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除了民族象徵,長城還是什麼——張依萌在一席的30分鐘演講視頻

除了民族象徵,長城還是什麼——張依萌在一席的30分鐘演講視頻

原標題:除了民族象徵,長城還是什麼——張依萌在一席的30分鐘演講視頻



大家好。我叫張依萌。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現在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今天我們就要來談一談全世界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一項工程——長城。


一說起長城,大家腦海里馬上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圖八達嶺)以及一系列的關鍵詞:萬里長城、秦始皇、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烽火台、匈奴、月球、民族象徵......


長城的名氣很大,地球人大概都知道它。在聚光燈前,它無疑是耀眼的明星。我們不厭其煩地觀賞它,讚美它,用圖像和語言記錄它,甚至消費它。然而我們是否真的如自己想像中那般了解它呢?

今天我要講的內容可能有一點顛覆性。所以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想講太多歷史,我們就從幾個和長城有關的人講起。


如果我問長城是誰修的,可能很多人想都不想就會回答秦始皇(圖秦始皇)。秦始皇和長城有著重要的聯繫,這個沒有問題。但長城並不是秦始皇一個人或者秦朝一個時代建成的,更不是秦始皇發明的。


實際上,長城在秦始皇之前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齊、楚、燕、趙、魏、秦、中山等諸侯國都曾修建長城。


如果你對世界歷史和考古有一點了解,你就會發現,歐亞大陸上很多古代文明,都曾在邊疆地區興建大規模的軍事防線。甚至在當代,一些強大的國家依然在考慮做同樣的事情。因此我們說,修長城並不是炎黃子孫的專利,而是農業帝國或者說定居民族在冷兵器時代的一種普遍選擇。


我們中國的長城之所以更加有名,是因為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熱衷於修長城,在從春秋戰國到明清的2500多年時間裡持續不斷的重建或新建長城。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把長城的功勞安在到秦始皇身上呢?這要歸功於一位女士的非凡經歷。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她的丈夫因修建長城而死,於是她哭了三天三夜,長城就塌了。這是後世王朝為了黑秦始皇,而虛構的故事。當然,他成功的黑了秦始皇,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暴君。「大家看啊,只有暴君才修長城,我們不幹這種勞民傷財的事,都是他乾的。」於是乎長城和秦始皇就被緊緊綁在了一起。


孟姜女的故事雖然是傳說,卻傳達了很重要的歷史信息,那就是在古代中國人對於長城的評價,是負面的。生活在「長城時代」的人民,並不喜歡它,因為它巨大的工程帶來的是繁重的徭役,象徵了封建社會的殘酷統治。


不僅勞動人民如此,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的關於長城的詩句,你會發現其中的文字所表達的情感,也往往並不美好。我讀過無數寫長城的詩,我看到的是「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的憋屈,是「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諷刺,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哀怨,最好的也不過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的蒼涼和悲壯。在他們的文字中完全找不到偉大或壯麗這樣的辭彙。


曾幾何時,這道萬人唾罵、千夫所指的牆變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呢?這個戲劇化的轉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就從一張地圖說起(華夷圖)。這幅圖的名字叫作《華夷圖》。「天限華夷」,是中華帝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理論。在北方,華和夷之間的界限,正是長城。這幅圖據說繪製於唐代的貞元十七年 (公元801),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宋代經過改繪和縮略的版本,它被鐫刻在一方石碑上,現存西安碑林。

我們在《華夷圖》上看到一條十分明顯的長城。有意思的是,唐、宋兩朝都沒有過大規模修築長城。唐朝政治影響力爆棚,無需長城就能保境安國的盛世;而宋朝,即使是極盛時期,它的疆域都沒有到達長城腳下。然而正是這個時代的圖像證據,卻把長城標在了地圖上。


因為這個時候,長城已經在中國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唐宋的精英階層的地理和文化觀念中,有了長城這個元素,國家才算完整。儘管他們也會寫詩控訴長城的罪惡,但他們在內心深處無疑知道,如果沒有長城,我們面對強大的草原民族時,所付出的也許是更高的成本和代價。


另外,據學者的考證,「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大體成形於唐宋時期。必要vs罪惡。這種強烈的觀念反差,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面對游牧民族時內心的矛盾與無奈。


