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出家人孟憲忠志願虔誠保護大青山紅山口溝「召灣」寺廟文化遺迹遺址的艱辛之路

出家人孟憲忠志願虔誠保護大青山紅山口溝「召灣」寺廟文化遺迹遺址的艱辛之路

出家人孟憲忠志願虔誠保護大青山紅山口溝「召灣」寺廟文化遺迹遺址的艱辛之路

作者大青山人

陰山山脈,是我國東西向的第一條山脈,似一巨龍,橫卧祖國北部。

陰山山脈東段大青山,位於呼、包兩市北部,呼和浩特市北部的大青山裡,有一大溝,叫紅山口溝。

紅山口,又名紅石岩、紅石崖、紅縲谷,蒙古語意為「烏蘭察布」,因溝口兩邊的山崖呈紅碣色而得名。

溝口的紅山口村,古老的村落,形成村落時,因位於紅碣色的山口前得名,因地形而名。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是"滿族聚居區」。

紅山口村,是「革命老區村」。

紅山口溝入溝約十華里的俗稱「召灣」 ,峭壁的 摩崖上有兩尊石刻浮雕佛像。圖為石刻文殊普薩造像,高8米,端坐於蓮花台上。

(圖為夏天拍攝)

「召灣」正面主山峰摩崖石刻佛祖浮雕造像,陰山山脈中罕見的高浮雕技法的佛祖岩畫,面態慈善,說法式坐姿

迄今為止,這尊石刻普薩造像,是大青山乃至陰山山脈中最大的石刻俘雕造像 ,也是陰山岩畫中最大的高浮雕手法的石刻佛像 。

(2017嚴冬穆永俊攝)

嚴冬中俯視召灣

穆永俊 攝 這裡是呼和浩特 新城區 紅山口溝

這裡是清朝七旗部落首領會盟之地

這裡遺存有摩崖石刻浮雕佛像岩畫

這裡是 「烏蘭察布盟"名稱的發源地

2017年末的嚴冬,滴水成冰,寒風刺骨,和友人再訪紅山口溝,數九天的紅山口溝,寂靜中凜冽的氣候呵氣成霜。


一位赤峰地區的出家人,佛教信仰者,從網上獲悉呼市大青山紅山口溝曾有陰山山脈最大的摩崖石刻浮雕佛像和半坡的寺廟建築群遺迹遺址,騎二八自行車一路風程,獨身到呼,一邊打工,積些錢購置些生活必須品,入紅山口溝四點五里的「召灣」,呵護「召灣」的歷史文化遺迹遺址。本片紀錄「召灣」嚴冬的寺廟遺迹遺址和守護這裡的出家人孟憲忠志願者的事迹片斷……上 篇

寒冬,「召灣」寺廟遺迹遺址掠影

呼市北,新城區成吉思汗街道辦事處紅山口村的紅山口溝,是大青山的大溝之一。


入溝4.5公里處,當地人俗稱的「召灣」,有陰山岩畫,摩崖石壁上雕刻兩尊佛像,一尊為佛祖造像,三米高,另一尊為普薩造像,高約八米。(上圖為召灣的摩崖石刻佛祖造像)


佛祖造像遠景

呼市新城區成吉思汗街道辦事處的紅山口村的紅山口溝,入溝4.5公里處的召灣,摩崖上有陰山山脈個體最大的石刻佛像岩畫,石崖下的坡上,依山築有四層遞進平台,當年建有大規模的寺廟群。

從遺址遺留的建築構件看,有唐、遼至漢、明朝時代的瓦、磚、石器等,特別是有黃色琉璃瓦、藍色筒瓦等。

隆冬季節俯視召灣

攝於農歷2017年頭九第二天

召灣附近的一條支溝——廟溝,南坡有石徹古戲台基礎一座,北坡有3畝大的平台,平台遺留物顯示,當年是用大灰磚鋪的地,是看戲人聚集的地方,地理位置符戲台座南朝北,看戲的平台座北朝南,相距約3O多米。平台東側山上,有廟的遺址一處,此溝因此廟叫「廟溝」。

