磨、消化之後,再由脾將營養物質化生為氣血,並且運送至全身,從而為我們的生命活動提供動力。可以這麼說,脾胃擔負著我們一身的能量來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那麼我們的臟腑功能才能強大,身體才能夠保持健康。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脾胃還是人體氣機升降運行的樞紐,脾胃協調,就能夠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

脾胃如此重要,可是如今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忽視脾胃的健康,過多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或者是因為工作繁忙而飢一頓飽一頓,要麼就是因為應酬需要而飲酒過度,或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或暴飲暴食,或缺乏運動等等,這些都會造成脾胃傷害。脾胃一旦出了問題,不僅會影響食慾、睡眠、情緒,而且時間長了,還會誘發各種腸胃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故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其實,對於養護脾胃,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很多經典的記載,但是現在的人們卻很少了解這些。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脾胃,人體消化、吸收的「司令官」

脾胃在人體中的中焦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進入人體內的食物,將其精華的營養包括各種微量元素,輸送到人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從而讓人體機能維持正常的運轉,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堅強後盾。

《靈樞·本臟》中有這樣一句話:「脾堅則臟安難傷。」《靈樞·五味》中也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我國明代的李中梓在其著作《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中則描述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因為脾胃向人體不斷地提供各種所必需的營養,所以保證了人體的機能正常,脾胃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後天之本」。如果人的脾胃功能出現障礙,就會造成臟器組織營養的匱乏,進而影響臟器的功能,於是人體的健康狀況就會逐漸下降甚至生病。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在人體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過程中,脾胃起主要作用,脾胃不和,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時間久了容易引發腸胃方面的疾病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損害。治療脾胃不和首先要了解清楚屬於哪種類型,然後再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對於人體來說,脾、胃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脾胃之間如果相互「合作」的好,共同負責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就不會有不適感,如果脾胃不和則會有胃痛、反酸、脹氣等癥狀,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及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預防、緩解脾胃不和。

從中醫學來說,脾乃人體「氣血生髮之源」,人體各個組織器官都是需要依靠脾臟生髮之「氣血」,所以脾的健康狀況與人體免疫力息息相關。

我們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不僅要看攝入多少食物,還要看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及吸收的情況,食物能夠順利被人體消化吸收就能夠滿足人體的正常營養需求。相反,如果人體在消化及吸收食物的環節中出現問題,就會容易引起健康隱患,所以消化及吸收情況的好壞也在影響著人體的健康。

脾胃共同負責著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醫學認為,雖然脾胃均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但這兩個器官所起到的作用還是存在明顯的差別。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胃主受納,而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能夠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則主升,使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此外,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之間相輔相成,對立統一。

由此可以看出,脾胃在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如果兩者運行平穩,那麼人體就能夠順利完成食物消化吸收中的重要環節,相反,如果兩者之間運行失調,就會出現脾胃不和。脾胃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如果失去了控制,既能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脾胃不和。

我國古代醫書《明醫指掌》曾記載:「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噁心。」這些其實就是脾胃不和的基本癥狀。

從臨床表現來看,脾胃不和的癥狀有很多樣,因為脾胃受納、運化的功能失常,會造成食慾減退、食後腹脹甚至是胃脘痛、嘔吐等癥狀,另外,西醫中常見的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腸炎及慢性肝炎等疾病,都與脾胃不和有很大的關係。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健脾胃為先,調養出好身體?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首先我們來看看脾胃的功能:

1脾胃是身體的軸心

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的關係極為親密。打個比方來說,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欲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癥狀。

脾喜歡燥,不喜歡濕;胃喜歡規律,討厭刺激。道醫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2脾胃不好幾大表現

脾胃出毛病,癥狀主要可概括為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

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看出脾胃問題:

1臉色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癥狀。

2鼻頭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3口唇無血色、乾燥

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4睡覺時會流口水

《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

5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睡眠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精神狀態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3保養脾胃的建議

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

1揉鼻頭

每次揉鼻頭20分鐘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癥狀。

2艾灸足三里

三分治,七分養,脾胃養好身體才健康

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堅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3吃對食物

在長夏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濕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等。

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

4常讀「呼」字音

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處。

5揉肚臍

艾灸效果會更好!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當然艾灸肚臍,用艾火的藥力養護脾胃,效果會很好!

6飯後慢走

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要避免做劇烈運動。



——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國醫高手,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菖蒲

⊙運營編號:GYZX00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在線 的精彩文章:

幾種陽虛體質的中藥調理法
宮寒?這個偽命題還有多少人信奉著?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