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頂級官府菜大全

中國頂級官府菜大全

原標題:中國頂級官府菜大全


中國曆來是美食之邦,中國人的智慧,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吃」上。上至宮廷盛宴、下至民間小吃,可謂百花齊放、各有特色,而官府菜正是其中一朵不容忽視的奇葩。官府菜又稱官僚士大夫菜,包括一些出自豪門之家的名菜。官府菜在規格上一般不得超過宮廷菜,而又與庶民菜有極大的差別。



遠在西漢時,官府菜已出現雛形,極盛於明清。貴族官僚之家生活奢侈,資金雄厚,原料豐厚,這是形成官府菜的重要條件之一,所謂「家蓄美廚,競比成風」「私家名廚,甚於菜館」。 官府菜形成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民廚師與品味家的結合。 一道名菜的形成,離不開廚師,也離不開品味家。 歷代封建王朝的許多官高祿厚的文武官員,極其講究飲食,不惜重金聘請名廚,創造了許多傳世的烹調技藝和名菜。


官府菜起源於昔日深閨大宅中的名廚佳肴,官府、大宅門內,都雇有廚師,吸收全國各地許多風味菜,講究用料廣博益壽,製作奇巧精緻,味道中庸平和,菜名典雅得趣,筵席名目繁多且用餐環境古樸高貴。



孔府菜


孔府菜歷史悠久,烹調技藝精湛,獨具一格,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典型官府菜。其烹調技藝和傳統名菜,都是代代承襲。世世相傳,經久不衰。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孔府菜的行成,主要是由於孔府的歷代成員,秉承孔子食不厭精 ,燴不厭細的遺訓,素精飲饌。對菜肴的製作極為考究,要求不僅料精,細作,火候嚴格,注重口味,而且要巧於變換調劑,應時新鮮,以飽其口福。



自西漢以來,隨這孔子後裔政治地位的升遷,至明、清時期,衍聖公曾官居一品,班列文官之首,享有攜眷上朝之殊榮,皇帝朝聖,祭祀活動頻繁,皇室的成員每次來曲阜,必以盛宴接駕。至於高官要員的紛至沓來,孔府也要設高級宴席接風。



孔府菜用料極其廣泛,高至山珍海味,低到瓜,果,菜,椒或山林野菜 等,都可烹制出佳蔬美味。孔府菜做工精細,善於調味,講究盛器,烹調技法全面。 孔府菜的命名極為講究,寓意深遠,有些系沿用傳統名稱,此類多屬家常菜;有的取名古樸典雅,富有詩意。



孔府菜共有菜點200多款,內容有「六藝禮賓宴」、「孔府素宴」、「孔子禮樂宴」等,其宴飲程序的安排,宴飲風格以及酒、茶的配備,反映了中國官府宴飲的風貌,是官府美食的生動再現。其代表菜品有:一卵孵雙鳳、詩禮銀杏、孔府八珍、孔門牛排、尼山踏青、霸王別姬、麒麟御書、帶子上朝、八仙過海鬧羅漢、孔門豆腐:孔府飯菜、孔府煎餅、三色冷麵等。


孔府菜講究「色、香、味、形、氣、意、療」。其中,意指的是孔府菜的榮華富貴、詩禮傳承、寓意吉祥等。比如孔府菜中的『詩禮銀杏』,就極具文化內涵。《詩經》中有孔子問兒子學詩、學禮的故事,為紀念此事,後來在明清時期建造了詩禮堂,堂前有兩棵宋朝銀杏樹,詩禮銀杏一菜由此得名。



再如孔府菜中的經典之作『帶子上朝』,也是有典故的。1894年,慈禧太后做壽。當時的75代衍聖公夫人帶著76代衍聖公等人進京給慈禧拜壽,這道孔府菜由此而名。該菜用蓮子和五花肉製成,將五花肉切成丁,用勺子取食時,蓮子朝上,寓意『帶子上朝』。



孔府菜傳達的不僅是一種菜品,更重要的是它的飲食理念和飲食文化。傳統的孔府菜世代相承,由此成為中國飲食界中經歷年代最久、文化品位最高的食饌體系。尤其是孔子的文化形象始終閃爍在孔府菜的核心區域,吸引著中國人的飲食情結。



譚家菜


譚家菜講究意境和菜品的融合,其作為一種官府菜能流傳下來實屬不 易。在20世紀初,京城最出名的三大私家烹飪:軍界的"段家菜"、財政界 的"王家菜"、銀行界的"任家菜"都隨著官府老爺的盛衰而起落,最終灰飛 煙滅。而譚家菜,這個清朝官僚家庭產生的私家菜卻由於獨樹一幟的色、 香、形等特點得以紮根京城。