據山前老村民說,召灣當年舉行祭祀,這裡唱戲。


在召灣右下側,有一石洞,30年前洞口有石碑,殘碑,後此洞淤積泥沙,幾乎連洞口也找不見了。

這個洞可不一般呢。

清朝時,歸綏西部六個旗的部落首領首次在歸化(今呼和浩特)唯一的一次會盟,會盟地就在紅山口溝的召灣,會盟時,王爺們相聚在召灣,接受皇帝的昭書,同時,利用召灣這個風水寶地避暑。當時,這個大石洞也可能是王爺們乘涼避暑之地。

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成立時,就以紅山口(紅縲谷、紅石岩、紅石崖)這個會盟之地為盟名,因此,這裡也是「烏蘭察布盟」名稱的發源地(烏盟地誌載)。

下 篇

孟憲忠志願保護寺廟文化遺迹遺址掠影

召灣東南側山腳下,原有一自然石洞,多年前溝床抬高,石洞被泥沙漲滿,幾乎連洞口也看不見了。

有人考察了此溝後,寫了「揭開紅山口溝摩崖石刻浮雕佛像神秘面紗」的長文,發表在呼市晚報、北方新報和網上,引起社會對此溝的關注。

出家人孟憲忠,赤峰人,從網上看見後,騎二八自行車,獨身到呼,看了召灣後,頂禮相膜拜,認定這召灣的歷史文化之厚重,佛教文化之深厚,堪稱佛教聖地!

圖為俗稱的孟憲忠,赤峰地區人,出家人。

個頭不高,臉龐幽黑,身材偏瘦,這就是孟憲忠。

夏秋季,孟憲忠一般在召灣忙乎,靠愛心人士的慰問捐贈生存。冬季,每月出溝約半個月,在南茶坊南的勞務市場,尋工,做每天能到手的現金活兒,有些錢,購買些生活必需品,進溝了,他的冬季就是這麼生活的。有時,他在大召附近化些緣,孟憲忠化像,從不主動張口,地上放一個有關紅山口溝召灣佛教文化的資料及他化緣的目的、資金的用處說明,供路人隨緣。

從此,孟憲忠一邊在工地打工,有點錢就步行進溝到召灣掏這個被泥沙淤了的石洞,生活極其艱苦,打工、掏洞也極其難辛,歷經三四個月的勞作,終於基本將這洞里的泥沙掏出,使這一至今存有迷團的石洞重露崢嶸,搶救了這一被雨水泥沙填滿幾乎無人辯認出的古文化遺址。

孟憲忠在洞里擺放了香台,祭拜供奉,守護著這處大青山裡曾經輝煌的佛教聖地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

孟憲忠還將石刻佛像下的幾個石洞內整理,擺上佛教書、香台、佛像等,他要保護、呵護這一佛教聖地,並且計劃逐步在原址上修復建一些寺廟,周圍種樹,綠化這裡,便召灣喚發佛教的生機,讓佛光普照青山,滋潤百姓,造福河川。

有遊人了解了孟憲忠的善事義舉後,進山為他送去一些衣服、饅頭、面等生活的必需品……

還有的人準備對孟憲忠實施一些救助措施,以支持他渡過這個寒冬的季節,幫助他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也有人提議,孟憲忠孤身來到異地,痴心不改,虔誠為紅山口村的歷史文化遺址守護,紅山口村應從人道角度給予孟憲忠村民待遇。

做飯的灶頭,也簡單無比。蔬菜,對他來說,是奢望了。

孤獨,寂寞,對他來說,不算啥,不值得提,清理出洞內的泥沙,讓這個石洞恢復當年的雄姿,再現其佛教聖地的地位與靈光,讓人們一睹這個大青山裡具有歷史意義的「召灣」洞窟的芳容,是他艱辛努力不停腳的動力!


