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峽峨山風景山水畫
《萬壑爭流圖》,明,文徵明,紙本設色,縱132.4厘米,橫35.2厘米,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名畫鑒賞
《萬壑爭流圖》為「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所繪,縱132.4厘米,橫35.2厘米,紙本,青綠設色。曾被著名收藏家龐萊臣所得,成為其《虛齋名畫》之一,1959年和1962年龐家孫輩龐增和分兩次將其繼承的137件上自宋元、下至民國的書畫絕品捐獻給了南京博物院。所以此作品現由南京博物院珍藏。
《萬壑爭流圖》通過畫家用極小的楷書頗為獨特地題寫在作品右上角的題識,我們知道了此圖是文徵明晚年時應徐默川的請求,為其《千岩競秀圖》所作的配幅,描畫了峽峨山景緻。圖繪崇山疊壑,有涓涓細流從山頭岩隙泄下,合成溪流、水塘,曲曲折折,又從山岩間分流而下,聚成池塘,繼續從岩崖間爭流而下,至山腳匯合成河,奔流而去,河對面坡岸,高樹成林,有士人遊盪其間。《萬壑爭流圖》創作時,以中鋒為主,偃筆、側筆很少用,氣勢宏偉,曲折奔放,無論山石、樹木、水流,勾線沉著凝練,行筆細勁秀潤,皴筆不多,只在山石的折轉處及石根部保留短筆的披麻皴,給後人留下頗具文徵明特色的畫風。縱觀整幅作品如萬山聳立在我們眼前,那湍急的泉水,分明是來自天外之山。遠處的山泉潺潺滲層而下,直到山腰才現波紋浮動,流到我們跟前時那水就溢滿林間了。我們彷彿聽見壑谷里奏響的泉水叮咚之曲,這是生命的讚歌,是大自然的慷慨奉獻,是一幅看著讓人心生泉水般歡快情感的好作品。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
《萬壑爭流圖》畫面滿紙青綠設色,優雅古穆,其技法是先將淺赭色普染山石,然後留下石根之赭色,再將石綠、石青而至墨青(花青和墨)色薄薄地按順序自下而上分層積染。但文徵明卻匠心獨運:其一,青綠中調和淡墨,清潤幽雅,不再象以往作品中的大青綠之奇艷奪目;其二,石色薄敷,不掩墨骨,仍然是元初趙孟頫青綠設色方法的衍變,無愧為文徵明晚年細筆青綠山水中的精品。
文徵明用嫻熟的手法以石青、石綠為主敷色,間施淺絳,使畫面生輝鮮明,給人以明媚清雅之視覺。這幅畫構圖豐滿,布景繁密,層次又極其分明條理不亂。看上去沒有一點沉重壓抑之感。從中可以看出畫家對山、對水、對天、對木的神態、體貌、特徵的精確掌握,山高林茂,天凈地厚,表現出畫家對大自然的崇尚和熱愛。整幅畫的山水皆有變,但又和諧一致,生氣勃勃,充滿了靈氣和美感,這與他紮實的藝術修養和功底分不開的。欣賞此作品能使我們感覺到文徵明生活的嚴謹,待人的寬厚。因為,清幽雅靜不需浮躁狂妄,而專註傾心必來自心神安和。作畫和做人是相通的,互相依存有互相陶冶,文徵明沒有被雜念私慾充填心底,他筆下的作品呈現出文秀清雅的氣息。
畫趣拾珍
明朝延續著崇尚繪畫的風氣,家境稍好的人家,都要掛幾幅畫。當時有個叫朱朗的畫家,非常善於模仿文徵明的畫,能把文徵明的畫模仿得惟妙惟肖。南京有一人非常希望擁有文徵明的畫,自知囊中羞澀,決定買幅贗品附庸一下風雅。一次,他到蘇州出差,叫童子給朱朗送錢,求朱朗仿造一幅文徵明的山水畫。文徵明和朱朗是鄰居,結果童子竟然把文徵明的家當成朱朗的家,把文徵明當成朱朗,付錢給了文徵明索求假畫。文徵明沒有追究,笑納禮金後說:「我畫真衡山(文徵明號),聊當假子郎,可乎?」。由此可見,文徵明的豁達心態。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