現在我們把視線轉移到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繼文藝復興而起的啟蒙運動將歐洲人的大腦徹底從神權中解放出來。在經歷了極度黑暗混亂的中世紀之後,人們極度渴望光明與秩序。儘管啟蒙運動是為資產階級革命進行的思想和輿論準備,但在革命的前夜,啟蒙思想家們竟然是在古老的東方找到了自己的理論依據。他們聽說一個偉大的國度實行政教分離的制度,他們的社會繁榮而有序。那裡的人民還建造了一座偉大的城牆,將文明與野蠻分割開來。啟蒙思想家對長城的解讀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那就是只有理性的制度加智慧的人民才能造就如此偉大的工程。


康熙年間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說過:「世界七大奇蹟加在一起,也比不過(長城)這項工程。」而狄德羅、伏爾泰等人都曾有過「長城比金字塔更加偉大」這樣的評價。這些人,是第一批用偉大來形容長城的人。當然,這些讚美是有政治目的的,但歐洲人對長城的稱讚不全是因為政治,還有另外一些,是因為愛情。


下面我們來聊聊關於長城的另一個傳說。1754年,英國古物學家威廉·斯圖科里給一位身份顯赫的威爾士貴族——奧古斯塔公主寫了一封情書,信中這樣說道:「只有中國長城能夠超越哈德良長城,這是地球上的一個傑作,從月球上都能看到它。」所謂從月球上能夠看到長城的說法,大概就是來自這裡。然而,威廉寫這封信的時候,距離人類首次登上月球還有200多年的時間。那時的人類,怎麼可能知道月球上能看到什麼呢。


這是我們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圖片)。我們現在在月球上能夠看到的唯一人造工程是月球車玉兔號。當然,這也是中國製造的。所以威廉的說法顯然是一種修辭,而非客觀描述。


然而最讓人驚訝的是,1987年,當中國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對長城的評語中,竟然出現了這樣以訛傳訛的文字:「作為從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人工建造物,長城分布於遼闊的大陸上,是建築融入景觀的完美範例。」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可見歐洲人對長城的狂熱,直到20世紀仍未消減。


然而在中國,我們對長城的鄙視依舊。1792年,當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乾隆盛世的中國,長城作為國防工程已經廢棄了百年。英國人懷著朝聖的心情提出對長城進行參訪和測繪,而陪伴他們的中國官員根本無法理解這些蠻夷怎麼會對這一堵無用的破牆如此感興趣。


到了20世紀,曾經不可一世的中華帝國已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歐洲人看到,那個曾經激勵他們推翻封建制度的中國原來如此破敗不堪,因此感到失望。然而西學東漸的潮流卻把對長城的積極評價帶給了我們。

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迅速淪陷,日軍的鐵蹄逼近長城。1933年到35年,北京、河北等地爆發了著名的「長城抗戰」。這道已經久被廢棄,甚至遺忘的防線再次發揮了軍事作用,也將中華民族重新凝聚在一起。《義勇軍進行曲》「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被創作和唱響。


就這樣,因西方人的政治目的而起,中國人的國家危機而興,長城終於從千夫所指的軍事防禦工程轉而成為了中國人的圖騰。


講完了長城的故事,我們談一談長城本身。有一個問題大家一定很關心,那就是長城究竟有多長呢?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2006-2012年,國家文物局主持開展了一項全國範圍內的長城資源調查與認定工作。在全國十幾個省數千名文物與測繪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經過七年的艱苦調查、資料整理與甄別,2012年6月5日,在居庸關長城腳下,國家文物局向全社會正式發布了長城的精確長度:中國境內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沿途經過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4個區縣,共認定長城牆體、壕塹、關堡、單體建築和相關遺存等共計43721處。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張圖,是由國家測繪部門製作的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全國長城分布圖。圖上的長城線路紛亂複雜,遍布北半個中國。



據統計,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十幾個朝代都修建過長城。不同顏色代表了不同時代修建的長城。它們的材質、形態、工藝各不相同。我們最熟悉的山海關、嘉峪關,包括八達嶺長城,實際上都是明代的建築,它們和秦始皇沒什麼關係。而且在15世紀之前,我們是根本看不到包磚長城的。換句話說,像八達嶺這樣的長城,直到明朝才出現。而即使在明代,大部分長城仍然是用夯土或者石塊築成的。據統計明長城總長度達到8851.8千米。其中磚長城有多長呢?區區377公里。換句話說,我們最熟悉的長城,其實反而是最不典型的長城。


