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台灣人崑山記:千里之外,彼岸花開

台灣人崑山記:千里之外,彼岸花開

對他們而言,無論味道,文化還是精神層面,崑山都早已是家。

五十多年前,崑山人民路與朝陽路路口,立著一個由紅磚壘成、十幾米高的三角形柱子,上書「崑山」二字。

從外埠來的司機,只有看到這兩個字,才知道到了崑山城中心。

1992年,台灣商人孫德聰從上海虹橋機場,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計程車來到崑山,為南寶樹脂在大陸建廠選址。

孫德聰已見過深圳、東莞的繁華,用他的話說,眼前這個人口不到60萬的小城,當時宛若一個「小村莊」。

90年代,崑山人民路的寬度不及現在的一半,白天滿街跑的是人力三輪車,晚上七點城裡便一片黑暗,離城中心遠一些的民宅,下雨時還會有螃蟹橫行入戶。

每天中午一點,酒店大廚準時下班。初到崑山的孫德聰錯過了飯點,連酒店門都沒進去,只得忿忿啃起餅乾。

那時,城中的三角塔早已被拆,崑山已開始快步前行。

將很多台商留在這座小城的,是崑山政府的熱情。

南寶樹脂決定建廠時,相關辦事員當天便開始洽談,諸多手續在短短几天內火速跑完。台商需要考慮的只有一件事:怎麼把廠子辦好。

當地酒桌上還流傳著一則趣聞,有位台商連吃十幾隻陽澄湖螃蟹後,當場敲定了三百多萬美元的項目。

陳夢君的父親1992年來到崑山,是第一個在城北辦廠的台商,生產徽章、鑰匙環和紀念章,迪士尼是他們的大客戶。

還在讀書時,陳夢君時常來廠里住上幾天。

清晨七點半,工人從宿舍騎自行車進廠,操場的大喇叭放出廣播體操的前奏,喚醒了全新的一天。

陳夢君走出工廠大門,步上鄉間小路,眼前所見,是一片黃燦燦的油菜花海。

在她看來,那是崑山最好看的顏色。

陳夢君對崑山美食的第一印象,是奧灶館的奧灶面。

傳說乾隆下江南,在崑山嘗了一碗湯麵後,金口御賜「奧灶」一名。另一個版本是,舊時的一家麵館老闆娘粗心大意,把店面弄得又破又小、髒亂不堪,但偏偏是一碗面深得人心。

久而久之,老饕客將這碗面戲稱為「鏖糟面」。

這碗接地氣的本地美食,初來乍到的陳夢君印象深刻。

第一次吃奧灶面,老闆問她,要不要加「鮑魚」,陳夢君聽了一驚,覺得太過奢侈。後來她才知道,加進奧灶面里的「爆魚」是炸的青魚。

崑山口味以本幫菜為代表,厚重偏甜,一度讓口味清淡的台灣同胞不太適應。

剛到崑山時,孫德聰在開飯前,會備一碗白開水,無論菜肉,吃之前都要在水裡涮一涮。

工廠里,當地師傅會專門按照他的口味,將飯菜中的鹽減半、油減半,並不加味精。

除了舌尖上的味道,台灣同胞也為崑山夜晚的時光帶來新的氣息。

90年代,崑山最新潮的娛樂場所是歌舞廳。歌舞廳里只有一個女性,就是老闆娘。

不過,台灣商人更喜歡唱卡拉OK。生意場上,沒有交集的陌生人,最適合在KTV的包間里喝酒唱歌,自會打成一片。

想唱歌時,孫德聰就和朋友,把一袋子的碟片背到歌舞廳,放起台灣歌。沒過多久,崑山本地人都能哼上兩句台灣?流行金曲。

早年間,生意之外的孫德聰難免寂寞。獨處時,商業上的煩惱如潮水湧來,無處排解。

90年代末,一人獨過生日的孫德聰,走在崑山街頭,突然興起,「買個房子作生日禮物吧」。

彼時中國房價未起,孫德聰在崑山城中心,貸款買下一棟Loft公寓,用心裝修了一整年。而等家人來看過後,又覺得不太實用,他只得轉手賣掉。

對他而言,家絕非僅僅是一套房子,還有精神的寄託。

台灣人信仰媽祖。3.6萬平方公里的島嶼上,遍布著媽祖廟。孫德聰老家的巷子口,鄰里街坊習慣每天清晨在小土地公廟裡拜拜媽祖,再順便吃頓早點。

明清海禁時期,台灣海峽被漁民視為「黑水溝」,南渡的福建人將媽祖請到船上,以保平安。自此,媽祖便也成了台灣人的寄託。羅大佑口中的鹿港家鄉,就是藏在媽祖廟後面的一家賣香火的小雜貨店。

2001年,是1995年以來台商投資大陸增幅最大的一年。但眾多在崑山生活的台灣同胞,已久別媽祖廟和土地公廟。

2006年,新一代台商蕭世傑剛剛研究生畢業,來父親的自動化機械廠幫忙。初到崑山時,他也會感覺寂寞:身邊沒有朋友,生活從零開始。

但他們的崑山生活,很快就有了家的味道。

2006年,周杰倫的一曲《千里之外》,讓中國風唱遍海峽兩岸。

蕭世傑發現,崑山的年輕人也愛聽周杰倫,這裡的男生也愛打籃球,晚上哥們也會一起泡酒吧。那時沒有外賣,大家一起唱KTV時,還會叫一輛黑車,去買一份寶記砂鍋粥。

他不光交到了本地朋友,還在談工廠業務時,認識了現在的妻子。

蕭世傑的妻子是河南洛陽人,交往了五年,結了婚,如今已經有了兩個小孩。第一次北上河南拜見岳父時,他被濃重的河南口音弄得一頭霧水,只看得懂敬酒的手勢,只能一杯杯地喝酒。那一次,岳父直接把他喝倒了。