文徵明作畫涉及的題材範圍很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都可以畫來,風格既有水墨,也有青綠淺絳;既有細筆,也畫得來粗筆,他的山水畫大多描繪江南的園林景物以及當時文人的風雅生活。這幅《萬壑爭流圖》便是他細筆山水風格的代表佳作。讀文徵明的畫總能覺得一種安靜的氣息,即使像《萬壑爭流圖》這樣滿畫青綠,山石蒼翠欲滴,充滿生機,但仍然不會讓人覺得過分濃麗,始終保持著明麗清潤。而構圖上也沒有複雜的峰迴路轉,一切都很平實、均衡,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觀者的眼前,可以在這些形式美感十分直接的山泉中尋找樂趣,清朝有人用「古澹明潔」形容文徵明的細筆山水畫。
吳縣在春秋時是吳王闔閭建都地,又稱「吳門」,且在文徵明和沈周的周圍集中著一群畫風深受他們影響的畫家,大部分來自蘇州地區,所以畫派以「吳門」命名。吳門畫派是明朝中期在蘇州地區興起的繪畫流派,成為繼明前期浙派之後畫壇的主要風格。文徵明是吳門畫派的核心人物。吳門畫派中的畫家相互之間多有或血緣、或姻親、或師生的關係,這張疏而不漏的關係網將畫家們聚結在一起,自然地形成一個群體,產生一些共同的藝術類性,其中有很多畫家都是注重詩文修養與人格精神的文人,而吳門畫家們又都並不排斥宮廷或浙派繪畫畫風,所以人們最為接受的吳門畫派的風格多不同程度地融合文人畫與院體畫,溫文爾雅。
吳門畫派活動最頻繁的時期是在明成化至嘉靖年間,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陳淳等具有代表性的畫家都活動在這段時間之中,前後相繼約有近百年,沈周作為畫派開創者時的吳門還比較弱,而到文徵明主盟蘇州畫壇時吳門畫派正是興盛的時期。 文徵明詩、書、畫兼能的全才,沈周對他很器重,曾給予極高評價。他學畫的直接老師是沈周,但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元代畫家趙孟頫、王蒙、吳鎮等人。他學沈周、吳鎮的粗筆面貌,世稱「粗文」;學趙孟頫、王蒙的青綠重染,人稱「細文」。他早年以工細為主,中年以後粗細兼善,越到晚年越工整,蒼勁與秀潤兼具,其中主要以細筆為主。不管是細筆還是粗筆,其畫作總體特點是景物平和恬靜,很少有動蕩奇異的氣勢,畫面布局層疊向上,縱深的空間變化不大,筆墨清秀含潤,沒有雕琢和刻露的痕迹,既有文人畫家的天真生拙,又有濃厚的抒情味道和書卷氣息。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
文徵明大有花竹之好,自家停雲館前後有竹、有梅、有蘭、有菊,繪之於畫,凡工筆、沒骨、寫意、雙鉤皆各擅場。停雲館是文徵明的書齋居所,原是父親文林所築,停雲典出陶淵明的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文徵明是愛梅者,其所撰《甫田集》四卷本有《西齋種梅》,嚴冬時節,花事最為寂寞,看梅是冬天尋求自然生意的賞心樂事,南京博物院現藏文徵明《行書六言詩》一首:
一林雪殘初霽,何處啼鳥夜闌。
酒寒明月在戶,折得梅花自看。
這簡直就是一幅高士嗅梅圖!
