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白白錯失良機,原來有不得已的苦衷
原標題:朱元璋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白白錯失良機,原來有不得已的苦衷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加冕吳王稱號。當時的民眾為了區別兩人,把在東邊稱王的張士誠為東吳王,而稱朱元璋為西吳王。
當然,朱元璋稱了王也不忘本。一是信誓旦旦地公然表示,他只是小明王的一個屬臣。二是改章立制地建立百司官屬——中書省,設立了浙江、江西、湖廣、江淮等行中書省。三是大張旗鼓地進行了分封。封李善長為右丞相,徐達為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立長子朱標為世子。四是對軍隊進行了重新編製。改翼為衛,廢除了各翼統軍的帥府,設立了武德、龍驤等17個衛親軍指揮使司。
做完這一切後,朱元璋沒有閑著,馬上把戰略的目光停留在了另一隻餓狼身上,張士誠成了朱元璋接下來要征服的對象。
其實就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十回合、歷時五年多的PK里,張士誠過的日子可以用「神仙」二字來形容。這其中,張士誠有數次可以一舉擊潰朱元璋的機會,但他都錯失了。一是,朱陳大戰剛拉開序幕時,陳友諒主動要求跟他結為兒女親家。但兒子張仁在迎親的途中被朱元璋「綁架」後,張士誠似乎嚇破了膽,一方面主動和陳友諒劃分了階級界線,另一方面對朱元璋進行百般懷柔,目的不言而喻,希望朱元璋能不傷毫髮地歸還自己的兒子。然而,朱元璋那是啥人,當初抓住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後,寧肯犧牲自己手下一員虎將也不放回張士德。此時抓住了張士誠的兒子,自然不會輕易放手。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你越不放手,別人越不能鬆手。也正因為這樣,在隨後朱元璋和陳友諒PK大戰中,張士誠面對朱元璋的空門卻無動於衷。不知情的人說張士誠膽小如鼠,害怕冒險,才不敢去拔朱元璋這隻老虎的牙。然而,其實張士誠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他視為掌上明珠的兒子張仁在朱元璋手上,投鼠忌器之下,他哪還敢輕舉妄動。
躲在元朝懷抱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張士誠直到小明王的大舉北伐被元軍徹底打敗,他這才選擇了「靈蛇出洞」來安豐撿勝利的果實。然而,張士誠不會料到,朱元璋居然還會忙裡偷閒,就在和陳友諒大戰的空隙,來了安豐一趟,並且成功把小明王救走,致使張士誠落得個賠了小明王又折兵的下場。
總而言之,朱陳爭霸的五年,是張士誠虛度了的五年。五年里除了長了記性外,一事無成;五年里除了添了歲月的痕迹外,醉生夢死;五年里除了從元朝那裡騙得財物外,一無所獲。五年後,張士誠突然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是啊,人生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五年張士誠還是在原地踏步,而他的對手朱元璋卻大步向前。五年一個輪迴,驀然回首,對手還是那個對手,但實力卻早已大相徑庭。五年前,多半是張士誠主動進攻朱元璋;五年後,攻守逆轉,換成朱元璋討伐張士誠了。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也就是在徹底征服陳友諒的第二年,朱元璋大舉進攻張士誠,張士誠欠下的帳終於該是到了要償還的時候了。
※此民族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先後建了三個國家,其後裔現享有參政權
※畫父徐悲鴻,用20萬贖回一畫,死前叮囑夫人:一定要保護好這幅畫
TAG: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