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媽媽與小說(民間故事)

媽媽與小說(民間故事)

阿智還小的時候,就聽媽媽說過:她沒有進過學堂。但是阿智知道,媽媽識字。

媽媽年幼時,由於老家地處偏僻的山區,環境閉塞,人們的觀念很陳舊,家境好的人家,男孩子可以上學,而女孩子是絕對不准許進學堂的,媽媽毫無例外地沒有上學的機會。

不過,媽媽的四個弟兄裡面有三個是當(或當過)教書先生的,在這種書生氣十足的家庭環境中,媽媽自然也會沾上一些「文氣」——跟著兄長或者兄弟學認一些字。後來老家成了抗日根據地,民主政府領導的婦救會為了解放婦女,搞了不少活動,其中之一就是組織婦女們參加識字班,媽媽也參加了,所以她成了雖無文憑卻粗通文墨的「文化人」。

別看媽媽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她見到有文字的東西就要看上幾眼,諸如報紙、書籍、宣傳品等等。媽媽除了能看報、看書,還能寫字,而且不僅是用鉛筆或者鋼筆寫字,還會使用毛筆寫大字。

在阿智的記憶里,媽媽最為完整的「書法作品」是一張大字報。那是文革開始之後,民間興起了寫大字報的風潮,不知怎麼的,媽媽也學會寫了,不過她的大字報不是沖著外人的,而是寫給阿智的爸爸的。

有一次,不知何故阿智的爸爸得罪了媽媽,等到他下班時,在房間的窗戶上貼著一張大字報,上面全是媽媽「批判」爸爸的內容。由於年代太久了,阿智已經記不清上面寫的具體內容了,只是將此事做為一次家庭樂趣記了下來。而且阿智當時感到媽媽的「書法」還是挺不錯的。

後來,阿智發現媽媽喜歡看小說,尤其喜歡寫青年人的書。

阿智家裡有一本小說,名叫《軍隊的女兒》,是姐姐買的,描寫了一個烈士的女兒在新疆建設兵團成長的艱難歲月。還有一本名叫《邊疆曉歌》,寫的是建國初期一批城市青年去南疆開墾荒地、建設家園的故事。這些書阿智和姐姐都喜歡,就爭著、搶著地看,而媽媽則趁孩子們不在家時,自己「偷偷」地看。有趣的是:媽媽對《邊疆曉歌》從來不叫原名,而是起了一個她自己喜歡、而且更容易上口的名字——邊疆小唱。

多年來,家裡收藏的故事書(包括小人書),媽媽經常翻看,即使在她病重住院的時候,也依然與書相伴。

那一年,媽媽又一次住院了——兩年前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後,頑症複發了,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轉移。醫生知道回天無力了,於是採取了保守治療措施:每天給媽媽輸一些葡萄糖、營養液、生理鹽水等維持生命。

由於阿智早就知道媽媽喜歡年輕人的故事,為了讓她從病痛中轉移一些精力,便從單點陣圖書室借了一本名叫《北國草》的小說,是知青們在北大荒開墾荒原的故事,媽媽自然是喜歡得愛不釋手。

她常常戴著老花鏡,側躺著看這本書。可以看得出來,她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著,時而為主人公們喜悅、時而為其憂愁,有時竟然連病痛都忘了。

到了最後那段日子,她實在捧不動書了,就每天讓阿智的姐姐給她念上幾頁。

然而,當這本兒厚厚的書還剩下後面的幾章時,媽媽卻來不及看、來不及聽了,她匆匆地走了,永遠地走了,給兒女們留下了無盡的悲傷和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世紀童話 的精彩文章:

你不是家庭的配角(民間故事)
唯有暗香來(民間故事)

TAG:半世紀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