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排泄物到歐盟廁所,以藝術的名義複製一切

從排泄物到歐盟廁所,以藝術的名義複製一切

十一假期剛過的一天晚上,大量的警車把守在上海西岸余德耀美術館所在的丁字路口,嚴陣以待。不久之後,這裡就聚集起了大批嘉賓、媒體和滿懷好奇的路人,各路名人和遠道而來的藝術家也低調地陸續進入。由義大利品牌 Gucci 支持的藝術大展《藝術家此在》(The Artist is Present)即將開幕,諸多展品已經準備就緒。開幕之前,《藝術家此在》的全部參與者小心翼翼地控制著展覽內容的流出,而在開幕之後,它立即成為了今年在社交網路上曝光最多的展覽之一,人們爭相目睹這一場噱頭滿滿的明星大展。

《藝術家此在》的策展人是在藝術界被稱為「玩笑大師」的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在他手下誕生了諸多充滿諷刺、挑釁常規的作品,例如古根漢姆美術館廁所里的金馬桶,他也是圖片雜誌《Toilet Papper》的創始人之一。人們總是饒有興緻地等待著被他下一個玩笑戲弄。

卡普瓦妮·基萬,《粉-藍》,2017,藝術家及巴黎 Jér?me Poggii 畫廊,Goodman 畫廊(約翰內斯堡/開普敦)),柏林 Tanja Wagner 畫廊提供

《藝術家此在》可以滿足多種類型觀眾的不同口味。對於時間精力比較有限、希望能在展覽上開拓眼界放鬆神經、快速豐富自己的社交網路賬號的觀眾來說,《藝術家此在》提供了質量過硬的展覽體驗。採用當下最受歡迎的的布展模式,《藝術家此在》用17個房間來呈現作品,造成「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房間包括入口處第一件作品《粉-藍》,藝術家卡普瓦妮·基萬(Kapwani Kiwanga)用藍色和粉色的燈光將入口的走廊切割成兩個部分,將人迅速從日常環境超度到超現實的氣氛之中。

The Artist is Present, 展覽現場,上海

約翰·阿姆雷德(John Armleder)則讓房間里充滿的奇異的植物香氣和明亮的日照效果,讓人誤以為深處室外園林。藝術家卡特蘭本人的作品《無題》在木板房裡呈現了微縮版的西斯廷大教堂,觀眾可以步入其中,觀看那些精心複製的經典壁畫並毫無限制地拍照,也有人可能會產生一腳踢碎人類文明的衝動。

Superflex,《權力盥洗室/歐盟理事會》,2018,與NEZU AYMO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藝術家提供

此外還有荷蘭藝術組合 Superflex 的作品《權力盥洗室/歐盟理事會》在展覽必經之路上原樣複製了歐盟總部的兩個廁所,普通觀眾必須得從女廁穿越到男廁,體驗我們當中負責世界和平的那幾個人是怎麼處理人類生理本能的。

溫·德爾維,《泄殖腔5號》,2006,藝術家收藏與提供,貝浩豋畫廊(巴黎/紐約/首爾/香港/東京/上海)提供

另一件能讓人終生難忘的明星作品是溫·德爾維(Wim Delvoye)的作品《泄殖腔5號》。藝術家同醫學家、營養學家、水管技工等專家合作,用一台巨大的機器模擬了人類的消化系統。工作人員每天向機器餵食日常飲食,而機器就像每一個消化系統健康的人一樣,每隔幾個小時就排出糞便,形態與氣味上都與人類糞便無異。於是就真的造成了人們在藝術館中排隊觀屎的景象,更有人懊悔時間掌握不佳、沒有親眼目睹排遺瞬間。

「藝術家此在」展覽現場,2018,上海,余德耀美術館

而對於想了解一下展覽背景的觀眾來說,《藝術家此在》的延伸信息多到驚人,如果能簡單量化的話,可以說這場展覽背後的故事是同樣規模展覽的兩倍——這是由展覽主題造成的。《藝術家此在》主題關於複製與挪用,或者說模仿、重現、山寨、致敬、借鑒、引經據典……從模仿瑪麗亞·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的展覽題目和海報開始,展品無一不包含對另一事物或者另一件作品的引用,這意味著你對其中一件物品做 research 的時候,總會牽連出另一位藝術家或者另一個故事。在一個「禮品店」房間里,莫瑞吉奧·卡特蘭複製了他自己的過往的經典作品,做成禮品店陳列,還用自己的名字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將作品題目定為「Made In Cartland 」。

真品與贗品,原版與複製品,以及創作中的「挪用」都是藝術世界裡永恆的話題,雖然在單當今時代,前者只對博物館研究者和收藏家還有意義——許多美術館如今都已經選擇展示精緻的複製品用於展示,以保護珍貴的原作;對於觀眾來說,在特定城市特定展館中看見特定作品,其意義已經達到了。

莫瑞吉奧·卡特蘭,《無題》,2018,藝術家提供

此次展覽中,藝術家把同「複製」有關的概念玩出了各種花樣,不過對於不同作品來說,「複製」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並不相同。卡特蘭的西斯廷大教堂的全部意義幾乎都在於「複製」這個動作當中,它讓人們思考親眼觀看「原版」的意義。出生在墨西哥的藝術家何塞·達維拉(Jose Dávila)的作品也並無掩飾地複製了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的極簡主義名作,但選擇用廢棄紙箱代替原作所使用的拋光金屬,與原作形成對話。藝術家認為用日常材料能讓大家更作品本身而非材料,但是日常材料不可避免地給作品增加了新的意義。藝術家米卡·羅騰伯格(Mika Rottenberg)的影像作品用一個奇妙的超現實的故事展現了中國浙江的珍珠生產女工的故事,探討女性在近當代勞動和生產環境中的身體語言和精神狀態。她在展覽現場複製了諸暨的珍珠生產車間,但那只是為了讓觀眾更有設身處地的體驗。

「藝術家此在」展覽現場,2018,上海,余德耀美術館

從「複製」聯想到「山寨」,這讓展覽主題和中國語境更加契合。我們發現人們(尤其是西方)對「複製」和「山寨」的態度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完全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出發,轉而注意到山寨行為當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卡特蘭將 8 條「真理」鄭重其事地放在展覽最開端,為人類的模仿和複製行為申訴和正言。

《藝術家此在》最後一個成功的玩笑是把展覽手冊做成了一份名為《The New Work Times》(戲仿《The New York Times)的假報紙。從嚴肅討論到奇聞逸事,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關於「複製」的特刊。在」拇指時代「張牙舞抓地操縱厚厚一摞報紙,實在是久違又有趣的體驗——不建議錯過。

《The New Work Times》,中文版《新作時報》也已發行

徐震,《永生-北齊貼金彩繪菩薩、唐朝曲陽城站立佛像、北齊彩繪菩薩像、唐朝天龍山坐佛像、北齊彩繪佛像、唐朝天龍山石窟坐佛第4位、帕台農神廟東翼》,2013-2014,藝術家及沒頂公司提供

「藝術家此在」展覽現場,2018,上海,余德耀美術館

「藝術家此在」展覽現場,2018,上海,余德耀美術館

//作者:陸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中國 的精彩文章:

來,喜提你的假笑男孩
葛宇路 FLOP 一年記:終於從網紅藝術家成長為一個 「衣冠禽獸」

TAG:VICE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