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想脫單,你可以學拉侗族牛腿琴

想脫單,你可以學拉侗族牛腿琴

侗族有句諺語「飯養身、歌養心」。老人們唱敘事歌時用牛腿琴配樂,姑娘們唱琵琶歌時懷揣著侗家琵琶起舞。

文 | 雷虎 圖|阮傳菊

編輯 | KK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但有很多民族,卻只有語言而無文字。侗族便是這樣的民族,他們沒有文字,用唱歌的方式來記錄歷史,裝點生活。凡有鼓樓處,便能唱侗歌。而有鼓樓和侗歌的地方,則少不了牛腿琴。

這曾經是侗族人的生活日常,侗歌用天籟般的旋律滋養了侗族,而侗歌歌者、侗樂樂師和隱在侗寨的樂器工匠們,則用自己的手藝做嫁衣,默默地把侗歌滋養成世界級民樂。

貴州省榕江縣有個名叫宰盪的村莊,很多人慕名而來,只為了聽享譽世界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侗族大歌。而我們翻山越嶺而來,是為了尋一對80高齡的姐弟。她們一個唱侗族大歌,一個人用牛腿琴拉敘事歌,用自己的嗓音記錄了這個民族的歷史和村莊的生活。

牛腿琴演繹的侗族大歌,視頻來源《侗族大歌》

領唱了70年的侗族大歌歌師

敘事歌和侗族大歌歌師,在侗族村寨一直都是最受人尊敬者。侗家人每個人都是優秀的歌者,但像羅家姐弟倆,從小10多歲開始唱,一直唱到80,一直在封王稱後者,在侗家也極為罕見。

老奶奶便是村裡的侗族大歌傳承人羅俾雲,今年已經81歲,唱侗族大歌已經70年。

侗族敘事歌師羅俾雲,這一唱大歌便是70年。

羅幸禮今年已經79歲,12歲那年,一位黎平來的歌師遊方至此教會了羅幸禮後就繼續遊方去了。歌師羅幸禮卻守在村裡,拉牛腿琴唱敘事歌,一晃時間已過去了60多年。

姐弟倆每天練歌的地方,是一座有200多年歷史的鼓樓。以前,鼓樓是侗寨的中心,這裡是寨老、長老決策村寨大小事務的場所,是年輕人傳習侗歌的地方,也是年輕人談戀愛「行歌坐月」的場所。但如今,這裡絕大部分時間都大門緊鎖。只有羅幸禮倆每天都到這裡教敘事歌,風物無阻。

侗族敘事歌師羅幸禮與姐姐羅俾雲

敘事歌和侗族大歌歌師,在侗族村寨一直都是最受人尊敬者。侗家人每個人都是優秀的歌者,但像楊家姐弟倆,從小10多歲開始唱,一直唱到80歲,一直在封王稱後者,在侗家也極為罕見。羅幸禮今年已經79歲,12歲那年,一位黎平來的歌師遊方至此教會了羅幸禮後就繼續遊方去了。歌師羅幸禮卻守在村裡,拉牛腿琴唱敘事歌,一晃時間已過去了60多年。

侗族敘事歌師羅幸禮

侗族的小提琴

拉牛腿琴,唱侗歌,不僅僅是侗族記事的方式,更是侗族年輕男女戀愛的方式。以前,誰的牛腿琴拉得越好,敘事歌唱得越動聽,越容易被姑娘垂青。在村裡歌聲最鼎沸時,每天在侗寨跟羅幸禮學拉牛腿琴的有十多人。

但如今,沒幾個人願意唱歌了。

曾經侗寨人人都會拉的牛腿琴,竟然「淪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至於政府只能指派一位名叫羅賓利的年輕人專門跟著羅幸禮學。

羅賓利

羅賓利今年已經33歲,已經過了學敘事歌最好的年齡。以前,他像村裡的年輕人一樣,一直到20來歲對敘事歌都一竅不通。直到後來,他返鄉做村裡的安全員,開始做侗族的文化保護工作,和這對姐弟接觸多了就喜歡上了。

侗族的習俗,一般在鼓樓聚會時,都會先燃起一堆火,大家圍坐在一起,邊拉邊唱。羅賓利從「被指派」到主動喜歡,如今每天他每天都和師傅羅幸禮一起到鼓樓練歌。

羅幸禮在鼓樓里給大家傳授歌曲

今天羅幸禮要教的曲目名叫《珠郎娘美》,教導侗族人戀愛要自由。但現在全村人都覺得這曲目過時了:現在戀愛早自由了,用手機戀愛,自由都有點過度。

看歌師拉牛腿琴,是一件很穿越的事情,因為拉牛腿琴的姿勢和我們見到的中國各民族拉弦樂器都不一樣:要將琴尾端頂在左肩與左胸之間,琴面朝上,左手托持琴頸,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弦,右手執弓在弦上拉奏。這和小提琴異曲同工。因而牛腿琴,又被大家戲稱為「侗族小提琴」。