幾年來,孟憲忠痴情於召灣,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

孟顯忠,在本文撰稿者第一次進溝見他時,他已掏洞進行了一半,令我十分感動,我對他當場說: 「你可功勞大啦,我們早就想清理出洞里的泥沙,沒做成,沒做到,你干啦!「你這是挖山不止的活愚公!」

孟憲忠,在紅山口溝里的「召灣」,生活極其艱辛,住的是石洞,破衣爛鞋,鞋子穿的兩個腳的大趾頭已鑽出了鞋。上圖,這是我們進溝之後,出溝時,孟憲忠從召灣送我們出溝,陪我們走出召灣兩公里,仍不舍停步,好象見到了久別的親人,依依不捨……。從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好象有話又說不出,一種可望的目光留在我們心中,至今我們難以釋懷。

我們再三勸他停步,忽然發現他腳上穿著露出腳趾頭的一雙鞋,的隨手用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

孟顯忠,出家人,痴情保護大青山裡一處寺廟文化遺址,原貌保護,是他堅守的原則,恢復這裡的生態,是他不辭勞苦的目標,2018年,他在附近種植了各類果樹30棵,每天從溝底擔水養護,僅有一苗未成活,其餘長勢喜人,令人欣慰。


而且他將附近山上處於嚴重旱情、極度缺水、面臨瀕危的榆樹、松樹、柳樹也挑水澆灌,搶救這些樹木免於枯萎,為此,付出了艱辛的跋涉。


一邊打工,一邊保護召灣寺廟遺址。

2018年10月初,孟憲忠有在友人支助下,有了手機。

孟憲忠,你自願、義務負出了艱辛,付出了精力,甚至付出了心血,在這裡,「謝謝你!」,並向你的善舉致敬!


我們相信,紅山口村的村民們不會忘記你!到紅山口溝遊覽的遊人,也會認識你,尊重你,記住你!

右一:紅山口村治安委員裴滿元進溝看望孟憲忠

孟憲忠於2018年10月初,友人支助,有了手機號。有關注此事的,可與孟憲忠聯繫。

為支持孟憲忠的義舉,有微友還建立了微信群,關注孟憲忠的身體狀況,關心孟憲忠的生活及生存環境,孟憲忠特別的感動與感激。


2018年10月初,孟憲忠在友人支持下,有了一個手機。


紅山口溝「召灣」寺廟遺址處,散落的從突厥、遼到蒙古歷代建築構件,特別顯眼的是黃色琉璃瓦!至今是專家、學者們納悶的一個疑問,一個迷團。

只因黃色琉璃瓦那是古代具有相當級別的寺院才能在屋頂覆蓋,莫非這個地方與皇家有關呢?有待研究。

寒冬俯瞰「召灣」全景


引起社會人士的關注與支助


關注孟顯忠的內蒙古萬里行公益協會會長穆永俊,於2018年1月21日騎摩托車進紅山口溝尋找孟顯忠。


孟憲忠的善舉,引起內蒙古萬里行公益協會會長穆永俊的關注,於2018年1月21日騎摩托車進紅山口溝尋找孟憲忠。

2018年5月26日,關注呼市大青山裡文化遺址的人士來到這裡,調研,踏堪地形,並為孟顯忠這位志願者送去水、萍果等食品,以示支助。

凡是見到孟顯忠或聽到他善舉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孟憲忠

攝影 :大青山人,穆永俊等


攝像 :志願者

編輯 : 新城文苑

撰稿 : 大青山人

穆永俊

諮詢 : 裴滿元

紅山口村委會

孟憲忠

註:以下圖片為2017年初夏拍攝:

俯 瞰:「召 灣」

孟憲忠種植的果樹

孟憲忠種植的果樹

孟憲忠種植的果樹

志願者慰問孟憲忠

滿族文化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罕王傳奇》 「定都」
爸爸姓萬,給孩子取名,老師上課喊了一遍,全班同學都站起來了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