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稱霸二戰夜空的」她「
原標題:(揭秘)稱霸二戰夜空的」她「
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7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院內,有一座嶄新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館,成立於1985年。新展館內有300多件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結構、發動機、機載設備、導彈等珍貴實物。
在眾多塗有解放軍空軍標誌的米格、殲X系列的戰機當中,一架通體黑色的大型飛機相當醒目,成為到館參觀者必看的展品之一。飛機胖圓的機頭兩側繪有一隻正在結網的蜘蛛,並有BLACK WIDOW的字樣,毫無疑問,這就是二戰中赫赫有名的P-61戰鬥機,綽號「黑寡婦」。二戰結束後,功成名就的「黑寡婦」夜間重型戰鬥機退出了空戰舞台,目前在全世界僅中美各存一架。那麼它是如何飛進中國的航空博物館裡的呢?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二戰夜空霸王——「黑寡婦」傳奇
「黑寡婦」戰機是美軍裝備的第一架專門化夜戰飛機。對於夜戰戰鬥機,最初西方軍界的普遍看法是「我們要那種東西幹什麼?」但是到了二戰期間,夜戰戰鬥機卻成為必需品。戰爭初期,德軍在歐洲大陸上無往不利,同時派出大批飛機轟炸隔海相望的英國,由於白天轟炸機群經常遭到英國皇家空軍的頑強反擊,代價不菲,於是德軍改為在夜間進行密集的轟炸。這令英國人頭疼不已,夜間戰鬥機的研發被提上了日程。
最早的夜間戰鬥機自身搜索能力極低,主要依靠地面雷達與探照燈,機上人員也只能靠肉眼來搜索,效果很不理想。英國曾嘗試利用聲音來搜索夜間來犯的敵機,無奈聲音的辨識度太低,無法提供敵機數量、方位和高度等準確信息。
為此,英國加速研製可用於夜間空中作戰的戰鬥機。這種飛機的主要任務是攔截殲滅夜間低空飛行在城市上空的轟炸機,因此搜索敵機的能力、較好的低速盤旋性能、火力強、續航時間長是對這種機型的基本要求。
雖然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機能勉強出擊攔截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群,但是效果很不好。美國陸軍的軍官們注意到而且很重視這個戰事需求,並確認,如果未來美國參戰,也必須有一款夜間戰鬥機以適應戰爭的需要。黑寡婦,由此催生。那麼,黑寡婦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經過多方選擇,美國人傑克·諾斯羅普的設計方案得到了美英聯合空軍司令部的認可。1940年,傑克·諾斯羅普拿出的P-61夜間戰鬥機設計方案令人耳目一新,它採用了雙發動機、上單翼、短艙式機身、雙尾撐和雙垂尾的總體布局,安裝了普拉特·惠特尼公司製造的單台功率1800馬力的活塞螺槳發動機以及大口徑機關炮。飛機總重達到13.6噸,翼展20.12米,機長16.46米,需要至少飛行員、雷達員、機槍射手兼無線電操作員三人同時操作才能駕馭。為保證飛機良好的透波性,機頭罩處首次使用了玻璃鋼材質。飛機上最重要的設備——先進的SCR-720機載雷達裝於機頭內,它具有反干擾的能力,即使敵機釋放鋁箔片干擾雷達,SCR-720仍能分辨出敵機的位置。此外,有效探測距離大幅增長,可靠度也很高。這樣的裝備使P -61在漆黑的夜空也能準確找到並獵殺敵機。
1941年年初,傑克的諾斯羅普公司獲得美國聯合空軍司令部136.7萬美元的撥款,開始進入風洞試驗和試飛。據說,當時美軍試飛員的酬金是與飛機機翼的長度成正比的,大約每英尺100美元,P-61二十多米的翼展讓多次進行試飛的布雷茲拿到了6.6萬美元。風洞和試飛得出的數據都大大超出設計要求,布雷茲下飛機後對傑克說:「傑克,你有了一架該死的好飛機!」
當時的美軍軍需部長邁克爾將軍十分滿意,當場指示P-61飛機要每月生產140 架。為了更好地在暗夜中隱身,P-61夜間戰鬥機全身被塗成黑色,由於它的行動特點是晝伏夜出,再加上強大的攻擊力,很容易讓人想起美國西南部叢林中的一種交配後立即咬死配偶的毒蜘蛛「黑寡婦」,後來乾脆以此為綽號,以顯示逞勇鬥狠之心,鼓舞士氣。那麼,這款被寄予厚望的夜間戰機,在戰場上的真實戰鬥力如何呢?