譚家菜產生於中國清朝末年的官人譚宗浚家中。譚宗浚父子酷愛珍饈 美食,譚家女主人都善烹調,而且不惜重金聘請京城名廚學藝,不斷吸收 各派烹飪名廚所長,久而久之,獨創一派譚家風味菜肴。由於譚家菜選料 考究,製作精細,尤其重火功和調味的工藝特點,深受各界食客的讚賞與 推崇,當時作為一種家庭菜肴就已聞名北京。以後由於譚家官運不佳,家道中落,不得不以經營譚家菜為生,從而使得譚家菜得以進一步發展。



由於譚宗浚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因此譚家菜又稱「榜眼菜」。譚家菜烹制方法以燒、燉、煨、靠、蒸為主, 「長於乾貨發制」,「精於高湯老火烹飪海八珍」。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在融合了東西南北、官府市井的烹飪技法後,自成一派,從而創立了中國菜肴的一個巔峰,與「孔府菜」、「隨園菜」並稱為中國三大官府名菜。



梁實秋在《魚翅》中寫道:「譚家住在西單一個普普通通的宅院,每天只做兩桌菜,提前十天預訂。最奇怪的是每桌要為主人譚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僅僅是生意人而已,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貴賓應酬一番。」除此之外,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便是無論吃客有多大的權位,都需走進譚家門來吃譚家菜。曾有很多名流在京城請客,希望譚家廚師能出 「外會」,均遭到拒絕。儘管如此,譚家菜仍然風聞千里,達官貴人都爭相訂位,當時社會上流傳:「戲界無腔不學譚(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譚家菜)」。



譚家菜的菜品有四大特點:一是選料考究;二是下料好;三是火候足;四是慢火細做,追求香醇軟爛。 在烹調中往往是糖、鹽各半,以甜提鮮,以咸提香,做出的菜肴口味適 中,鮮美可口,無論南方人、北方人都愛吃。一般人對於譚家菜的嚮往都是從那桌中外馳名的燕翅席開始的,這道宴席僅魚翅就有十幾種做法,其中又以黃燜魚翅為上乘。



隨園菜


隨園菜得名於清代文學家袁枚所著《隨園食單》,這是一部記錄各種美食,但又不是菜譜的著作,它記載了中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300多種南北菜肴飯點,自山珍海味到小菜粥飯,再到美酒名茶,它的地位也就差不多是吃貨界的聖經而已。


該書所載名撰以當時的南京特色風味為主,兼收江、浙、皖各地風味佳肴、特色小吃,以及當時的名酒名茶,共計326種,以選料嚴、烹飪精著名。其代表性菜肴有:醬炒甲魚、白玉蝦圓、火瞳魚翅、雪菜湯鰻、白鷺藍天等。



袁枚33歲時棄官退隱,買下隨園,從此隨園除了論文賦詩,以文、酒會友外,還增加了菜園等諸多功能。「除鮮肉、豆腐須外出購買外,其他則無一不備。樹上有果,地上有蔬,池中有魚;雞鳧之豢養,尤為得法;美釀之儲藏,可稱名貴;形形色色,比購之市上而更佳。」



隨園菜講究中庸調和,不激不厲,以「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為境界,「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這是隨園菜真正的精髓。



東坡菜


我國菜系無論四大八大,率皆以地名命名,唯獨東坡菜最為特殊。顧名思義,凡以「東坡」二字來命名的菜肴就一定與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蘇東坡先生有關。蘇東坡不僅是著名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家,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食家。


蘇東坡的詩詞流傳甚廣,但影響後世最為深遠者,也許卻是他的美食。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文人像東坡居士這樣好吃的,直到目前,各省以「東坡」為名的菜譜,諸如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釀、東坡甜藕、東坡燒賣、東坡鱸魚等至少有三、四十種。



官府菜流派諸多,又以「東坡菜」的大眾知名度為高。東坡菜最大的特點是打破菜系的地方劃分原則,依東坡學士的經歷言傳而自成一系。現在酒店、飯館還留有菜名較為行銷的東坡菜里均有東坡先生的詩句予以佐證。例如:東坡肉-「不可食無肉,無肉使人瘦」;東坡黃雞-「黃雞白酒雲山約,此計當時已浩然」;東坡鯉魚-「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東坡黃雞粥-「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等等。



雲林菜


所謂「雲林菜」,起源於元代畫界四家之一倪瓚。倪瓚,擅長以水墨畫江南景色,題畫最常用「雲林」兩字,因此而得「雲林先生」之號。雲,高遠。林,高潔。倪瓚也的確是一位高潔之士。



名士往往有些怪癖,倪瓚不僅畫風獨樹,還擁有異於常人的性格,更有超乎常人的感觀味覺,因而成為一代「好食」之士。倪瓚貢獻的「雲林菜」與他的畫卷一樣,獨步一方。倪瓚毫不諱言對飲食甚有興趣,正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的飲食精神,與他的藝術理論是共通的。



我國古代真正有水準的文人菜譜比較少,而倪瓚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倪瓚撰寫了一部飲食著作,反映了當時無錫的地方飲食風俗,叫《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裡面收錄了大約有五十種菜肴和面點的製作方法。其中有不少菜如「燒鵝」、「青蝦卷」、「川豬頭」、「新法蟹」、「雪庵菜」等,都獨具風味,頗為後世稱道。有些菜肴的製法一直傳到現在,甚至傳到日本。這部著作反映了畫家的美食情懷,菜譜都以菜品命題,每道菜都詳細記述原料、配料和烹飪方法。