我們來看一看秦始皇時代的長城長什麼樣(固陽秦長城)。對,就是這樣,寬不過一兩米,殘高也不過一兩米。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奇葩的長城。畫面上這一段壕溝位於內蒙古與黑龍江的省界地區,它的學名叫作「金界壕」,顧名思義,位於邊界的壕塹。金界壕由金朝在公元12-13世紀興建。由於金代的疆域向西北深入蒙古草原,無險可守。當金人面對蒙古騎兵的威脅時,他們因地制宜地採用向下挖掘的方式構築防線。金界壕寬、深均有數十米。當你站在壕邊向遠處眺望的時候,同樣十分震撼。這樣的防線,同樣可以有效阻滯騎兵的衝擊。而金界壕的總長度,也超過了4000公里,佔到歷代長城總長度的四分之一。


此外,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城牆。它的40000多處遺存中還包括了2200多座關隘、城堡。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後來發展成了當代的城市和村莊。最典型的,如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家口」本身是長城上的一個隘口。我們打開一幅1:的現代張家口市地圖,我們能找到數百個地名。我本人曾經把這些當代行政村級以上的地名和明代長城志書中記載的明代長城城堡進行對比,結果令我十分震撼。大家猜一猜,二者的重合度有多高?答案是100%。也就是說,今天的張家口市境內所有的城鎮、村莊都曾是長城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長城不僅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家園。


只要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長城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商標)。


我們開著長城牌的汽車,加著長城潤滑油,喝著長城牌的紅酒和牛奶,刷著長城信用卡。長城已經是中國人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於習總書記的辦公室都是以長城為背景。我們每天和它相伴,並不覺得怎樣。但是設想假如沒有長城,或者突然有一天長城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情感、歷史文化,甚至中國的行政區劃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都會變得單調許多。而這正是我們需要保護好長城的意義所在。

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長城的故事,談到了詩和遠方,下面我們來講一講眼前的苟且。


中國有句俗語叫「燈下黑」。長城太有名了,以至於它的光芒有時會遮蔽它的本質屬性。我們對長城的研究之薄弱,認知度之低,超出大家的想像。儘管在全球範圍內長城有著百餘年的研究歷史和數以億萬計的粉絲,但如前面所說,我們直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才剛剛搞清楚長城有多長。而長城的43000多處各類遺存,是一個極其龐大而複雜的數據群。長城確實承載了很多精神上的東西,但是長城有一個最基本的身份,那就是文物。文物保護工程和一般的建設工程有著本質的區別和完全不同的原則。對於如此大規模的文物,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妥善保護的經驗和先例。中國的文物工作者也在對科學的長城保護之路進行著不斷探索。


1984年,習仲勛和鄧小平同志先後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全國範圍內掀起了長城保護維修的一個高潮。然而在那個時代,我們對長城的認識和管理水平相比今天差得更遠。


首先從目的上,當時的長城修復還是基於弘揚民族精神的需求,而不是為了保護文物。實際上,我們當時是在重建一座紀念碑。顯然(西部夯土長城圖片)這樣的長城形象是不能為中華民族代言的,而這樣的(八達嶺)才可以。於是,全國各地的長城保護維修,幾乎都以八達嶺為藍本實施。我們這樣修慕田峪長城,沒問題,如果這樣修山海關老龍頭,我們就會在心裡打一個問號:原來它真的長這樣么?不知道,但至少還像那麼回事。可如果這樣去修戰國的長城,就很有問題。(七星台)我可以負責任地講,如果戰國長城長成這樣,我就去生吃一個籃球。


有朋友問,你說這不行,那不行,那什麼行?長城到底應該怎麼修呢?下面我來介紹一下當前中國文物保護維修的幾項基本原則(原則列表)。我這裡著重介紹前三項。


第一個原則叫不改變原狀。也就是說從視覺上,最好做到修了像沒修一樣。文物的價值和美感來自它所承載的歷史及其所帶來厚重感,滄桑感。保護文物,就應該保護這種滄桑感和「野趣」。好比一位80歲的老人,他可以很帥很美,但是這種美來自時間的積澱,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年輕人是學不來的。反過來說,80歲的人,如果你硬要把她打扮成18歲的樣子,也不可能,打扮出來的只能是個妖精。同樣,長城的滄桑感也是修不出來的(大同圖片)。