梅花生長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情態。梳風洗雨、停霜帶雪之景或不妨於平衍之地觀之,而臨崖傍水、披煙帶霧之狀則非得遠足策蹇而賞。所以除了齋閣之外,文徵明也喜歡外出探梅。蘇州探梅最為著名的去處,是蘇州西南靠近太湖的玄墓山、鄧尉山(兩山相連,實為一山),鄧尉素有「香雪海」之喻,文徵明曾經為朋友唱和詩作序。以折枝梅花作為來自遠方友誼的問候,如上所說正是由吳人所開啟,而在文徵明的時代,此舉在吳中依然是風雅之事。文徵明自己畫梅,查之著錄記載,單獨畫梅者少見,大陸所見僅有南京博物院藏《冰姿倩影》軸,畫面上文徵明落有窮款「徵明筆」及「徵仲父印」、「悟言室印」白文印二方,據圖上印記可知此圖曾迭經清安岐、乾隆內府收藏,近代歸吳湖帆梅景書屋,乾隆帝對文徵明的人品頗為嘉賞,曾經由沈德潛作記在蘇州為文徵明建祠,在題詩中認為梅花的貞白之性即是文徵明自我的寫照。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
玉蘭堂是文徵明的藏書樓。他博覽群書,詩文俱佳,有《甫田集》流傳於世。江南科舉之風熾盛,他自己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雖老老實實應考,興趣卻不在八股,而好讀些與科考關係不大的史書、漢賦,從不肯在「制藝」上下工夫。結果他從19歲到53歲一直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應天鄉試,歷經十次均名落孫山。雖未獲功名承認,但深厚的文化積澱融入他的書畫品格中,正是有了畫壇「吳門四家」的悄然崛起,文人趣味的山水畫在明代才有了較大發展。
明代中葉社會監管有所寬鬆,才人韻士的游宴雅集活動遂興,文徵明筆下煙水迷離、溫柔秀麗的江南景緻,一次次見證了他與友人們詩酒酬酢、逸興遄飛的美好時光。文徵明20歲左右得沈周親傳,前後時間長達20年之久。沈周一生不應科舉,但他起初還擔心文徵明因「藝事妨舉業」,後來終於傾囊相授,愛重有加。他主張「畫法以意匠經營為主,然必氣韻生動為妙。意匠易及,而氣韻別有三昧,非言可傳!」這是典型文人畫的旨趣,與入明後朝野推崇的宋代院體畫風格有所區別。經沈周的悉心調教,以及與鑒藏家的廣泛交往,文徵明上溯宋元,廣收博取,終成大家。
江南四大才子中,祝允明5歲能寫榜書,唐寅16歲高中解元,徐禎卿18歲成了進士,唯獨文徵明開蒙極晚。史料記載,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父親文林曾任南京太僕寺丞、溫州知府等職,與沈周、吳寬是相知甚深的文友,他7歲才能站立,11歲方能清晰開口說話,父親對此非常淡定,安排兒子跟李應楨學書法,從沈周學畫,詩學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果然文徵明文才日進。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
19歲時文徵明再遭挫折,他考中長洲縣生員,但因「拙於書」——歲試時字寫得太難看而被置為三等,應試不中。他從此知難而進,苦練書法,每日晨起,先要寫滿兩千字《千字文》再下樓盥洗,然後讀書作畫會友,數十年如一日,後竟躋身書法的「吳門三家」之列。文徵明以小楷最為人稱道,精熟溫純,令人嘆絕。字如其人,文徵明書法的字裡行間法度嚴謹,少有如祝允明那樣洒脫飄逸的浪漫主義風格,筆勢間飄逸縱橫,氣韻酣暢淋漓,評論家稱儼然懷素狂草再世。一般書家晚年難免眼花手顫,文徵明晚年卻神明不減,尤能寫蠅頭小楷而筆耕不輟,精神矍鑠,越寫越精,晚年書法繪畫皆有厚積薄發的精進。
明朝中葉後,政治腐敗,世風奢靡,滔滔者天下皆是孔學信徒,文徵明正好活在這一時代,他能潔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為時人所景仰。
在他十六歲時父親因病不幸謝世,由於其父為人耿直,憂國憂民,待友摯誠,所以許多官吏才士聽聞噩耗紛紛上門贈金致哀,金額數以千萬計,文徵明卻全部退還。許多富豪權貴願以重金買其詩文書畫,他不為金錢所動,更不願與這些人交友。真可謂錚錚鐵骨,不媚權貴,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招賢納才,曾重禮聘請文徵明,他的好友唐寅、謝時臣、章文等皆應聘而往,唯獨文徵明借口身上患病而拒絕。後朱宸濠謀反被擒,唐寅還是此前裝瘋才得以脫身,人們紛紛嘆服文徵明的遠見卓識。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潔在文壇備受崇敬。一次禮部尚書嚴嵩對工部尚書顧璘發牢騷,抱怨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罷了,我嚴嵩路過蘇州,怎麼也不過來拜望呢?顧璘應答很妙:「此所以為衡山也,若不看別人只看你,成得個文衡山嗎?」文徵明為人極為嚴謹傳統,既不善飲,又不近女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眾文士畫友相約在蘇州石湖蕩舟,喝到酒酣耳熱時,唐寅讓先藏在船艙中的妓女出來為文徵明敬酒,文徵明大驚,忙要告辭,急得甚至要跳湖,眾人無法,只得另雇一條小船放他先走。文徵明雖獨善其身,卻無凌駕於人的道德優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種各樣的朋友和睦相處。「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本是做漆匠的,畫得好但書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畫為生,每次都欣然為其書題作跋,以便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因其重友真誠,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文友知己,人們都以在停雲館談藝論道為樂事。
