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經題」之釋:「菩薩」——《地藏經科注》學習(3)

「經題」之釋:「菩薩」——《地藏經科注》學習(3)

「經題」之釋:「菩薩」——《地藏經科注》學習(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經題」之釋:「藏」——《地藏經科注》學習(2)



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學習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凈」。所以常樂我凈,我們稱為四凈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統沒有了,統統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凈」是清凈,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裏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裡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就被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一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麼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麼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也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裡面,示現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裡頭捨身受生,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比喻什麼?無心、無念,在佛法里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與「大方廣」就相應,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瞋,從這兒做起,從這裡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貪瞋痴;修什麼善?修不貪、不瞋、不痴。從這裡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因為貪瞋痴在所有障礙里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瞋痴。你無論怎麼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裡面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大師以後翻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應當傳授給什麼人?大心凡夫。我們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只要發大心,你就是菩薩。如果說你是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是菩薩,我不敢當!」如果說你是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就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準確,方向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塗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的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痴,見,慢,愛——《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59)
佛說大乘戒經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