P-61投產後迅速列裝部隊,美軍還專門為這種機型單獨培養機組人員,為了提高操作員的夜視能力,規定機組人員離開座艙後必須戴上特製的黑眼鏡,還要在飲食中摻進大量的胡蘿蔔。
從1943年1月至1944年6月,美軍先後組建了15個P-61夜戰中隊,並相繼被派往各個戰區。1944年3月,這款第一種夜間戰鬥機開始飛向歐洲的心臟地帶,黑寡婦參戰了。最初的作戰就是在諾曼第登陸的時刻開始的,那時,黑寡婦戲劇性的不再擔任最初的護航攔截任務,而由攔截者變成了攻擊者,黑寡婦常常不分晝夜的深入德國領空,完成轟炸、破交、攻擊等打擊性任務。在歐洲戰場,納粹飛機一旦被「黑寡婦」盯上,大多非死即傷。
1944年6月底,「黑寡婦」還9次成功攔截了希特勒的密秘武器V-1飛彈。V-1飛行速度很快,盟軍的各型戰鬥機需要油門全開才能追得上。攔截飛彈不能直接射擊,否則彈頭爆炸會傷及自身。425夜戰中隊有飛行員曾在V-1後面100米開火,結果造成飛彈爆炸,「黑寡婦」的蒙皮炸毀,飛彈油覆蓋滿了機身,強光還使飛行員暫時失明。英國飛行員發明的攔截方式是貼近飛到V- 1邊上,用翼尖挑起V-1的翼端,人為地擾亂V-1的陀螺儀,使其偏離航線,自動墜毀。
1944年末至1945年初,歐洲的「黑寡婦」傾巢出動,攻擊可以攻擊到的任何德軍目標,包括地面上的戰車「火車」部隊等,極少有目標能抵擋得住「黑寡婦」4挺20毫米機炮的洗禮。一位被俘的德國軍官回憶,他最懷念的時光就是因為天氣太壞而沒有「黑寡婦」20毫米彈雨的日子。黑寡婦在歐洲戰場上所向披靡,那麼在中國戰場上的表現怎麼樣呢?軍史解密,李涵繼續為您講述:二戰夜空霸王——「黑寡婦」傳奇。
1944年10月5日,駕駛「黑寡婦」的第426夜戰中隊被派往中國西南重鎮成都,後來第427中隊也來到了中國,與陳納德率領的「飛虎隊」一道,和中國空軍共同組成中美空軍混合團,並肩打擊日本侵略者。
進駐中國戰區的夜戰中隊使用的「黑寡婦」戰鬥機大部分是P一61B型,是「黑寡婦」的改進型,於1944年首次試飛並進入生產線,馬力更大,最大速度每小時589公里,航程可達4830公里,裝有4門20毫米機炮和4挺12.7毫米機槍,並可裝載4枚720公斤的炸彈。
起初,夜戰中隊的主要任務是保護盟軍的B-29「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威力強大的B-29轟炸機群經常遭到日機的尾追襲擊,特別是B-29著陸的脆弱時刻頻遭日機攻擊,B-29基地在夜間也成為日機的目標,令盟軍極為頭疼。「黑寡婦」到來後結束了這一切。
通常在夜幕降落後,在發動機的轟鳴聲中,「黑寡婦」們就相繼升空,開始執行搜索、擊落任務。空戰中,「黑寡婦」一般都是先由地面雷達引導飛向敵機目標,一旦接近到飛機上的雷達可以顯示出目標時,就由機上雷達員負責引導,迅速接近目標,直到進入飛行員肉眼的視距內,一旦確定為敵人,飛行員只要能夠看到對方的排氣管,就會立即開火。
1944年10月29日晚,「黑寡婦」首次在中國戰場擊落敵機,一架日本三菱BETTY型飛機成了黑寡婦首開戰功的犧牲品。當時執行任務的飛行員是羅伯特·斯科特,雷達操縱員是羅伯特·菲力普。戰後斯科特回憶這場遭遇戰:「開始敵機大約在65公里以外,我柔和地向上爬升,和敵機的距離縮短到大約5公里。當敵機高度大約在3000米時,我開始加速追擊,敵機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不斷轉彎和爬升,試圖甩掉我們,但我們還是不斷拉近與敵機的距離。大約離敵機150米時,我立即開火,敵機立刻來個大俯衝,又向左急轉彎。我們再次追上去和敵人纏鬥了大約5分鐘,大約在1200米的高度,我們佔據了有利位置,邊俯衝邊用每分鐘60轉的轉輪機炮開火。我看見炮彈穿進了敵機的左邊機翼和發動機,敵人的發動機立刻冒出一股黃色煙霧,接著又躥出一股火苗,我趕緊向右邊拉起,一邊兜著圈子爬升,一邊向下張望擊落的敵機。我知道,當我開火時,雷達員菲力普和我處在最佳的配合位置上。」
