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一個巴掌拍不響?過度地自省,就是自我攻擊

一個巴掌拍不響?過度地自省,就是自我攻擊

文 | 大魚

來源 | 武志紅

1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咋聽有道理,但仔細琢磨卻荒唐無比,讓人很窩火的話。

比如,一個巴掌拍不響。

我很小就意識到,這簡簡單單七個字,可能會毀人一生。

我的同學小原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小學五年級時,小原轉學到我們班,他瘦小、靦腆,不太愛說話。

班上的「小霸王」很快盯上了他,經常帶著一些調皮的男生戲弄他、欺負他。

有一天放學,輪到「小霸王」做清潔,他一把抓住準備回家的小原:「今天,你替我!」

小原老實,放下書包就默默打掃起來。

「小霸王」還覺得不夠,趁著小原在拖地,將他的書包一把扔到水桶里。小原去撿書包,「小霸王」又給了他一腳,小原一下就栽在了地上。

周圍有同學看不過去,趕緊報告老師。

結果,老師一過來,把所有人都罵了一頓。

「我,我沒有打架。」小原怯懦地說。

「一個巴掌拍不響!他怎麼不打別人,就打你?」

(圖源:佳佳/小企鵝臭臭)

聽到這句話,小原哭了起來。

那天后,小原變得越來越陰沉,也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小原從教室里消失了。

後來聽人說,在一家餐館見到小原,他在那裡當服務員,那時候他不足13歲。

老師輕飄飄一句「一個巴掌拍不響」,就像一把利刃,將小原的生命力閹割得乾乾淨淨。

像小原一樣,很多孩子在受到欺負時一肚子委屈,卻無處訴說。

因為很多家長和老師的邏輯是一致的:

「一個巴掌拍不響,怎麼不打別人就打你?」

2

為什麼老師和家長都如此熱衷「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個字,懶!

懶得去深究,懶得去思考。

於是,順著「趨利避害」的動物本能,選擇了那句方便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七個字就能解決問題。

不用了解事情經過,不用安撫受害方,只需要揪住當事人,各打五十大板。

爽快!

如果換一種處理方式呢?那簡直太麻煩了:要了解事情經過,要捋清原委對錯,要教育,要安撫……一攤子爛事,不知道又要付出多少時間、精力。

太不划算了。

所以,理所當然,他們將「一個巴掌拍不響」處理事情糾紛的首選方式。

3

愛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老師,很多人都遇到過。

喜歡這句話的家長,也不在少數,我媽就是其中一個。

小時候有一次,我被院子里的一個同齡小男孩欺負。

他搶我的東西,還動手打我。我也不示弱,打回去,抓頭髮抓臉,結果兩個人都傷痕纍纍。

可是回到家,不但沒得到安撫,還被我媽打了一頓:「有理扁擔三,無理三扁擔。」

我委屈極了:「是他先動手的。」

「你要是沒做錯什麼,人家為什麼會打你?」我媽一句話就將我懟得說不出話來,「你自己好好反省!」

我媽倒不是因為懶,她確實是想教育我,讓我學著反思。

「他為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一個巴掌拍不響,還不是你也有問題!」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所以,無論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你肯定就有錯。

4

讓孩子學會反思很重要,但是過度地自省,就是自我攻擊。

孩子本來就很委屈很受傷了,他需要保護,需要安慰,他的情緒需要被看見。

可是這個時候,還要去質疑他,否定他,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

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就都是自己的問題。

台灣作家林奕含,在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里描述自己第一次被老師性侵的場景: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

他掏出來,我被逼到退在牆上。

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

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

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

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他硬插進來,而我要為此道歉」

這樣的思維到底是誰給林奕含的?

是她的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不知不覺給女兒一種「發生不好的事,應該先反省自己」的教育,林奕含被老師侵犯了,才會下意識地反思自己「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心理學上有一種「疾病」叫 「Imposter Syndrome」,中文名是「冒名頂替綜合征」,它的典型特徵就是:

認為自己不好,不配擁有好的,將自己的成功歸因為運氣好;而當遇到問題時,卻總會不分緣由地將錯往自己身上攬。

這種病症的來源,正是因為父母總是教孩子過度自省。

「巴掌」理論不會將孩子教得更好,它只會將孩子的生命力拍下去。

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過分敏感;

讓孩子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被欺負也會打落牙齒肚裡吞;

讓孩子陷入在自責的旋渦里,無法自拔。

5

不光是家庭、學校,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身邊的閑談中,這樣的言論實在太常見:

