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時,你的記憶狀態變成膚淺的「形態」了嗎?
首先要理解的是一個正常的記憶過程:
短期記憶:「我們把即時的印象、感覺和思考作為短期記憶存放,這些記憶內容通常只能維持幾秒鐘。」
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Baddeley,Hitch,1974),或者說工作記憶主是用來處理信息的
通俗地說我們一眼看到的東西瞬間會在我們的大腦里出現(短期記憶),如果我們有意去記住和思考它時,這些信息就會出現在工作記憶里,然後經過工作記憶有意識的加工(分析、歸納、推理等等思維過程),這些信息通過各種方式整合或者長時間重複整理後形成複雜的觀念存入長期記憶里,進而創建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存儲,信息要存入長期記憶里才能被回憶起和被運用於解決問題,短期記憶和工作記憶只是暫時地處理信息和儲存記憶.
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大堆東西,你看了一眼(短期記憶),然後你開始有意識地去看清楚上面寫了什麼(工作記憶),然後老師划出了某些重點,為了應付日後考試,你認真思考和了解這些重點,在重複記憶和理解過程中,這些「重點」形成了長期記憶,日後你考試的時候就可以從長期記憶里提出這些知識點。當然,如果偷懶,你只是當時看了幾眼,隨意記了一些,過後沒有思考和反覆記憶,考試的時候不會記得起多少的。
人的大腦能力是有限,工作記憶容量一般為7±2個單元(例如你快速看了一眼一堆數字,然後你閉眼,看看能回憶起幾個數字,而這個「幾個」就是你那時候的數字工作記憶容量),信息量一旦超過我們的這個工作記憶容量時,支撐清晰、專註的系統就會崩潰,就像電腦一樣的,程序運行過多,就會出現卡頓、運行速度下降、主機發熱,甚至崩潰,雖然說我們是比電腦聰明的,但是在處理信息容量的能力上,我們是遠不及電腦的,而且我們無法將多個任務在大腦並行處理,所以不能將過多的信息放進大腦里還指望它能像電腦那樣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理。
所以當我們處於信息爆炸的網路世界中時,當我們被迫把注意力分散在各處時,加上色彩豐富的內容——圖片、文字、音樂和超文本混合成各種高強度刺激(眼花繚亂的同時還要做出判斷),我們的大腦就是一直處於認知負荷狀態下,塞進大腦里信息數量遠遠超出它的處理能力。如果這些信息激起了你的情緒或者感情反應時,你的注意力會被這些信息強力地佔據掉,但是同時你又會不斷被手機上、網上其它信息干擾——注意力不斷被分散,所以即使有感受上的衝擊,沒有工作記憶的有效處理,也只是迷糊的印象,那些感悟是一種感受,不能經過工作記憶的有效和長時間加工形成長期記憶的重要人生經驗。
總體上說,在工作記憶貯存的容量有限前提下,過多的信息出現工作記憶里時,我們就會處於認知負荷狀態下,大腦負擔會過重,腦力資源的過度消耗使我們的工作記憶處理能力遠遠不足正常水平,再加上我們被各類信息不斷分散注意力時,我們無法維持這些信息在工作記憶里進行長時間處理,從而導致記憶的鞏固過程變得很脆弱,記憶還在萌芽狀態就被從頭腦中清除了,這是一種很淺層的思維狀態,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篇文章,卻對裡面的內容是模糊,你感覺看到了某些內容,但是你記不清很多細節,不會有過思考,即使有也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相當於,你是在看東西,不是在記東西、學習新東西。
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寫滿了新的知識點,你看了一眼(短期記憶),然後你開始有意識地去看清楚上面寫了什麼(工作記憶),但老師說,黑板上的知識點考試都會出現,要全部答對才能及格,然後5分鐘後考試開始,考試一開始,黑板上的東西都會被擦掉,你會怎樣做?在這5分鐘內要想記住和理解這麼多東西,你的工作記憶就得超負荷工作,然後一旦超負荷工作,你的大腦里就會是一片混亂、緊張、焦慮,5分鐘過後,你會發現,不管剛才你有多麼努力,那也只是記住了一點點東西,大腦里還是一片空白(除非你是記憶大師或者天才,有著很大的工作記憶容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年輕人會偶爾出現痴呆症的癥狀,