黑寡婦在中國戰場上首戰告捷,之後,它又創造了更多的傳奇。
很快,黑寡婦成了夜晚的空中霸王。1945年1月,分隊長阿布斯耶爾和雷達員史密斯在湖北老河口空域巡邏,史密斯在雷達界面上看到了視距內的一個目標,在與敵機拉近至200米時開火將其擊落。1945年2月8日夜,飛行員赫斯和雷達員布魯克也成功幹掉了一架剛扔完炸彈準備溜掉的日本轟炸機。更為傳奇的是,在1945年8月的一天晚上,一架黑寡婦戰鬥機在碰到一架入侵的日軍飛機時甚至不費一槍一彈就成功逼這架日本飛機墜毀於地面。
事情發生在1945年8月15日,雖然日本官方宣布戰爭已經結束,但不是所有日軍都收到了消息並停火。這天晚上,一架黑寡婦戰機發現了一架來襲的KI44飛機,這架日軍飛機的飛行員在搶佔優勢陣位的時候操作非常狂野,黑寡婦數次捕獲它後又丟失了它的蹤影。纏鬥了好久,黑寡婦終於再也沒有發現這架敵機,於是返回了基地。第二天天亮後,地面部隊發現了這架入侵日軍飛機的殘骸,原來在頭天晚上,黑寡婦飛行員憑藉著性能優異的飛機與敵機纏鬥,在操作中這架日軍飛機的駕駛員由於不堪黑寡婦的重壓操作失誤最終墜向地面。
1944年底至1945年初,中國戰區的第426和427夜戰中隊迎戰次數最為頻繁。「黑寡婦」的作戰區域東至湖北的老河口,南至昆明和桂林,北到陝西的漢中、安康。這段時間,426夜戰中隊共擊落敵機5架,427中隊在昆明方向也取得了一定戰果。遺憾的是,「黑寡婦」也曾兇悍地擊落過友軍飛機——一架正在運送燃料的倒霉B-24轟炸機。
在「黑寡婦」們的威懾下,日本空軍不僅丟掉了在華的制空權,而且其慣用的空間偷襲戰術也被有效遏制住了。「黑寡婦」們開始在夜間主動出擊,不過攔截到的多是友軍飛機。此後,「黑寡婦」們改為重點襲擊日軍佔領區的鐵路、公路、通訊系統等地面目標,第427夜戰中隊的「黑寡婦」機翼下經過改裝後,可以攜帶火箭發射器,從昆明出發打擊日軍目標。
二戰末期,日軍戰力萎縮嚴重,大多只是以騷擾形式,在夜間單機突襲美軍基地或者機場,但在「黑寡婦」的攔截下,也多是有去無回。
據統計,戰鬥在世界各地的P-61「黑寡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總共擊落日本和德國飛機127架,其中以先後駐紮英、法和德國的第422中隊成績最佳,共擊落敵機43架,自身戰損率僅為0.7%。
戰時的戰損率極低,但戰後黑寡婦的非戰損率卻高得離譜,這也許要算黑寡婦的另一個傳奇。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黑寡婦」戰機基本已經沒有戰鬥任務,因此這款夜戰專用飛機也開始大搖大擺地在白天出沒。或許是因為戰爭的緊張突然消失了,人們在思想上有所鬆懈,因此這款飛機的事故越來越多。
同年9月,三架「黑寡婦」從成都南部的新津空軍基地起飛執行任務,中途在重慶市郊的白市驛機場降落停留。當飛機降落時才發現白市驛機場正在翻修,很多民工還在施工,甚至在降落跑道附近也有人在走動。由於在戰時機場一邊翻修一邊承擔起降任務並不鮮見,飛行員也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當第一架「黑寡婦」對準跑道,打開風板,正欲著陸時,突然看到有人橫穿跑道,飛行員緊急避讓,致使飛機失控脫離預定跑道向一側滑行,滑行中先是起落架折斷導致機頭擦地,旋即引起油箱起火,所幸3名機組人員及時逃生。油箱中燃油較多,火勢難以控制,而且飛機是掛彈飛機,大火引燃機上的彈藥,現場爆炸之聲不絕於耳,頃刻間將一架幾分鐘前還威風凜凜的「黑寡婦」燒成灰燼。
