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心經》禪機:一切心魔,都來自「怕」

《心經》禪機:一切心魔,都來自「怕」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心經》之中只提到了一種情緒,「恐怖」——「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通行本《心經》是玄奘大師的譯本,只有短短260字,這260字又是「諸佛之母」的般若法之心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如此重要的位置上,特別提到這一種情緒,單單提到這一種情緒,你有沒有想過,它到底有何深意?

因為這個情緒,就是人心之妄最明確的標識,以及擺脫虛妄最有力的抓手。

《四十二章經》第三十二章云:「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這是從人情下手對人心之虛妄運作進行的概括,分愛、憂、怖三種,對應的是隱、晦、明三個層次。這是人心的三種心理原型,猶如一座冰山,深隱在海水之下的那部分就是愛,陽光能夠照透的海水中可模糊看見的部分就是憂,海面之上的部分就是怖。愛是我執,憂是生心,怖是起意。越往深層越巨大越難見,就像越往人的意識深處越幽暗、越不知藏了多少東西,系統性和根本性越強。顯明的部分則就是從隱晦的部分來的,想化解深處的東西只須也只能循著顯明處而去。怖,就是這顯明的東西。

比如世俗愛情,女人問男人為什麼愛她,男人就算能說出再多理由也都是表面,情之生髮處是說不出來的,這生髮處就是「愛」。有了愛「憂」就會生起,對方會不會離開自己,兩個人有沒有未來之類,隱隱約約而不由自主。當因為沒有安全感或懷疑對方忠誠而鬧起來的時候,那背後的情緒已明白是「怖」,害怕對方離開,害怕自己失去之類。你愛什麼人關乎你的先天稟性底色,你憂什麼關乎你的成長曆程和心理創傷,你怖什麼是具體因緣的引動,這就是那種不同系統性和根本性的展現。若想維護,能下手的地方就是具體事情上對怖的化解,就如佛家的持戒。

人世間的一切事,也無不是如此。男女之情的實質,是貪愛者與所貪愛者,一切人事也無不歸於這兩者,都是從貪愛中起始、憂慮中生長、恐怖中發生。功名、利祿、好物,房子、車子、票子,不過就是把所愛者進行了替換。

有人會說在可能的負面結果面前是如此,不還有正面結果嗎?比如琴瑟和諧、白頭偕老,比如基業長青、江山永固。這正面結果跟嚮往和希望有關係,跟恐怖又有什麼關係?誠然,一切情緒都是出自得失心,得與失是同等重要的來源,想得到和怕失去是同等重要的心理動機,喜樂與哀怒是相同程度的展現。但就像對於天道實相,幻滅與生生是陰陽,對於人則得到終究是暫時,失去到底是宿命;人在得到時終究是只顧著自得,失去時到底才會知道自省。就像生病時往往才會思索人生的意義,將終時人往往才會注意生死的真相。因為天地是無限的,人身卻是有限的。所以這個怖,對人的意義更大,地位更重要。原始佛教的主旨是滅苦,屬於那時的《四十二章經》說愛憂怖,大概就是來自這樣的內省。況且苦樂同源,滅苦之後,自然一切止息。

綜合來說,從本源上看,愛、憂、怖是一座金字塔;從事相上看,則就是一座倒金字塔,從愛欲中生髮出無量無邊、輪轉不息的恐怖。恐怖,既是最淺明的呈現,也是總呈現。無論如何,人都要從恐怖下手,也只能從恐怖下手。這大概就是《心經》著重恐怖這個情緒的根本用意和至深真意所在。

恐怖,就是怕。這給我們最珍貴的啟示,就是當你淪陷在負面情緒中的時候,你想解脫卻無從下手的時候,就可以問自己:我在害怕什麼?這背後必有所怕,在這初始之時,找到了怕什麼就是找到了源頭,就有了最可靠、真切、得力的抓手。比如這個時代人的心煩意亂、焦慮掙扎,不就都是來自怕嗎?怕跟不上時代,怕孩子落後,怕被人看不起,怕生病怕淪落底層……看到這怕處,就是與它分離而解脫的開始。

而且這其中,還暗含著一個超妙的原理,開啟著一個全新的生命場。

隆壽紹卿禪師有一次陪侍雪峰義存禪師在山道上經行,忽然路邊的紅芋葉子嘩啦啦一陣響動,不知道裡面有蛇還是野獸。雪峰禪師連忙指著動蕩的紅芋葉子讓隆壽禪師看。

隆壽道:「紹卿甚生怕怖。」我很害怕。

雪峰道:「是汝屋裡底,怕怖什麼?」這是你自己屋裡的東西,怕個什麼?

隆壽言下大悟。

「汝屋裡底」,就是你心裡的,屋裡就是你的心。那個超妙的原理就在這裡——一切都是你心裡的光影。外物外事投射於我們的心,如同事物照於明鏡,成一片光影。光影與外物樣貌一樣,卻外物是外物,光影是光影。佛說諸法如幻,是說天地世間、萬事萬物緣起性空的實相,從體證實會的角度說,則就是觀照自心中的這片光影。這片光影和外境的存在完全是兩碼事,你可以於自心中觀照試試,當你把心中情緒相關聯的事物光影,僅僅當作其光影的本然時,與外境的聯繫就斷開了,情緒隨之也就通流起來、止息下去。人心中的一切,純粹就是自心之事。

比如這恐怖,讓隆壽恐怖的是動蕩的紅芋葉子和下面的蛇或野獸,他以為這恐怖是來自外境,實際只是這些投射在心中的光影,引動了內心深處的利害之心。能於此處勘破,縱使真的有蛇或野獸跳出來,咬了他吃了他,心也是不動了。古德修行,很多都是專門到墳地里過夜,像天皇道悟禪師和虛雲老和尚,為的就是這種修行。

凡夫之妄,就是以這些光影等同於外境的存在,切不斷其間虛妄的聯繫,回不到自心的本然。於是外境本來遷流,心也就淪落到得失流轉中去了,這就是心為境轉,反之就是境隨心轉。這很大程度上就是佛家所說執虛妄為實有的真諦,很大程度上與外境如何根本無關。如此便是真修實證的開始,你回到了自心的本來,人之本在心,心之本在天地萬物同一之道,走到盡頭就是由自心而通達天地。自心,既是源頭,也是歸宿。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修行,就是一個斷緣的過程。首先要斷的,就是自心光影與外境存在之聯繫的緣,這叫做入門和上路,就是所謂內求的真意。然後再由淺至深一層層斷心中光影的緣,那些習氣慣性所累積下的東西。一切緣斷掉,便是空性。由此而能建立萬緣,如虛空涵納萬有,這就叫如來藏,就是自性能生萬法。那個全新的生命場,就是這片疆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明此點,便出真妄的顛倒夢想;不顛倒,自然就能無恐怖;無恐怖,便是心無掛礙;無掛礙,就能生照見皆空、真空幻有的般若慧;最終通往的地方,即是究竟涅槃的徹底解脫。這句話,正說即是境界,逆去便是修行。

眾生皆有光影,光影本性皆空。自心是佛,你就是佛,信了嗎?

活動

為感謝心友的一路陪伴

開問網特舉辦線下粉絲見面會

現誠邀您參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大隨緣,隨自緣
只講道德的人,真丑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