文徵明54歲那年被同鄉舉薦入京,經吏部考核後授翰林院待詔,參加修編《武宗實錄》,這個官職實際就是個辦事員,每日面對各種乏味的事務文書,還遭受他人的排擠。特展中有他寫給兒子文彭、文嘉的書信,平易親切,其中一封寫道:「石湖風景,常在夢中,若得遂請,甚於進官也。」文徵明任職期間,還爆發了嘉靖皇帝與群臣間的「大禮議」爭端,反對派大臣中16人被當場廷杖而死。文徵明因左臂摔傷而不在場,雖僥倖免了棍棒之苦,但仕途之險惡、權術鬥爭之激烈令他心灰意冷。他在北京待了3年半,接連寫了3封辭職信,終獲批准還鄉。
57歲的文徵明放舟南還,在住舍之東建了一間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為吟詩、寫字、繪畫之所,並在庭院中親手種下兩株桐樹,「日徘徊嘯詠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他自此摒絕功名,專心侍奉筆墨紙硯,藝術得以長足發展。一般美術史上認為文徵明的繪畫在65歲前後步入鼎盛時期。當時蘇州地區的經濟十分發達,物質的繁榮刺激了附庸風雅的需求,文徵明中年以後成為蘇州最熱門的畫家,求購其書畫者可謂踏破門坎,絡繹不絕。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規矩,「生平三不肯應」:一是不給藩王作畫,二是不給太監作畫,三是不給外夷作畫,秉持儒家正統士大夫的操守。畫名如此之大,作偽者當然紛至,史載文徵明「寸圖才出,千臨百摹」。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
然而清高之餘,文徵明又很寬厚。他和老師沈周一樣,從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門求鑒定,他一概說真,沒有鈐印的還幫忙蓋上。為其作《文先生傳》的文壇盟主王世貞,曾寫道:「故先生書畫遍滿海內外,往往真不能當贗十二。」直言偽作數量之驚人。歸隱後的文徵明,一直生活得愉快充實,圍繞著他的皆是摯友學生。他一生自束甚嚴,坐卧笑談,怡情養性,所以也得永年。
四大才子中徐禎卿早亡於34歲,同齡人唐寅只活到54歲,祝允明67歲離世,而文徵明享年90高齡。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文氏活到九十歲,堪稱人瑞,晚年每每訓戒子孫說:待我死後,如果有人舉我牌位進鄉賢祠,你們一定要嚴詞拒絕,這是要與孔夫子相見的,我沒有這副厚臉皮。此語堪稱石破天驚!他的自謙、自律足為世人風範,更發人深省,使人望塵莫及。縱觀歷史,有資格死後見孔子的確是極其少數,縱然死後有資格見孔子的,在其遺囑中不敢提及的更是寥若晨星。文徵明,著實教人敬佩!
文徵明的去世是以一種如他的畫作般寧靜的方式。據說那年農曆二月二十日,他為御史嚴傑的母親寫完墓志銘,置筆端坐而逝,安然地離開了人世。他的後代中也有十分優秀的畫家,他的兒子、侄子輩文彭、文嘉、文伯仁、文淑等等,都成為吳門畫派中比較重要的畫家。
名家小傳
文徵明畫像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璧,字徵明,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文學家。先祖與文天祥為一脈同譜,為湖南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54歲得到舉薦入翰林院官授翰林待詔,58歲辭官回家,在蘇州子徒相承,構成吳門二、三代畫家的主體。他一生致力於繪畫和書法創作,在中國繪畫史上稱得上是「詩、書、畫」三絕,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傑出人物,其繪畫風格影響了明代中後期一大批畫家。擅長畫山水、人物和花鳥,尤以擅長畫山水畫稱雄畫壇。他的山水畫文秀清雅,給人以強烈感受,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上的追求,是畫家對生活、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和體味,是畫家審美和品格的藝術再現。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漢橋話畫:李唐《萬壑松風圖》南宋簡括畫風代表作
※藝術家StaceyPeterson風景油畫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