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爭竟如此變態的戕害兒童

戰爭竟如此變態的戕害兒童

原標題:戰爭竟如此變態的戕害兒童


當代戰爭中,不少地雷被偽裝成玩具樣式,對兒童造成了極大殺傷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伊拉克發現一種將炸彈安放在玩具娃娃中的新型爆炸裝置,目的或為殺害兒童。伊拉克當地媒體提醒人們,「請注意,不要觸碰大街上的兒童玩具或者接受陌生人的禮品,可能有人在裡面放置了危險物品。」被認為是這些「炸彈娃娃」製造者的ISIS組織,此前還被曝將兒童訓練為士兵或自殺式襲擊者。

在當代,越來越多的兒童成為戰爭的受害者。統計顯示,在20世紀上半葉的戰爭中,90%的傷員是士兵,但是20世紀下半葉,有近75%的戰爭傷亡人數是非戰鬥人員,其中兒童和婦女成為武裝衝突的主要傷亡群體。①1996年,聯合國發布關於武裝衝突對兒童影響的《馬謝爾報告》統計,1986—1996年有約200萬名兒童死於戰爭,有約600萬名兒童因戰爭受傷,更有約2000萬兒童流離失所。


大多數發生武裝衝突的地區地雷廣布,兒童好奇的天性,使他們成為地雷的重要受害者。《馬謝爾報告》中特別提及蘇聯在阿富汗使用的一種「蝴蝶雷」——「其裝置就塗著淺綠色,並安有兩『翼』。雖然不是將他們有意設計成看起來像玩具,但這些裝置仍對兒童具有致命的吸引力」。②這種狀似蝴蝶的防步兵地雷,經空投後,展翅飛落地面並進入待髮狀態,一旦受到震動即會引爆,以破片殺傷半徑15—50米範圍內的有生力量。③


還有一種刻意進行偽裝,誘人觸碰的地雷,稱之為「詭雷」。它們被製作成鋼筆、手錶、打火機、袖珍收音機或玩具樣式(有的還可以使用),當撿拾者使用時,即會突然爆炸。這種誘殺裝置對兒童的威脅性遠遠大於成人。④從前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士兵曾用偽裝成糖果的爆炸裝置引誘巴勒斯坦兒童撿拾,以達到殺傷目的。⑤


在這些衝突發生的落後地區,兒童往往也是重要勞動力。在越南,小男孩要放養水牛,水牛時常會在布有地雷的地方活動;在莫三比克,有的兒童將地雷當做撿到的非金屬拿到市場上去賣,結果引發爆炸。還有一些衝突地區的兒童因對地雷過於熟悉,以致放鬆了警惕。在伊拉克北部,有的兒童使用地雷製作玩具車的車輪,而在柬埔寨,兒童用B40殺傷性地雷玩「法式滾木球遊戲」。⑥

在《馬謝爾報告》中,我們看到,「至少有68個國家的兒童生活在受到1.1億顆地雷污染的地區……埋有1000萬顆地雷的安哥拉的截肢人口達70000人,其中8000人是兒童。」在各地地雷殺傷的人員中,80%的受害者都是平民,其中兒童又佔了相當多的比例。因此聯合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地雷使用的公約。



蘇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曾大量使用這種「蝴蝶雷」


各種反政府武裝,往往瘋狂招募兒童兵,將他們趕上戰場充當炮灰


除了地雷以外,大量兒童被徵募為士兵,也是兒童在戰爭中大量傷亡的重要原因。現在全世界129個非國家武裝組織中,有69個招募和使用兒童兵,總數在30萬人左右。在非洲,大約有10萬兒童兵;在阿富汗,約90%的兒童沒有入學的機會,30%—45%的兒童加入武裝組織。很多兒童7—8歲時成為信差、間諜、隨從,或者搬運食物、彈藥或傷員。

各國反政府武裝中,兒童兵的比例是驚人的。烏干達的「上帝抵抗軍」「不但以避免兒童遭受肆意攻擊和濫殺為借口,迫使約80萬烏干達兒童離鄉背井逃亡骯髒擁擠的營地之外,在其大量的衝突中還存在殘忍安排兒童對兒童的戰爭。在上帝軍士兵中近9成是未成年人,他們大多是在武裝衝突中被綁架而來,有的兒童甚至才8歲。」⑦


2007年,斯里蘭卡政府估計,其國內反政府武裝泰米爾「猛虎組織」60%的士兵是不滿18歲的兒童。「猛虎組織」招募的兒童平均年齡不足15歲,最小的則剛剛9歲。內戰最激烈時,戰場上被打死的「猛虎組織」骨幹成員40%是9—18歲的兒童。2002年開始,「猛虎組織」招募的兒童中41%是女孩。⑧


步槍、手榴彈、輕機槍、地雷等輕小武器的廣泛應用,使兒童兵具有了相當大的戰鬥力。烏干達一名被綁架的兒童兵說:「我與反叛分子在一起的時候,確實學到了某些東西。我學會了怎樣開槍,怎樣埋伏殺傷人員的地雷,怎樣過逃亡的生活。我尤其知道怎樣使用AK—47自動機槍。」據統計,在當代戰爭中,輕小武器造成了90%的傷亡率。⑨


這些兒童兵有的從事輔助性工作,男童要搬運重達60公斤的物品或傷員;女童要洗衣、做飯,甚至要為士兵提供性服務。一些兒童因為身體瘦弱或者搬不動物品而被毒打,甚至直接擊斃。兒童兵也出現在戰場上,但他們因為缺少訓練,很容易成為炮灰。當炮擊開始時,兒童常常因為過度興奮而忘記掩護。一些指揮官為利用兒童這種無恐懼的狀態,甚至強迫他們喝酒或服麻醉品。曾經有一個緬甸士兵回憶:「有許多男孩衝進陣地,像女鬼一樣尖叫,就好像他們是不會死的,或是刀槍不入的,或是什麼特殊人物,因為我們向其射擊,但他們還是不停地衝上來。」⑩


兒童被強迫參軍,不僅傷害他們的身體,更摧殘他們的心靈,當他們不再參加戰鬥,也很難恢復到正常人的心理狀態。現已有多項國際法,規定禁止招募兒童兵,並取得一定進展,如2010年,有11393名兒童脫離了武裝組織,並在聯合國各機構、基金和方案的資助下重返社會。


放下武器,回歸社會的非洲兒童兵


注釋:


①⑨顏琳:《武裝組織的社會性克制:參與進程與兒童兵規範的傳播》,博士論文,外交學院2009年;②⑥⑩《武裝衝突對兒童的影響》,即《馬謝爾報告》,見聯合國官方網站;③《兵器工業科學技術辭典·地雷與爆破器材》,國防工業出版社1993年,第12頁;④《軍事工程技術(學科分冊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第325頁;⑤杜人舟等編著:《拉賓傳:1992—1995》,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248頁;⑦《聯合國烏干達反政府武裝—「上帝抵抗軍」對兒童造成的影響的報告》;⑧吳強:《南亞衝突下悲慘的兒童狀況》,《世界報》2007年1月17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匯 的精彩文章:

吳佩孚究竟能不能算民族英雄?

TAG:歷史百家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