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話為什麼總是遭到炮轟?刪除黃暴內容後,還涉及性別歧視
文 | 黃薇
格林童話目前是世界上版本最多的童話集,也是發行量最大的童話集,已有160多種語言的譯本。當它作為人類童年不可割捨的部分,構建共同文化記憶時,也就不可避免地作為一種經典文本,被解構被顛覆。
女權主義者就曾向格林童話開炮,質疑它有性別歧視。她們總結故事的基本模式為「女孩好騙無腦,男孩拯救一切」,最後一刻救公主於水火之中的,必然是那踏著七彩祥雲而來的王子,體現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制度。
「柔弱而不聽話的女主人公」在格林童話中出鏡率最高,故事往往是她們「如何因所犯錯誤招致嚴厲的處罰」。厄倫堡手稿中,7個小矮人建議白雪公主做家務,只是為了讓她能安心接受幫助,但在後來的版本中,他們更像是要把她打造成全面的家庭主婦,布置繁重的任務。有人直指這是格林兄弟為迎合中產階級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女孩兒就得老老實實待在家裡,不聽話的後果是什麼?看看屢次不聽勸告上當遇害的白雪公主就明白了。
格林童話甚至被批涉及反猶情緒。其中有3個故事涉及猶太人的角色。在《好交易》中,一個猶太男人被描繪為守財吝嗇的騙子,《荊棘中的猶太人》中的主角讓一個猶太人在長滿尖刺的灌木叢中跳舞,還用「骯髒的狗」等詞辱罵他們,這個猶太人是個小偷,最後慘遭弔死。德國歷史學家克勞斯·費舍爾在《德國反猶史》中認為,格林童話是塑造思想的強有力工具。「年輕人從這些童話中學到對權威、紀律的服從,對陌生人(猶太人或外國人)的不信任。」學者路易·斯奈德則在《德國民族主義根源》中用一整章闡述他對格林兄弟的分析,提出他們促使紀律、服從、獨裁、暴力這些特性成了德國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格林兄弟的初衷確是為了打造德國人的民族意識,起過積極作用,但無法阻礙這些理論被納粹所利用。第三帝國時期,希特勒曾要求所有德國學校都要教授格林兄弟的書。納粹還用格林童話做宣傳工具,比如《小紅帽》被他們解讀為:象徵著在猶太狼魔爪下生活的德國人;灰姑娘的「雅利安」血統讓她優於兩個血統不純的繼姐。也因於此,二戰後,同盟國曾一度把《格林童話》從一些學校的課程中取消了。
不同的時代左右著人們對格林童話的解讀。在中國,1903年格林童話第一次被譯介進來。當時梁啟超等人倡導通過引進西方小說改進中國國民性,兒童讀物也被看作是通過教育影響民族興亡的書籍。1949年後,格林童話也遭受了階級鬥爭的衝擊。童話中愚蠢的農夫被認為是醜化無產階級,聰明的王子則是給統治階級貼金,而最後那些來自不同階級的「被損害者」只要善良都會幸福,「這是販賣超階級人性論」。
最喜歡改編格林童話的,無疑是好萊塢。尤其是愛拍公主片的迪士尼,1937年推出的電影史上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首開先河,大獲成功。但當人們對美麗無腦的公主開始厭倦,改編就不再安於對原著的復刻。僅僅一個小紅帽,就經歷了1943年法國動畫片中的摩登夜總會女郎,到2005年安妮·海瑟薇配音的功夫少女,並在2011年哥特風劇情片中變身為魅惑女戰士,砍死了化身狼人的父親??
2005年,格林童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超越地域時空的魅力,也許正得益於隱匿在字裡行間人類所共有的集體無意識。對它的解讀、演繹、再創造,歷久彌新,就像小紅帽永遠走在未知的冒險途中。
※日本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建築藝術的典範,鑒真墓千年香火不斷
※被多個「第一」嚇壞,電台每天發問「我們還要多久趕上蘇聯人?」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