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思燕佛圖遺珍到北朝石造像:申一涵分享遼寧博物館

從思燕佛圖遺珍到北朝石造像:申一涵分享遼寧博物館

原標題:從思燕佛圖遺珍到北朝石造像:申一涵分享遼寧博物館



申一涵分享遼寧博物館造像


民族融合 魏晉風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全國範圍政權更迭紛繁。漢魏之際,遼寧境內「三郡烏桓」和公孫氏政權分別割據遼西和遼東,後都為曹魏所代。兩晉時期,慕容鮮卑崛起於遼西,建立「三燕」政權,高句麗則佔據遼東山地。南北朝時期,遼寧東部地區被高句麗佔領,遼西地區則先後經歷了北魏、東魏、北齊政權。這些政權和民族間的碰撞、兼并,加速了經濟文化交流,為華夏文化注入了活力。

曹操北征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奔襲柳城。雙方在白狼山決戰,曹軍大獲全勝,烏桓降漢達20餘萬人。曹操自柳城回軍,經渤海之濱,遙望碣石,寫下千古組詩《碣石篇》。


公孫割據


東漢晚期,宦官與外戚爭權,黃巾起義衝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天下分崩離析。遼東太守公孫度自稱「平州牧」割據遼東,在中原紛爭動亂的時代背景下,維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中原賢士紛紛避居遼東。從公元189年到238年,公孫氏三代割據遼東達半個世紀,終為曹魏所代。


慕容鮮卑


東胡族系的鮮卑慕容部在曹魏初入居遼西,於公元294年定都「棘城」,其後在與鮮卑宇文、段氏兩部及夫余、高句麗的相互攻戰中逐一取勝,於337年建國前燕,342年定都龍城(今朝陽)。350年開始進軍中原,與後趙、冉魏、段氏、匈奴、前秦等政權一爭雄長。370年滅於前秦,於384年復國為後燕,退保遼西。至409年後燕為漢人馮跋建立的「北燕」所取代。北燕亡於436年。


北魏營州


公元436年,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據有遼西,在「三燕」龍城(今朝陽)始置「營州」。此地北接契丹,東鄰高句麗,為北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鮮卑文化與漢文化在此進一步融合。同時,佛教在「三燕」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向東傳播。現存的義縣萬佛堂石窟,為分布最北的北魏石窟,反映了當時佛教藝術的發展水平。


高句麗


高句麗於公元前37年立國,後定都「紇( hé)升骨城」(今本溪桓仁縣五女山山城)。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5世紀初佔據遼東、玄菟兩郡, 427年遷都平壤,直至668年唐收復遼東。高句麗在遼東地區留下的遺迹遺物,生動地展示了這一世居「高山深谷」的古代民族,在吸收中原和鄰近民族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獨特文化面貌。


朝陽北塔,位於遼寧省朝陽雙塔街北端。因市內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北塔。朝陽北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均曾都於龍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思燕佛圖」為木構樓閣式塔,後毀於火災。


朝陽北塔的第一身世


朝陽古稱龍城,是三燕(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後燕和北燕)時期的都城。前燕為鮮卑慕容氏所建,慕容魷於東晉咸康三年(337)稱燕王,並於咸康七年(341)營建新都龍城(今朝陽古城),《晉書·慕容銑載記》(東晉永和元年,345年):「是由黑龍白龍各一,見於龍山,銑親率群寮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以大牢而龍交首戲翔,解角而去。魷大悅,還宮,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立龍翔佛寺于山上。」至此,龍城成為燕國國都之始。說明慕容魷為首的鮮卑貴族開始崇拜佛法,佛教逐漸流行。


前燕於晉太和五年(370)被崇佛的前秦苻堅所滅。至太元九年(384)慕容垂建立後燕定都中山,隆安元年(397)移都龍城,史稱後燕。後燕統治者貴族等都基本崇信佛法,敬重沙門,並建佛寺。北燕為鮮卑化的漢人馮跋所建,西燕滅後,馮跋東徙龍城,為後燕禁衛軍將領。慕容熙荒淫無道,407年4月馮跋殺他後,擁後燕主慕容寶之養子慕容云為主,馮跋為特使。409年10月雲被其寵臣離班所殺,馮跋又殺離班,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為國號,都為龍城,史稱北燕。


北燕時期佛教興盛,高僧繼起。據《高僧傳》等史籍所載,北燕高僧有達5人之多,北票西官營子發現北燕馮素弗之墓「出土一件壓印佛像紋飾的山字形金飾,證明北燕馮跋弟馮素弗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因此著名佛史專家湯用彤先生認為『北方佛法三寶興隆之地,當推涼、燕、其實據在幽燕者馮氏(史稱北燕)……」』。可見北燕統治不僅自己信奉三寶,而且還大力提倡扶持佛教。而從北塔下面的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東晉風格的龍風形柱礎石等遺迹,可以看出它就是前燕慕容銑建造的和龍宮殿基址。和龍宮成了北塔的第一世身。


朝陽北塔的第二身世


朝陽北塔的第二世身應該是北魏時期的「思燕佛圖」。北魏孝文帝太和年前(485—490)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和龍宮殿舊址上建造了七層木塔,「思燕佛圖」。據《魏書·皇后列傳》,文成皇后馮氏乃北燕王馮弘子朗之女,臨朝聽政之時,於孝文帝太和年間(480)為了祭奠先祖弘揚佛法「立思燕佛圖於龍城,刊石立碑」。這也是北魏王朝在東北地區建造的唯一一座皇家佛寺,後毀於火災。











塑佛頭像


北魏(386~534年)

殘高8、寬5厘米


朝陽北塔建築遺址出土









遼博北魏造像




















明 (公元1368—1644年)


高139厘米


此尊呈比丘相,圓睜雙目,面相威嚴,稜角分明。內穿交領僧衣,外穿通肩式袈裟,以絲帶束於腰間。衣紋厚重流暢,裙下擺自然搭於台座上。左手結法印,右手置腿上抓大衣一角,極其出色地突出了布料的質感。結跏趺坐姿。台座為岩石狀高台座。羅漢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題材之一,形象仿照現實生活中的僧人特點,以印度僧人形象為多。光頭,無肉髻,身披袈裟或大領僧衣。相貌不一,手法或誇張或寫實,神韻生動。





樂藝會延伸閱讀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懋勤軒三迤掌故:永曆十二年官磚
宋代筆記中美女買花被貓魈迷惑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周氏買花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