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評論彙編》:金融危機是一種信念危機!

《評論彙編》:金融危機是一種信念危機!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已經十年,但危機的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散去,學術界對其爆發的原因也存在爭議。2018年10月15日,《評論彙編》網站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布拉德福德·迪龍(J. Bradford DeLong)的文章,評價基納約利與施萊弗的新著《信念危機》。

原文 :《評論彙編》:金融危機是信念危機

張卉/編譯

圖片 |網路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及隨後的經濟衰退使北方國家的經濟比2005年預計的數據下降10%。對於那些期待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的學者,有四本著作值得推薦: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的《瘋狂、恐慌和崩潰》、卡門·萊因哈特與肯尼斯·羅格夫(Carmen M. Reinhar and Kenneth S. Rogofft)的《這一次不同》、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的《轉變與衝擊》,以及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鏡廳》。

除此之外,我特別推薦義大利博科尼大學金融學教授尼古拉·基納約利(Nicola Gennaioli)與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安德魯·施萊弗(Andrei Shleifer)的新著《信念危機:投資者心理與金融脆弱性》。該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它反駁了那些認為過去十年的狀況是美國房地產泡沫導致的不可避免結果的觀點。許多專家至今仍認為房地產泡沫收縮(the bubble』s deflation)引發了金融危機,但事實是在危機爆發前泡沫已經出現實質性收縮。基納約利和施萊弗表明,真正的原因在於信念的變化。投資者逐漸認為,由於一系列因素,金融市場充斥著越來越高的風險。銀行間拆借市場(interbank market)停頓,業主拖欠其抵押貸款,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破產,美國財政部介入房地美與房利美(Freddie Mac and Fannie Mae),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

這一切導致影子與非影子銀行系統(shadow and non-shadow banking systems)突然運轉。投資者競相甩賣資產,從而給銀行系統帶來越來越高的風險。他們就像急診室的分診護士那樣,快速評估病人的情況並給出初診意見。因此,與那些認為金融危機是房地產泡沫必然結果的人不同,基納約利和施萊弗承認應急措施在金融危機及後續事件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基納約利和施萊弗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於,他們表明「信念危機」深植於人們的內心,以至於我們永遠無法擺脫它的影響。無論是謹慎的政策,還是危機應對措施,都無法阻止金融危機爆發。信念危機則表明,一些長期形成的習慣必須加以改變。因此,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門不應以金融危機結束為借口,在政策上出現倒退或撒手不管。如果基本信念發生永久性改變,那麼人們就不應期待政府會在危機爆發前後出台支持充分就業、低通脹和均衡增長的政策。

第三,基納約利和施萊弗的著作更加技術化,可以更直接地適用於經濟學領域。長期以來,經濟學家認為要求代議機構對未來的生產模式保持理性預期是不現實的。在基納約利和施萊弗之前,沒有其他的解釋思路。然而,他們提出的「投資者與分診護士」的框架表明,這是一個可與其他分析策略相提並論的新路徑。

十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2008至2018年經濟問題的解釋路徑,以期更好地整合金融學、行為經濟學和正統宏觀經濟學,但各種努力都付諸流水。《信念危機》的出版表明,這種期待仍有希望。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0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20世紀的中國傳統哲學不是斷裂的,更不是土崩瓦解的
上海製造:「好馬」,才有資格配好鞍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