這次事故之後不久,在陝西的安康機場,又一架「黑寡婦」出事了。這次完全是飛行員的操縱問題,在降落時沒有選好落點,致使飛機失控,機頭觸地,前起落架折斷,幸運的是沒有引燃爆炸,但飛機仍然受到嚴重的損壞,最後只能被拖離跑道。
最終,在抗戰中戰功顯赫的「黑寡婦」戰機在中國境內只剩下—架,而且也不再具有戰鬥力。
最後一架「黑寡婦」編號為422234,屬於1942年出廠的批次,是進駐新津機場夜戰中隊的一員。
在美軍第426夜戰中隊撤離後,這架飛機被送到當時位於成都的官辦空軍機械學校,供教學使用。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尾聲,這所空軍機械學校被遷至台灣,這架「黑寡婦」由於飛機狀況不佳,遭到遺棄留在原地,被四川大學航空系接收。
這段時間由於保管得不夠妥善,飛機上的零件經常會被一些膽大的學生拆卸掉,甚至還有人把操縱系統上的細鋼絲也拆了下來,拿去當琴弦使用,居然還能拉出旋律。
新中國成立後,原有大學的各學科被重新組合。1952年,川大航空系和其他院校航空專業合併成立了北京航空學院,也就是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前身,人員、設備、教學用飛機都陸續運到北京。
當時四川鐵路網路遠未成形,要把這架重達十幾噸、翼展二十多米的龐然大物運走,相當困難。
1954年春天,北航請來成都某飛機修理公司將這架飛機拆解裝運,先用卡車運到四川簡陽,再裝上火車,走成渝線運到重慶。在重慶將飛機零件捆紮在一條駁船上,由長江航運管理局運輸,穿巫峽,過西陵,在武漢上岸後,再轉乘火車北上,直到四月下旬才折騰到北航的校園裡。
由於體型龐大,一直在室外陳列,風雨侵蝕嚴重。曾經稱雄夜空的「黑寡婦」已經黑漆斑駁,傷痕纍纍。北航曾帶領附屬中學的學生一起維護過一次,將舊漆刮掉,再把蒙皮打磨乾淨,然後重新噴上黑漆。九十年代初,再次整修了這架「黑寡婦」戰機,按照它原來的模樣,在機頭上噴塗了蜘蛛網圖案和「黑寡婦」英文標記。
「黑寡婦」戰機的總產量僅數百架,二戰結束後就不再生產,戰後,有16架卸下了武器及裝甲,搖身一變成為氣象偵察機;有12架成為美軍海軍陸戰隊夜間戰鬥教練機。隨著技術的發展,「黑寡婦」很快被更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所取代,逐漸在藍天上消失了。如今,全世界僅存2架,另一架在美國俄亥俄州空軍博物館。
即使如此,「黑寡婦」戰機仍然作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夜間戰鬥機被廣大軍迷喜愛。據悉,北航博物館的這架「黑寡婦」曾經收到過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的飛機收藏家和博物館界人士的洽購邀約,但都被婉言謝絕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架飛機還將與雅克、雷電、鷂式、伊爾、強-5、殲6等眾多國內外飛機一起停放在這裡,見證世界航空史的發展。
周斌
※(揭秘)日本戰敗投降的最終鬧劇
※(揭秘)第一個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人,商場得意,官場卻失意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