相比濃烈的白酒,他更熟悉台灣的奶茶。

剛到崑山時,他曾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這裡沒有雞排和珍珠奶茶?還未等他抓住商機,台式雞排店、奶茶店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街頭巷尾。

此後沒多久,蕭世傑就開起了自己的台式小火鍋店,100平米的店中,滿是回憶中的家鄉味道:在他的記憶中,只要幾個朋友說「想吃宵夜」,無論多晚,他們都會騎著摩托車衝上台北街頭,涮上一頓小火鍋。

如今,這家台式小火鍋店裡,很多都是崑山本地人。

崑山人也喜愛上這種更為清淡的美味,台灣味道早已融入他們的味蕾。

陳夢君的朋友,就在崑山開起了好幾個台灣館子,幾乎完美還原了肉丸、肉羹等台灣小吃的原汁原味,甚至從台灣直接運來原材料,給當地人嘗鮮,備受歡迎。

2008年,陳夢君已經常住在崑山,偶爾去朋友開的台灣餐館小坐。近幾年她發現,崑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台北」。

火車站旁的新樓盤拔地而起,城市中心的主幹道擴出四條車道,工廠附近,和台北街頭一樣停滿了機車。夜晚,大貨車轟隆路過工廠宿舍門口,機車的轟鳴此起彼伏。

孫德聰當年的寂寞,也早已消解。

2010年9月,在崑山政府的支持下,崑山台協從鹿港天后宮請來了媽祖像。

孫德聰記憶猶新,從機場出來,杭州蕭山機場開了綠色通道,警車一路伴行。一路過於順利,很可能提前到達,但慧聚寺的籌備尚未完成。

巧的是,司機走錯了路,開向了杭州市區。這樣一來,媽祖準時抵達了

慧聚寺,得以順利落座。孫德聰笑道,或許媽祖在感謝當地的熱情和關照,特地多待一會。

現場,一位從上海來的台商,在媽祖像前靜視良久,看著看著,直直跪在了地上,泣不成聲。

孫德聰明白,這裡早已是他們的家。

前幾年,一個山東的台灣企業高管到崑山來求職。孫德聰問他,你的老東家比我規模大,為什麼來南寶樹脂呢?

高管說,崑山到處是台灣的味道,到處有台灣的歌,到處是台灣的工廠,更重要的是,媽祖在這裡。

2012年,來慧聚寺燒頭香的信眾,就有三萬多人,其間除了台灣商人,也有大批的本地人,和其他外鄉人。

「過去崑山60萬人口,今天是240萬,換句話說,有四分之三都是外來人口。」身兼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的孫德聰對崑山的人口極為了解。

他曾統計過,南寶樹脂的多家大陸工廠中,崑山員工掙錢不一定比佛山、東莞多,但買房人數甚至超過兩地的總和。

「在崑山,所有人都會把這裡當家,而不把自己當成一個過客。」

2009年,孫德聰的台灣朋友打來電話,柳橙大量滯銷,希望售往大陸。孫德聰一個個打電話給崑山當地台商,希望化整為零,給工廠食堂分一分。

而崑山領導知道後,問清了緣由,一筆訂下2000箱,發放給了崑山一線的環衛工、消防員。

看著一個個集裝箱運抵崑山,孫德聰感慨,「這真是把我們當家人了」。

如今,早早成家的蕭世傑,開始在崑山立業,當火鍋店步入正軌之後,他為新一代台商搭建起一個創業孵化器,幫助有潛力的創業項目申請專利、拉到投資、進行產業化生產。

而陳夢君在台商父親的熏陶下,開始接觸繪畫書法等藝術品,開公司收藏油畫、國畫、書法、玉器等藝術珍品,再轉賣給欣賞它的人。

其間,不乏台灣畫家在故鄉畫的斜陽餘暉、獨木泛舟。

工作之餘,很多台商家屬會自發前往當地的福利院和養老院,為孩子帶去食物和衣服,為老人提供照料與關懷。

二十年來,台灣同胞的落戶安居,讓崑山呈現出獨有的風貌:

這裡的崑山人喜歡圍看高山舞步,而台灣人卻又偏愛崑腔古韻。城南三十里太陽島上,兩岸商人揚起高爾夫球杆,擊球進洞;微信朋友圈中,陸台閨蜜相約追看熱播古裝劇,深夜難入眠。

崑山三寶之一的並蒂蓮花,可以在一根花莖上開出兩朵花、結出一對蓮蓬。有專家經過反覆培育試驗,證實並蒂蓮不可遺傳,只能天生。

崑山城中的亭林公園,就有那麼一池並蒂蓮花。有人說,這並蒂蓮,豈不就是兩岸同心的寫照。

前不久,陳夢君畫了一幅《並蒂同心》,掛在展廳入口的牆上。

無論何時,訪客一進門,就能看到那池並蒂蓮正碧波蕩漾,花團錦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摩登中產 的精彩文章:

金庸逝世:世間再無江湖,90後也開始不斷失去
廈門城記:等候對岸的兄弟

TAG:摩登中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