牛腿琴,因琴體下端粗大上端纖細,形似牛腿而得名。

羅賓利說自己對牛腿琴的興趣,正是來源於小提琴:「有一次,在外面打工時,看到有人拉小拉琴,總感覺他拉琴的樣子格外熟悉,思來想去後發現,原來這不就是小時候父親每天在家裡打的『果吉』(侗語對牛腿琴的稱呼)嗎?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返鄉後,他「被指派」來做侗族大歌的保護工作和牛腿琴的傳承,也算是冥冥中註定。每天在鼓樓里和師傅彙報後,羅賓利就拿著牛腿琴自己回家練習。回家時,正好趕上父親坐在門前拉曲子。以前,父親拉牛腿琴時,羅賓利總是跑得遠遠的。現在,父親拉琴時,他會搬起板凳坐在旁邊聽,甚至會清清嗓子唱一段。

羅賓利與父親,以及其他學徒在切磋技藝。

侗歌,自古以來,一直是聯絡侗家人情感紐帶。

羅賓利當初返鄉時,他的理想是組建一隻侗歌隊,不僅僅讓侗家人重新緊密團結在一起,還要把侗歌隊拉到全國開巡迴演唱會。但如今,年輕一代不僅不會拉牛腿琴,甚至連敘事歌的意思都無法理解,全村的歌者已經無法聚成一圈。羅賓利對整個侗歌都很擔心。

這時,姐姐俾雲已經在鼓樓練完侗族大歌,步履蹣跚地走回家做飯。她今年已經81歲,唱了侗族大歌70多年。問她擔不擔心侗歌會失傳。她說,當飯養身養夠了,大家就會想到用歌來養心了,沒什麼好擔心的。

唱完大歌,羅俾雲回家繼續做飯

做把果吉討媳婦

看完了拉牛腿琴的樂師,我們繼續跟隨羅賓利繼續去尋找工匠。拉牛腿琴的人少,做牛腿琴的工匠應該更不好尋。

幸運的是,很快找到了一位。我朝羅賓利指的方向望去,這是位60多歲的大爺,正端著一把牛腿琴站在自家大門口,她身邊站著一位小女孩。大爺一拉牛腿琴,女孩就跟著節拍跳舞。

木工凳上,正放了一條拋光的木條。大爺俯下身來,拿起斧頭,繼續製作牛腿琴。

大爺名叫楊秀森,今年已經67歲。從20歲開始學做牛腿琴,至今已有47個年頭。問他為什麼要學做牛腿琴。楊秀森不說話,手拿著煙斗猛吸了一口煙後,吸出了團濃濃的煙霧後裂開嘴呵呵一笑:「做牛腿琴還能為啥,為了討個媳婦唄!」

原來,在楊秀森年輕時,能唱、會拉琴確實能討芳心。後來,楊秀森想到了一條捷徑:自己學做牛腿琴,做出最好的牛腿琴。

楊秀森說,雖然他是一位牛腿琴匠,眼下做牛腿琴也只是他的副業。

「一把牛腿琴好不好,關注要看共鳴箱。」只見楊秀森騎在木工凳上,拿起一把鑿子開始在一塊瓢狀的杉木上鑿起來。杉木鑿空後,把內壁用砂紙打磨平後,上面蓋上一層薄板構,共鳴箱就完工。然後從琴頭到琴尾,拉上兩根棕絲做的琴弦,琴身就做好了。

接下來,就進入做制琴弓階段:他取出一根一米來長的竹片,把竹片大約九分之一處,放在炭火上來回烘烤後,把竹片取下用手輕輕折動,待竹片變彎後,拿出準備好的棕繩,分別綁在竹片兩端,竹片便從烘烤處開始變彎,成為一個不對稱的弓型,這樣牛腿琴的琴弓便做好了。一把幅牛腿琴也大工告成。

這時,楊秀森把琴身架在左肩上,右上把琴的棕強按在琴弦的棕絲上開始試音。棕繩遇見棕絲,發出纖柔而嘶啞的聲響,音量小得差點聽不見。一曲終了,楊秀森迫不及待問我:「感覺怎麼樣?」我很尷尬地笑了:「一拉一唱都有配角神韻!」

我以為楊秀森會很生氣,沒想到他卻向我伸出大拇指:「這就對了,拉牛腿琴時,都是邊拉邊唱。在逢年過節,琴師一般都是為侗戲和侗歌伴奏。就算是在行歌坐月時,小夥子們拉牛腿琴追姑娘,姑娘和她們的歌聲,也是絕對的主角。牛腿琴,本身就是一直做配樂份!但如果沒有這些配樂,舞台上一直是主角在獨奏,那該多無聊啊!」

楊秀森說,雖然他是一位牛腿琴匠,但做牛腿琴也只是他的副業。每年,他只有到農閑時,才會在自家門前支起工具開始制琴,告訴村裡的年輕人到戀愛的季節了,姑娘們得練歌小子們得練琴了。

但最近幾年,楊秀森的生意更差了,從前一年賣過百把的牛腿琴,最近幾年生意少得可憐。「以前來買琴的,主要是本村的小夥子。現在來訂購的,周是周邊村寨的老頭子。一把琴音質根據音質好壞,能賣300-800元不等,一般都是500元一把。如今,楊秀森每年能賣十來把,楊秀森心裡有一本賬:通過每年賣出去的牛腿琴,他就知道周邊侗寨,還有哪些寨子有人在唱敘事歌傳唱侗家歷史。

☆☆☆

話說最近小南做了個教程

歡迎大家按照指示進行星標

這樣以後就不會和小南錯過啦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窮人永遠缺錢,忙人永遠缺時間?
「少食多餐」可能會讓你死得更早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