第二個原則是最低限度干預。說白了就是能不修就不修。只要長城的結構穩定性沒有問題,我們只要做好日常保養就行了。


文物保護工作有一系列的規定動作,比如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範圍、建立文物檔案,明確保護機構等等基礎工作,比如通過考古明確遺址範圍和布局,比如編製報規划進行宏觀指導,日常管理監測等等,修長城應當是迫不得已的最後手段。就好像一個人,平常注意鍛煉身體和健康作息,生病的幾率就小;定期體檢,就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生病,在病症較輕的時候及時檢查治療,花點小錢打針吃藥,病情就能得到有效緩解。如果平時不注意保養,又不體檢,生病了也上醫院,等到病重了,就只能住院動手術。如果我們每年能夠投入幾萬甚至幾十萬來做好長城的巡查和維護,也許很多幾百萬甚至數千萬元成本的長城保護維修工程就沒有必要開展。


第三, 使用恰當的保護技術。好比說您要用鋼筋混凝土,鋁合金修長城,這恐怕不太合適。最好的辦法是原材料、原工藝(舊磚堆積),盡量保持長城原真性。


當然,理論要結合實際。下面介紹一個案例。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長城保護工程案例(三關口),它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用寧夏的三關口明長城。它的牆體做了防水處理,修補了一些風蝕孔洞,做了地基加固和牆頂排水,但外觀並沒有明顯變化。這才是修長城的正確打開方式。

前面提到,修長城是最後的手段,而日常保養維護更重要。但是我們現在恰恰是日常維護工作存在問題。


關注長城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近幾年來媒體上有關長城破壞的負面輿情很多。破壞了,下雨沖塌了或者修壞了等等。感覺好像長城保護得特別不好。


我想我們還是要理性看待這個現象。輿情多,說明社會關注,有人監督,這是好事。而負面輿情多,是媒體傳播的正常規律。好比說一段長城,我們保護的很好,幾十年沒出過事,另外一段被拆了。如果你是記者,你會去報道哪一個呢?


我們的文物工作者,尤其是在一線的文物幹部,默默地為長城保護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只是沒有被社會所看到和認可。


我來說一組數據,大家可能會有些感觸。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有大約76萬處不可移動文物。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文物業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專業文物管理人員的數量是14萬人。平均每個人管幾處文物,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題。注意,一處文物可大可小。故宮只能算1處。這是全國的情況。具體到長城呢?根據2016年的統計,長城沿線15省97個設區市404個縣的長城保護管理責任機構中的在崗總人數大約5000,其中直接從事一線長城保護工作的人,不足1000人。而長城有4萬多個點段。


公眾可能對於文物部門的工作有一個普遍的誤解,感覺好像他們只是每天看看報,喝喝茶。然而實際情況是,他們每天除了要翻山越嶺去開展文物巡查,還要承擔各類文物保護項目,協調各地區和各部門之間的關係。


回到長城的話題,有些長城段落位於兩省的省界,兩邊為了爭奪旅遊資源,都建立了景區,這邊的遊客走到長城中間就要被對面景區的工作人員攔住,再買一次票才能過去。這是真實的案例。再好比說要修一條鐵路,穿越長城,或者在長城的保護範圍內進行開發建設工程,可能對長城造成影響。文物部門作為一個弱勢部門,很難去阻止或者要求對方案進行適當調整。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政府的主要領導能夠出來講話,效果是不一樣的。


從法律的層面上講,當我們去一個文物類景區旅遊參觀,我們往往會看到大門口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刻著xx文物保護單位。比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落款。落款上一定寫的是國務院,或者某級人民政府,絕對不是文物局。為什麼呢?


這也是我要特彆強調一點,根據我們國家文物法律的規定,文物保護的主體責任並不是由文物部門,而是由政府來承擔的。長城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的協調與配合,而這個工作只能由政府來完成。


當文物破壞發生的時候, 媒體和社會的第一反應是去問責文物部門。實際上,他們很大程度上是在替政府和開發商背黑鍋。

我們說,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尤其是基層文物幹部,一定是有情懷的人,不然,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堅持工作,誰又做得到呢?


