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醫生既行醫又採藥 成侗族百姓心中的「活神仙」
人與本草,相依而存。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侗族「草醫」就是他們心中的活神仙。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龍溪古鎮,66歲的鐘澤國醫師開辦了一所古香古色的侗醫館,堅持運用傳統的侗葯醫理默默地為老百姓抓藥治病。(攝影&撰文/楊芝干 編輯/王漠沙 《中國人的一天》第3233期)
鍾澤國出生在新晃扶羅鎮丈溪村一個侗醫藥世代相傳的家庭。太公鍾鳳章是清朝的監生,是當時地方上頗有名氣的侗族草醫,親手書寫留存下來的行醫驗方就有10多本,代代相傳。鍾澤國從小跟著父親學習侗葯醫理,在丈溪一帶鄉村小學執教四十餘年,邊教書育人、邊為鄉村老百姓撿葯治病。退休後,潛心研究侗醫藥。圖為鍾澤國醫師在給兒童推刮小手,疏通氣血。
侗族草醫看病診斷的方式有:問病、望診、摸審和切脈。圖中鍾澤國正在為患者切脈。切脈即把脈、診脈,侗醫把脈象分為「八脈、兩候」。
推拿按摩是侗醫治療腰椎疾病的一項輔助措施。侗族草醫早期以巫醫為主,其醫學發展經歷了原始醫學、侗儺醫學、經驗醫學、理論醫學等階段,有一套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行醫治病的醫學原理。
侗醫拔火罐是以自制竹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產生負壓,造成肌體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之療效。針灸是侗醫治療疾病的一種特殊手段和方法,現較為少用。此外還有艾灸、刮痧等療法。
侗族醫藥不分家,草醫既行醫又採藥,所用藥物多數是自采、自製、自用,而且所用藥物多為鮮品。鍾澤國醫師除坐診外,每月要到大山裡採藥1—2次,手裡採到的是一株開了花的,具有殺滴蟲、消炎、止癢功效的龍牙草。侗族村寨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屋前屋後、山上地里、路邊水邊,到處都有天然生長著的無數本草植物。在草醫的眼裡,一株草是一味葯,一坡的草就是一坡的葯。
鍾澤國手上拿的是剛挖起的冬麥,有生津解渴、潤肺止咳之功效。侗族居住地區氣候溫和、葯源豐富,大多數藥物一年四季都可以採集。
上山採藥是很艱辛的,十多公里外的莽莽深山夜郎谷、石馬溪深藏著各種草藥。鍾澤國有時會叫上朋友作伴,攀爬時可助他一臂之力,兩人有幸合力採到一株開了花的岩蒜,先到溪邊清洗乾淨。
侗葯的加工炮製方法之一切碎。由於侗醫藥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簡便實用、經濟實惠、療效好,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有著廣泛的根基。
用石舂搗爛山草藥是草藥加工的另一種古樸方式。每個侗族村寨,幾乎都有幾個懂醫會葯的,他們都是通過祖輩言傳身教、經驗傳承,一代一代地繼承下來的。
內服的草藥要用砂缽小火慢慢煒煮。以前用炭火,現在改用電壺了。
侗醫館裡有數十種名貴草藥和毒蛇浸泡的藥酒。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的侗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進行鬥爭中,充分利用各種本草植物,對抗、治療各種疾病和痛苦,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侗醫藥學體系。2008年6月,侗醫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鍾澤國的侗醫館裡始終晾曬和保存著各種常用草藥,他默默地堅守著這份守護健康、傳承非遺的神聖職業。
侗醫館的屋前屋後種植著數十種山草藥,隨要隨取。門口是一株罕見的珍貴藥材枸谷,湖南境內僅有2株。
幾本發黃的侗醫驗方手抄本,是祖輩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然而,讓鍾澤國感到困惑的是他的兩個小孩都沒有時間和精力跟他學習醫術。為了不讓侗醫失傳,他只好外收徒弟3人。
鍾澤國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祖輩遺傳的侗醫技術傳承下去。他不斷地在整理行醫心得,細心手寫「驗方100例」一書,希望能把散落民間的侗醫偏方、藥方收集整理出來,與同行醫師多做醫學上的交流,期盼能聯合其他國內藥物研究機構,將草藥藥理整理出來,收入國家中藥名錄,服務大眾。
在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侗醫藥在保護侗族民眾的健康中仍有著現代醫藥無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拮据的山區百姓中,實惠而又便利的鄉村草醫,無疑是他們看病治病的一種選擇。(微信搜索「中國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公眾號,投稿或分享你的故事至chinaoneday@qq.com,你將有機會成為中國人的一天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