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才是一個家庭的高配
洞見
(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洞察
|
見解
每晚十點,1000萬人陪你讀洞見。
作者:蔡玉
來源:蔡玉說
(ID: caiyushuoo)
平凡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但偶爾也需要一些詩情畫意進行點綴。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林靜朗讀音頻
上周家庭登山日的前一天,我臨時在微信里約了樓上的鄰居一塊兒出行。
睡前繪本前我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女兒,五歲的女兒非常興奮,非要給鄰居璇璇姐姐發出正式的語音邀請。
我擔心時間太晚,會打擾別人休息,讓她別發信息。
可孩子執意不肯,說了句連我自己都感覺羞愧的話語。
「
媽媽,只有我正式向姐姐發出語音邀請,才具有儀式感,這樣我和姐姐才會都開心
。」
是呀,孩子慢慢長大了,體會到了儀式感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成就。
怪不得今年一直在我耳邊叨叨,最大的心愿不是去泰國看大象,也不是去美國看姐姐,而是去北京看升國旗儀式。
每次帶女兒去爬山或學跆拳道時,總會有家長問我,女孩學打拳有什麼用?
怎麼不送你家安安去彈琴,跳舞,學邏輯思維,像你們這樣的高配家庭,可不能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每當此時,我心裡就會想,請問什麼是起跑線,什麼是高配?
起碼,在我心中的起跑線和高配不是拼爹,不是拼媽,更不是拼學習,而是家人的健康與學習和生活中的小小儀式感。
拳術中的儀式,可以讓她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尊師親友,什麼是真正的禮儀、廉恥與百折不屈。
01
高配媽媽,需要有儀式感。
璇璇上周手臂骨折,馬上幼兒園畢業了,學校老師建議孩子回家修養一個月。
璇璇媽媽執意不肯,她說,不是自己不肯在家裡帶孩子,而是,孩子讀了三年的幼兒園,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不能參與到節目排練中,不能和其她同學一起同登舞台,不能參加最後的畢業儀式,將會是孩子一輩子的遺憾。
為了不讓這個遺憾發生在女兒身上,孩子媽媽毅然主動提出,簽屬一份免責書。
我想,這是一位多麼偉大而有高配的母親。
「我只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孩子的畢業典禮雖然只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與幼兒園的最後告別,也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對孩子而言,有這樣一位高配媽媽,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做任何事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她是否實惠,是否有經濟價值:
「我孩子走的是藝術路,每天的舞蹈、鋼琴課排得滿滿檔檔,晚上還哪有時間看繪本,讀四大名著。
「這是人家西方的節日,怎麼學校也過上了?我們孩子愛國,不需要崇洋媚外」
「不就是上個主持人的培訓班嗎,不用那麼窮講究,衣服鞋子隨便穿就好了」
我店子關一上午的門,得少賺多少錢呢?哪有時間陪你去看升國旗儀式,讓奶奶帶你去吧!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
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高配媽媽都會通過這種小小的儀式感,來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提升孩子的自信度,在成長曆程中讓孩子倍感幸福與樂趣。
02
高配孩子,需要有儀式感。
我見過一些成長中的孩子,日子過得舒舒服,可她們的母親確累得像狗趴。
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可千萬別再出現「寒門富二代「的新聞。爸爸媽媽,你們死了,我喝誰的血?
自己的玩具、書畫作品,隨意亂丟,從不清理,因為有媽媽在。
喜歡的糖醋排骨,拚命的往自己碗里夾,生怕爸媽多吃了一塊。
這邊的父母卻還笑呵呵的傻笑,一個勁的說,爸媽做的菜好吃吧。
爸爸媽媽白天忙完工作,下班又急沖沖的趕回家,陪著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不但不給父母有儀式感的辛苦道謝,反而責怪她們想把自己累死。
勞累中的父母,俗不知,這樣沒有儀式感的家庭教育,既是害了孩子和家庭,也是害了整個社會。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儀式,不僅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讓她的人格得到健康成長。
家庭儀式感,不需要太多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孩子對長輩的感恩與孝道。更是培養孩子從小對生活的一種熱愛。
為父母沖泡一杯營養美味的早餐牛奶、放學了在路邊摘一朵野花送給媽媽;拾一枯樹枝,做個小弓箭,送給爸爸當禮物,這些都能給孩子賦予生活儀式。
孩子對父母的儀式,無需讓孩子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動作,而是一個小小的鞠躬,對父母的一聲噓寒問暖......