例如對事物的記憶表現出「轉瞬即逝」般情況,本來在想著什麼或者突然想起了要去幹什麼事,但是一個轉身或者看了一眼手機,就忘了剛剛在想什麼或者要去做什麼,或者有時候很容易出現意識朦朧狀態,因為「對癥狀關注得越多,這些病症侵入神經迴路的程度就越深。在最壞的情況下,大腦會把自己訓練成患病狀態。」
大腦細胞的用進廢退原則,長時間的在互聯網上維持脆弱且淺層的記憶狀態會在大腦里(生理性)造成生理性的、深刻性的影響。
因為「記憶在大腦中固定下來,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短期記憶不會立即變成長期記憶,而且記憶的鞏固過程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中斷,不管是大腦要做的工作,還是簡單的分神,都會把萌芽狀態的記憶內容從頭腦中清除。」(《淺薄》)
在網路世界中,因為信息的快速更新和各類高強度刺激的存在,在我們精力和注意力在不斷被分散的同時,所導致的認知負荷使我們無法對某篇文章或某個視頻內容進行深刻思考和反覆記憶。所以在這種淺層的思維狀態瀏覽信息,是無法把從這些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東西形成複雜、有用的觀念,也無法形成記憶,
幾乎所有網路內容(例如電影、動漫、電視劇、音樂等)都會給人帶來感受上震撼、留下很深的感情印象,但不會將其帶入深度的思考(不能形成長時記憶),因為你在看一部電視劇、電影等等各類視頻事、聽一首歌時,是不會一看到精彩的地方時或者聽到歌曲的高潮地方時就點暫停來慢慢思考、認真琢磨這一段內容表達了什麼、為什麼能引起你的感情共鳴的,為了體驗的流暢感,你不快進和多倍播放就不錯了,而且我們會很容易被所激起的情緒或感情吸引掉注意力,理性思考又變成了感性思考,
沒有重複記憶的過程,沒有有強烈的智力參與,即使有情感參與,那也是僅僅是情感上的衝擊,而因為這種衝擊是無法帶來深度、長時間的思考,所帶來的印象也是不具體的、模糊的,所以網上這麼多內容在你的大腦里來來去去,你也許對某些東西有「印象」,但總體上,你對於你昨天甚至是剛才在網上所做的是模模糊糊、懵懵懂懂的
而且從互聯網的整體內容上來講,裡面就根本沒有多少東西值得我們去記憶的
例如看一篇網路文章,我們不可能會像以前那樣畫重點,做筆記,慢慢了解其中的中心思想,而且在我們的注意力被各種各樣「標題黨」吸引過去的同時僅僅一看而過,大部分人不可能會反覆思考,更不會有什麼記憶。
例如看短視頻,幾分鐘過後,我們就會看下一個,笑一下、哭一下、點個贊、評論一下,然後就點開下一個,再下一個,再下一個,走馬觀花式,看的很爽,但是僅此而已,因為下一個視頻的感受刺激(例如節奏感超強的音樂、看的很心動帥哥美女、讓人感到哭的故事)會把上一個的視頻的感受衝擊掉,你換的太快,所以即使有感情上迷迷糊糊的「悟到」,也僅僅是一種衝擊,不會形成人生寶貴的記憶——「快樂就完事了」
這些自媒體的文章和短視頻可是佔據了整個網路的很大部分的流量,所以我們在瀏覽這些內容時,都是在「忘記」,就跟別人問「你還記得那個嗎」的感覺一樣,你滿臉疑惑地在你那雜亂和淺薄的記憶找來找去也不知道「那個」指的是什麼,我們遊走在網上世界的情景就是這樣的,你對昨天在手機和網上幹了什麼、瀏覽了怎樣的文章、視頻里的絕大部分內容的印象是模糊——好像做過什麼,好像也沒有做過什麼。昨天你花了那麼多時間來「遺忘」,今天也一樣花這麼多時間來「遺忘」,你在網上所經歷的無法形成人生中有用的經驗,好像在網上所做的毫無意義一樣。
如果我們長時間在網上所做和所看的僅僅是「浮光掠影」式地在工作記憶一閃而過,這不僅僅會形成不良的記憶習慣,這種思維無法沉澱和認知負荷導致的無法深刻思考情況會進一步損壞我們的思維能力。
P.S.如果你還不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問問你自己在看這篇文章時的狀態是怎樣的就清楚了
文跨鹿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