女性被性侵,

「一個巴掌拍不響,怎麼色狼不摸別人呢,誰讓你穿那麼少……」

老人被騙錢,

」一個巴掌拍不響,還不是自己貪小便宜,才會上當受騙……」

……

任何一個事件,只要自己不是那個受害者,人們就會努力在被害者身上找破綻,來證明他們所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國慶回來,看到一條新聞:

北京八達嶺長城出口一保潔員因勸阻不文明遊客亂扔垃圾,遭遊客一家辱罵毆打。

不出所料,評論里就出現了「一個巴掌拍不響」言論:

去年11月,轟動全國的「江歌案」,在絕大多數人對江歌表示同情時,也是有不少人說:

江歌就是交友不慎,一個巴掌拍不響,自己一定也有問題,才會交到劉鑫這樣的朋友,日常中的點滴一定會發現劉鑫這個人不行的………

這些人都是下意識用「一個巴掌拍不響」定律進行推理。

有些事確實是兩方面都有責任,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這樣的兩面性。

如果一個勁地糾受害者的錯,就會模糊基本的是非和底線。這顯然是在為惡人開脫,把責任硬生生扣在受害者的頭上!

6

為什麼人們會普遍熱衷「一個巴掌拍不響」理論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elvin J. Lerner曾在《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 Fundamental Delusion.》一書中提出「Belief in a just world」(公平世界信念)這個概念。

所謂公平世界信念,就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會給他帶來公正的結果——他做好事就有好報,做壞事就有壞報。

換言之,一報還一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人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假設呢?

Melvin J. Lerner發現,正常人在生活中,需要維持一個良好的自我感覺,如果世界不是這種因果論和無常的,人就會陷入一種焦慮,認為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掌控不了自己的世界。

為了避免這種焦慮,他們傾向於相信這個世界是因果論的。

所以,基於這樣的假設,人們會認為,當一個人獲得成就,肯定是他做對了什麼;一個人遭遇不幸,往往他自己也有責任,甚至咎由自取。

哪怕世界上確確實實存在很多沒有因果關係的事實,也可以使用「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邏輯安慰自己。

「只要我不做這樣的事,只要我不是他這樣的人,我就不會遭到這種不幸。」

但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前幾天,《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看過《江湖兒女》後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他在微博里,就提到了這一點「用灰暗鏡頭講的好人不得好報」的故事,而導演賈樟柯也對此作出了回應:

是的,這個世界陰差陽錯的事情太多了,雖然我們希望好人能得到好報,但可惜的是:

好人也會被強姦,好人也會被偷盜,好人也會被騙。

所以,不要再用「一個巴掌拍不響」落井下石了。

7

魯豫曾採訪大師李敖:「聽說婚姻不好和丈母娘也有關係?人家看不上你?」

李敖說:「對!我從監獄裡面出來,我丈母娘說了,國民黨太寬大了,把李敖這樣的壞人都放出來了!"

魯豫說:「可是人家都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為什麼看不上你,一個巴掌拍不響嘛!"

李敖說:「不是!她有兩個巴掌!"

是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可壞人有兩個巴掌,他會自己拍!

網友「我是一隻小萌刀」在知乎上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家裡很窮,但是很漂亮的女孩,被同校一個混混纏上了,糾纏中教導主任發現,把兩人都訓了一頓。

女生性子直,寧死不認錯誤,相反男生卻知道這種事要就坡下驢,結果女生被請家長。

女生父親來了,她父親是個憨厚的人,卻也耿直,死活不認為是女生的錯。

教導主任便說出了一句:

一個巴掌拍不響。他為什麼不找別人?

女生的父親想反駁,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教導主任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突然,女生的父親似乎下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他打了那個混混一個耳光,不知哪裡來的勇氣問:你說,響不響?

那個男生當時就蒙了,大家都蒙了,之後再也沒人敢欺負這個女生了。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但仍忍不住在心裡為這位父親喝彩。

真心希望我們每個人,在遇到事情時,能夠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對受害者的同情,多一些慈悲,多一些憐憫,也多一些人性的關懷。

因為現實和人性的真相從不因人的一己之念而動搖。

它總會在某個時間出現,用赤裸裸的結果告訴我們:

世界不是平的,一個巴掌也拍得響。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見

作者簡介:許大魚,中年少女,用科學頭腦、母親心腸寫字育兒。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女人最深層的愛
戀愛後遇到更喜歡的人怎麼辦?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