針對一線長城保護的窘境,文物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


比如2016-2017年,國家文物局組織了針對長城的文物行政執法專項督察,對15個省的長城保護工作按照百分制進行量化評價和排名。督察結果一方面上報國務院,反饋各省人民政府,另一方面也向社會進行了發布。我全程參與了這項工作,很辛苦,但是效果非常明顯。對各地政府而言這個實在太刺激了,排名靠後的省份那是直接啪啪打領導的臉。而它的目的正在於明確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


再比如為了緩解基層文物工作壓力,加強長城的日常維護,2003年起,全國各地陸續開始在長城沿線居民中聘請了近5000名長城保護員,基本能夠做到定期對全國長城進行全覆蓋式的巡查。


(梁慶立)這是我結識了一位80後長城保護員,名叫梁慶立。他是家住長城腳下的一個普通農民,對長城和自己的家鄉充滿了感情。我曾和他一起去跑了一次巡查,我們凌晨四點出發上山,在沒有路的山間穿行,短短10公里的巡查責任段落,要走四個小時。當時是8月份,正是盛夏時節,酷暑難耐,山上植被茂密。下山之後,我們兩人的胳膊上布滿了樹枝划出的血道子,全身的衣服徹底濕透。實際上根據我們的研究估算,每個月一次的定期巡查已經基本能夠滿足長城保護的基本需求,但小梁每兩三天就要去山上走一圈。小梁還有過一個英雄事迹,幾年前他在巡查中發現有人在長城上盜掘文物,他迅速向文物部門舉報,為了保護現場,他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徹夜守候在長城敵樓上......


像小梁這樣的長城保護員,還有很多。這些最普通的人撐起了長城保護的一片天。


長城不僅僅是一個符號,它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實實在在的家園,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保護長城,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把長城保護好,僅僅靠官方和專業機構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公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下面我向大家發布幾個二維碼:


這是我們為長城保護巡查而研發的一款手機應用程序,大家用手機註冊一個賬號,在遊覽長城時可以進行實時定位,並上傳照片到我們的長城資源資料庫。目前這個app還在試驗階段,歡迎大家試用,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有任何的問題或建議,也歡迎大家通過以下的郵箱告訴我。

另外,(戰隊)這個是我們院長城保護研究團隊的公眾號,我們會定期發布一些長城研究與管理的消息,以及顛覆大家三觀的長城知識,也歡迎大家關注和留言。


保護長城,人人有責。謝謝大家!


------------------------------


關於騰訊的「長城你造不造」計劃


自2014年起,騰訊因數字化長城項?與長城結緣,徒步採集了甘肅、寧夏、陝西、河北、北京的820公里的?城實景。在這個過程中,一線團隊看到長城遭到的人為破壞,又逐漸真正地參與長城的保護。


參與保護的第一件事情是與國家文物保護研究院合作,發起「長城你造不造」計劃,運用互聯網科技保護與傳承長城文化,並認領了箭扣和喜峰口長城的修繕項目。


箭扣段長城修繕工程已於2018年夏天開工,將科技手段融入文物修繕,將最小干預的理念貫徹到長城修復之中。此外還有長城清理和考古發掘的嘗試,希望最終可以推動建立長城修繕項目的更好範式。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iPad等設備,輕鬆看到長城在修繕的各個階段的三維建模,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長城。


同時,為了讓年輕用戶也能關注和了解長城,騰訊在王者榮耀、QQ飛車等遊戲、動漫和文學作品中有長城賽道、夯土長城等大眾不熟悉的長城影像的體現。


通過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專業研究人員合作,真實呈現長城的豐富場景,傳播和普及長城文化。這種新文創的形式,使長城不再只是個符號,而是以多樣化的形象成為深入年輕群體的一粒種子。

今年7月份,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10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長城保護聯盟。


聯盟堅持保護為主,積極宣傳推介長城保護優秀案例和傑出人物,開展長城保護相關標準規範研究,推動長城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參與,打造長城保護領域最為活躍、最具影響的開放性論壇和公眾參與平台。


這是保護團隊正在努力的,讓更多人看到未曾見過的長城,參與到?城保護中來,科學修繕長城,讓這一世界遺產能夠延續更久遠。


關於一席:


一席,是現場演講和網路視頻結合的傳播平台,分享知識、信息和觀點,平均每個月舉辦


一席,現場活動,目前分別在北京、上海、香港舉辦。


一席,鼓勵分享「見解、體驗和對未來的想像」。

一席,做有價值的傳播,2012年8月底起,一席以平均每月一期的頻率,邀請人文、科技領域有故事、有智識的嘉賓前來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賽一家子 的精彩文章:

9月15日地球人行動起來撿垃圾——來自世界清潔日的邀請函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英國哈德良長城的保護對我們的啟示。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