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石油先生」自傳里的沙特石油小史

「石油先生」自傳里的沙特石油小史

阿里·納伊米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的前石油和礦業資源大臣,動靜觀瞻都能影響全球能源市場,自然是當之無愧的「石油先生」。而他從一個貝都因部落小孩一路成長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高管和石油大臣的歷程,又足以讓人們管窺沙特乃至全球石油行業的歷史變遷。

在納伊米的筆下,沙特石油事業的發端和發展壯大,幾乎和沙特王國的成立和成長同步,而沙特阿美作為「國中之國」的命運起伏,不僅代表著沙特石油事業的興衰,也象徵著沙特作為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進步與陣痛,因此讀來饒有興味。

1933 年的春天,沙烏地阿拉伯建國不到一年,國王就特許美國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勘探石油。如此急迫招商引資,是因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給沙特的朝拜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此前,沙特的經濟很大程度上依靠每年來聖城麥加和麥地那兩地朝聖的香客,而由於受經濟危機影響香客的數量從上世紀 20 年代的 10 萬人銳減到 2 萬人。

為了開闢新的財源來提供建設一個新興國家所急需的資金,沙特國王阿卜杜勒將目光對準了石油業,因為附近的巴林幾年前已經發現了石油,國王顧問中的地質專家們推斷沙特也可能複製這一成功。之所以選擇美國人,是因為英國人在中東推行殖民統治,沙特國王和不少海灣地區領導人對他們不是那麼信任,而據美國《科利爾》雜誌報道,沙特國王曾對美國石油顧問這樣說:「你們國家離我國相距遙遠」。當然英國人自己也沒有看到沙烏地阿拉伯巨大的發展潛力,認為沙特「不過就是一片大沙漠」,而一旦沙特國王不在,該地區很可能會陷入一片混亂。

如今回頭看去,特許勘探權的給予並不是那麼「喪權辱國」,一方面沙特談判方希望得到最大量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特許協議明確規定「在不影響公司正常運轉的情況下,美方須聘用沙烏地阿拉伯員工。只要能找到合適的沙特人,公司不得聘用其他國家員工。」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自然是因為納伊米本身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如果沒有成為沙特阿美公司的員工,也沒有他後來的成長,或許終其一生不過是一名貝都因牧童或子承父業成為一個海灣潛水采貝人。

除了招聘沙特員工外,阿美石油公司對沙特最大的貢獻或許就是在當地開辦學校,這一方面自然有籠絡人心的一面,熱絡了和執政者及普通百姓的關係,一方面也為阿美石油公司自己招募和培訓人才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這種教育培訓計劃,從長遠來看確實在阿美內部以及沙特社會精英階層中培植了一批親美派,尤其是阿美公司不惜血本送到美國本土深造的那幫人,後來都成為各界翹楚,為維繫沙特和美國的戰略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人們的想像相反,雖然石油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具體到沙特,愈演愈烈的戰爭在開始階段令沙特石油公司的發展步伐大幅放緩: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運封鎖限制了維持產業正常運轉的物資運輸,而德國出兵北非則令美國投資者在停止大部分生產活動的同時一度做好了炸毀油井的準備。

隨著勝利的天平明顯偏向盟軍一方,美國和沙特政府及石油公司開始圍繞戰後石油產業做長久打算,並將加州阿拉伯標準石油有限公司改名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簡稱為「阿美石油公司」,以彰顯此一合作是在國與國層面上進行的。

接下來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部阿美石油公司不斷提升沙特本土化程度的歷史,中間的劇目包括沙特職工待遇的提高,管理層中沙特人士的增加,以及沙特政府持有股份不斷增加直至實現實行國有化的歷程。

這其中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雖然有各種傲慢與偏見以及對於沙特本土人士水平的不信任,但美方還是有意識地朝著本土化的方向去推進,這也獲得了沙特方面的好感,而沙特方面的國有化進程也是循序漸進,最為精明的一點是即使在 1980 年實行了國有化,但依然放手讓美國管理層進行打理,直至 1988 年代全部拿回經營權,雖然這意味著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沙特阿美公司高管的任命權至少表面上還掌握在遠在美國的董事會手中。

這種有序的過渡讓沙特和美國石油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從而使沙特阿美可以繼續保持與世界最先進石油技術和市場的互動,也為後來沙特阿美進軍美國能源市場的煉油和分銷板塊打下了基礎。此外,沙特王室也盡量讓沙特阿美繼續享有某種程度「獨立王國」的地位,一方面讓他們免於裙帶關係的干擾,一方面協助他們抵制了沙特本土石油公司挾民意進行收購的企圖。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沙特阿美避免了中東地區其他國家急速國有化帶來的效率低下、貪腐和技術落後的弊端,進而成長為一個綜合性的、技術先進的、在全球能源市場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型石油公司,其在美國和東亞市場的開拓進取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當沙特能源市場對外資進行第二次開放時,沙特阿美公司又協助沙特政府將外來投資限定在天然氣領域,並將特許勘探權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掛鉤,充分體現了應有的見識和擔當。

此外,在這本書中納伊米也講述了幾次石油危機和世界石油市場的供求大起大落帶來的衝擊和教訓,讀來讓人眼界大開。比如限產基本上都是靠不住的,而石油禁運從長遠來看不僅是無效的,也是有害於禁運發起者利益的,禁運一方面會便宜了對手,一方面會倒逼消費國提高能效、尋找新產地和開發新能源,從長遠來看都對石油輸出國不利。石油價格高漲也是如此,一定時間內會讓石油生產國賺得盆滿缽滿,但一方面會導致投資過度和產能提高過快從而加劇未來過剩,另一方面也會如禁運般倒逼消費國採取種種手段加以克服。

以美國為例,1970 年代的石油危機令其從 1975 年到 1985 年間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 25%,而 2008 前後的石油價格暴漲又催生了頁岩油頁岩氣等技術的突破,從而使美國一舉實現石油自給並能夠出口。而這又反覆證明那些杞人憂天總是擔心能源供應峰值已來的人士之可笑:需求總是能夠導致技術突破,進而帶來能源利用方式的變革和新能源供給的增加。

當然,油價過低又會導致投資不足,為下一輪需求高漲期的油價快速上漲埋下禍根。總之,如何未雨綢繆而非見獵心喜,盡量讓供求曲線不那麼陡峭,依然考驗著包括沙特阿美在內的石油生產和供應商,而考慮到各種地緣政治因素的衝擊以及能源市場金融屬性的不斷增強,這顯然是一個依然待解的長期命題。一如「石油先生」納伊米在本書的最後所總結的那樣,「至於明天會怎樣,如果我能預知未來,我將待在拉斯維加斯或澳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技互聯網正在向其它行業融合,這些公司的股票分類也要調整了
超過 90% 的食鹽中含有微塑料,污染最嚴重的亞洲含量也最高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