直隸官府菜


直隸官府菜從明朝萌芽、清朝興盛到新時期的復興,歷經600多年,被稱為中國官菜的「活化石」。直隸官府菜系是在吸納中華飲食文化、京師滿漢全席等皇帝御宴及江浙菜、安徽菜等地方菜特色的基礎上形成的,無論菜肴還是小吃、主食,都具備了一定的獨到風格,尤其是菜肴的結構和筵席形成了一定格局。自從清代以來,直隸官府菜迅猛發展,形成了我國北方菜肴的主要代表之一,成為河北菜肴的主要起源地和重要組成部分。



清代保定府官衙眾多,以直隸總督為代表的歷代官宦為享樂和應酬,極為重視飲饌,府中多講求美食,並各有千秋。直隸官府菜來自於民間,形成於官府,升華在宮廷,長此以往,逐漸形成了不同於宮廷菜的「直隸官府菜」雛形。



從風格上看,直隸官府菜系餚屬中性咸香型,以鮮嫩爽滑、醇厚悠香為主,講究口味綿長醇厚、原汁原味、鹹淡適宜、色味型俱佳、清鮮醇三香融一,同時不拘一格,口味多樣,南北適宜,在注重「色、香、味、形」的同時,又增加了「料、器、養」的特點,也就是原料考究,器皿精美,營養豐富。



直隸官府菜講求美食,各有千秋,至今流傳的有李鴻章燴菜、乾隆皇帝與雞抓白菜、乾隆皇帝與雞里蹦、慈禧與「陽春白雪」、直督方觀承與荷包裡脊、曾國藩與曾蹦魚、曾國藩與鍋包肘子、曾國藩與國藩代蟹、相先生豆腐、袁世凱與清蒸爐鴨、總督豆腐、古蓮花池與芙蓉雞片(芙蓉魚片)、直隸海參、直隸全爆、黃袍豆腐、侉燉魚、南煎丸子、桂花魚翅、芴板乾貝、加板魚肚、西法鵝肝、玉帶魚卷、慈禧槐茂太平菜等。一道道的精美的「直隸官府菜」配以一個個興味盎然的直隸歷史典故,使直隸官府菜走向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成都官府菜


成都為歷史名城,西蜀首府,是舊時代達官顯貴、文化名流會聚之地,這些人對衣食居處都極為講究,尤其對烹調技藝的追求,更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因而形成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川菜歷史中,官府菜佔有重要地位,這是舌尖上的鄉愁,也是巴蜀文化更深層次的含義。



成都官府菜講求用料精細準確,嚴格以傳統經典菜譜為準,其味溫和,綿香悠長,是川菜中清淡高檔菜的代表。「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御府養生菜」,代表菜如香橙蟲草鴨、醪糟紅燒肉、劉公雅魚等等。一些達官貴人常對一菜一餚反覆研究,務求製作出他人不能烹調的獨家風味,有些經典之作,常須經數日之籌措及秘不告人的製作程序才能成菜,因而公館內的某些菜品精美絕倫,堪稱絕唱。



陝西官府菜


「相府唐博庭院深,玉盤金盞列八珍。更聞絲竹伴鶯語,疑似燒尾宴和春。」陝西官府菜,源於周,興盛於漢唐,經宋元明清不斷演化發展,直至民國時期,由陝西藍田一代名廚李芹溪先生整理髮掘而成,歷經陝西三代大廚傳承至今。



陝西官府菜在製作過程中,有很多獨特的技法,如刀工中的整料出骨、各種花刀(菊花花刀、麥穗花刀、佛手花刀、蘭花花刀)及其混合使用;瓢工中的「花打四門」「飛火炒菜」「大翻」;制湯技術和烹調中的煨、熗、烀、燴、釀、熘等,都為達到其獨特風味——「淡爛」,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口味淡而不薄、口感形整而爛,是官府菜有別於其它流派的最大特色。


陝西官府菜,選料精嚴,花色眾多,風味突出,營養豐富,烹法多樣,華麗典雅。整套宴席包含游嘗、茶點、宴飲、侑樂、果盤等內容。在菜品的製做上,保留傳統的製做技藝,確保一菜一型,一型一味;每套食單中的主菜是由多種原料組合的菜肴,頭菜基本都是由山珍海味或三種以上的山珍海味菜品組成;上菜時,遵循一馬二駕、一主二仆的原則,主要是魚翅,順應下來是蝦仁、釀髮菜等等;每道菜品的盛裝器皿,華貴典雅;造型別緻;每道菜點,不但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的佳肴,更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珍品。



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廚影美食mp 的精彩文章:

美到極致!日料餐具全解析!
美國人1944年拍攝的中國抗日戰爭,很多人都沒看過!

TAG:廚影美食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