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編纂《新華字典》的人就是他!

編纂《新華字典》的人就是他!

原標題:編纂《新華字典》的人就是他!


1946年2月12日,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春節剛剛過去十天,福建省廈門市政府收到一封電報:「本省接管伊始,國民學校國語教師需要迫切,茲擬在閩南招選二百四十名,能操國語及閩南語者為限。」


當時,二十二歲的林良所就職的廈門《青年日報》關門停辦了,他需要重新找一份工作。恰好此時,一位朋友提供了「國語推行員」的招聘信息,林良很快前往應聘。



1946年春天,廈門共有九十多名教師赴台任教,其中有三十多位是前行擔任「國語推行員」,林良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在接受了短期語言培訓之後,林良與一同被錄用的夥伴們從高雄登陸,來到了台灣。


作為「國語推行員」,廈門青年林良來到台灣後的第一份工作,是編著一部國語與閩南語的字音對照書。




光復之初,雖然短期內還無法擺脫日語文化的影響,但是台灣的方言已經逐步從家庭走向公共區域。為此,魏建功提出從閩南話、客家話等本地方言入手,對照方言與國語的發音,加快推廣國語。



1948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給魏建功下達了一個任務,讓他將北平的一份報紙遷移到台灣。



1948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三周年紀念日,《國語日報》正式創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在《國語日報》的創刊號上留下這樣一段話:「本年一月間,我曾經到台灣來。從北到南,所有主要城市以及山地,我都走到,大致看過。短短十來天的工夫,使我忘不掉而最興奮的印象,就是到處都能碰見說很好的國語的人」。



在完成了《國語日報》的創刊之後,魏建功回到了他的母校北京大學。大約五年後,他主持編纂了在大陸影響深遠的《新華字典》。



而在台灣,《國語日報》因為堅持在每個鉛字上都標註注音符號,成為日後台灣推行國語的有力工具,創辦六十多年來,深深影響了幾代台灣民眾。




曾經的「國語推行員」林良,後來也成了《國語日報》的一名員工,在《國語日報》服務了五十多年。因為致力於兒童讀物創作,他成為台灣兒童文學之父,被小朋友們尊稱為「林良爺爺」。




六集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1945》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台灣光復」的影像志。「台灣光復」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日本竊佔50年的台灣回歸中國之意。從1946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明確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開始,「台灣光復」一詞開始被中國官方和民間廣泛使用。


《台灣·1945》主要截取1943年至1946年底台灣光復前後「籌備--接收--重建」三大階段的重要史實和代表人物故事,從政治與軍事的接管,經濟與社會的重建,文化與教育的正本清源等方面深入探尋台灣回歸祖國的艱辛歷程,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節目精彩視頻搶先看



《正本清源》(下)


首播:11月3日 22:15


重播:11月4日 13: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 的精彩文章:

第一艘全鋼甲防護戰艦!今晚一起再見「龍威」號!
動人一幕!心情像小鳥飛出鳥籠~

TAG: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