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和朱標爭論七國之亂到底誰錯了 九歲的朱棣就在一邊看熱鬧

朱元璋和朱標爭論七國之亂到底誰錯了 九歲的朱棣就在一邊看熱鬧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其實只有一個半朋友,這其中不包括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伯溫也排不上號。徐達常遇春原先是朱元璋屬下,後來是臣子,雖然朱元璋對徐達常遇春實在是不錯,但他們從來就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地位不對等。而李善長和劉伯溫,雖然也曾執掌中樞,但卻是朱元璋防範的對象。能被朱元璋真心視為朋友的,其實只有一個半,這一個朋友大家都知道,就是皇后馬秀英,而這半個朋友,就是他的太子朱標。

朱元璋幾乎從來沒跟馬皇后吵過架,這可能是因為朱元璋虧欠馬皇后太多,所以不好意擺皇帝架子,也可能是馬皇后大度,即使朱元璋偶爾犯渾,她也一笑了之。而朱元璋的半個朋友朱標則不同,這個以仁孝著稱的太子,經常跟他老爹吵得臉紅脖子粗,所幸的是這爺倆也是吵過就拉倒,轉過臉來還是父慈子孝其樂融融。咱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在洪武二年,這爺倆又吵起來了,這次他們爭吵的內容,是西漢七國之亂的時候,究竟是漢景帝劉啟錯了還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錯了。爭吵的結果是誰也沒說服誰,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很難證明這次真究竟是誰錯了。

我們翻遍史料,也找不出朱元璋和朱標這樣的皇帝和太子了:朱元璋對朱標是毫無保留的栽培和信任,朱標對朱元璋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絲毫沒有歷朝太子共有的那種唯唯諾諾唯命是從。就連人馬班子,朱元璋和朱標兩個人也是共用一套。對此朱元璋在登基之初就專門下了一道聖旨:「在過去的朝代,朝臣和太子幕僚總是鬧彆扭,漢武帝和他的太子能夠為了一個江充反目成仇,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所以我要定個規矩。」史料原文是「朕今立法,令台省等官兼東宮官,贊輔之,父子一體,君臣一心。」於是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章溢、劉基、馮勝、楊憲等文武重臣分別兼任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諭德、贊善、率更令。

朱元璋在頒布任命的同時,還特別叮囑李善長等人:「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往後可能在外帶兵打仗的時間會比較多,而我外出的時候,必然會讓朱標監國,你們像輔佐我一樣輔佐他就行了。有什麼事都讓太子做主,也不用大老遠地派人到前線請示我。」而對於老爹的完全信任和全力栽培,朱標的報答方式是不停地跟老爹吵架,而且這父子之間的關係似乎越吵越好,甚至有時候筆者懷疑朱元璋是把吵架當做培養兒子霸氣的方式和自己的休閑娛樂了,就是怕自己死後兒子太過仁慈以至於難以掌控大局:「繼世之君,生長富貴,狃於安逸,軍旅之事,多忽而不務,一有緩急,罔知所措。」

朱元璋不但給太子配備了超一流高手當老師(據說朱棣為此很眼紅),而且還經常檢查他的「功課」。洪武二年十一月的一天,朱元璋又溜達到太子朱標的東宮:「這幾天都學啥了?」朱標畢恭畢敬地回答:「昨天剛學的《漢書》,正在跟魏老師(魏觀,後被腰斬)討論七國之亂究竟是誰的錯呢。」朱元璋一聽也來了興趣:「那你說說看,漢景帝和七國到底誰錯了?」朱標回答:「七國以下犯上叛逆作亂,當然是他們錯了!」

朱元璋笑了:「你這魏老師水平真不咋樣,把課講得跑偏了,老子給你講講吧:劉啟當太子的時候,一棋盤削死了吳王世子,這是殺子之仇;劉啟當上皇帝之後又盲目削藩,逼得諸侯走投無路不得不反,這七國之亂實際是劉啟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埋下了禍根,後來晁錯又火上澆油。」掉過頭來朱元璋有訓斥魏觀:「你給太子和諸皇子講課,怎麼能胡說八道?你應該告訴藩王應該上尊天子,下撫百姓,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這樣太子才知道和睦兄弟,兄弟們才會全力輔佐繼任之君。你這麼講,豈不是要在太子與諸王之間製造矛盾嗎?」

魏觀有讀書人的犟脾氣,太子也不是那麼怕老爹,於是三個人當著諸皇子吵了起來——發生這場爭吵的時候,朱棣(洪武三年受封燕王)等人還跟著朱標一起上課呢。這場爭吵無果而終,誰也沒說服誰,朱元璋氣哼哼地拂袖而去。而就是這場爭吵,讓朱元璋記住了魏觀,後來將已經外放為知府的魏觀以「謀逆」(把知府衙門修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上)的罪名腰斬。當時在旁邊眨巴著眼睛看吵架的,就有剛剛九歲的四皇子朱棣,可能朱棣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父親和大哥爭吵的事情,將在自己和侄子朱允炆之間發生,那時候這二位已經不能再爭論到底誰對誰錯了。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朱元璋和朱標這次爭吵的事情後來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但他們誰的觀點是錯誤的呢?如果朱標仍在,朱棣還有必要、或者說還敢發動靖難之役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祖父是貪官父親是叛徒 陳壽為啥對這個想坑死劉禪的傢伙推崇備至
雍正最倚重的三大督撫誰最囂張?這個「江南總捕頭」一直囂張到死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