可以是每天出門前,對長輩的再見語,擁抱勢;
也可以是父母回家時的一個鞠躬與一聲問候,爸爸回來了,媽媽辛苦了;
或是用餐前對長輩、父母的謙讓;餐中為父母夾一塊紅燒肉,一塊糖醋魚;
餐後為父母端去洗凈的水果或奉一杯清茶。
再或是臨睡前,給父母道聲晚安,Goodnight 。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最後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對父母而言,有這樣一個高配的孩子,我們才會更有奔頭。
總有父母說,別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什麼是起跑線?我想這就是一個家庭的起跑線。
記得曾經在給一個學生做心理輔導時,她說,雖然自己很愛父母,但真的不知道如何向她們表達,她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也和她一樣。
因為25年來,家人從來沒有給自己過一個生日,每次看到別人過生日時,真的好心酸。
尤其忘不了生日當天給自己煮泡麵還被弟弟搶去吃掉時的情景。想想都是內心一直的傷痛。
03
高配婚姻,需要儀式感。
昨天生日紅包不是發給你了嗎?
今天一早你就在這兒叨嘮。
再說了,昨天我生意那麼忙,哪有時間陪你過生日。
朋友娟,來電向我哭訴,說自己想離婚。因為覺得老公心裡只有錢,感覺婚姻走到了盡頭。
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金錢似乎決定著一切。
但要知道,金錢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不應為了金錢而忽略了一切已經擁有的東西。
畢竟這世上還有很多事,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也不是一個紅包就可以打發的。
在生日的當天,娟要的不是錢,而是一個小小的儀式感。或者是老公當日的陪伴,再或者是老公親手為自己做一頓飯,兩人看一場電影,一起牽手漫步街頭小巷。
或許娟的老公會想,我們都老夫老妻了,還過什麼生日日、送什麼花,整那些虛頭八腦的幹嘛?
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對儀式感的錯誤理解,認為儀式感虛,不切實際,做起來麻煩,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其實偶爾的儀式,是表示對彼此的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再說了,形式主義再怎麼不好,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得多。
一段婚姻,開始的時候再轟轟烈烈,如果沒有經營,沒有一點點儀式感,當初在一起的初心終將會被瑣碎的生活磨得一乾二淨。
有些事,你從來不說,又從來不做,愛對方,但也很容易走著走著就散了。
婚姻中的儀式感,並不是為了向誰證明什麼,而是為了讓婚姻時刻保鮮,讓你活得更高配。
儀式感的主動權完全在於自己。比如:早上出門給對方一個深情的擁抱,晚上睡前道聲晚安。
我家每周未都有家庭登山活動,上山前,我們都會一起攤開右手掌心,緊握雙拳,連著身體與雙拳的力量,大聲喊出「加油「,然後高呼 「耶「 。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登山儀式,卻能給我們家庭傳遞出意想不到的大能量。
我記得有一部電影,男女主角每天分別後,都會各自用手,指一下另一隻手的婚戒,微笑著看著對方。
在這個焦躁不安的時代,高配婚姻,需要有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
其實很多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就是一種儀式感,比如婚禮上的敬茶,過年時掛上紅燈籠、貼對聯,等等,真正感受到儀式感賦予生活的意義。
平凡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偶爾也需要一些詩情畫意進行點綴。
對家庭而言,有這樣一個高配的婚姻,才是家裡的風水源頭。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喜歡就為洞見點個贊哦↓↓
※金庸逝世:一個人有多偉大,就有多厚道
※20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會後悔?
TAG: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