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北方言:嘎
原標題:晉北方言:嘎
文 / 宋旭
(嘎楚楚的)
小孩玩氣球,鬆鬆手,癟了。再一吹,嘎了。
晉北方言里,癟與「嘎」是一對反義詞。「癟」,現代漢語釋義:「物體表面凹下去;不飽滿。」懷仁人謂之「癟忽沓」。那麼,「嘎」之義,就是「飽滿」、「鼓圓」了。懷仁話叫「嘎楚楚」。
在闡述「嘎」之前,先說說懷仁話里另一對反義詞——「扁」與「圓」。
「扁」與「癟」,意思相近但有區別。「扁」,指的是物體寬平而又較薄。如擀麵的時候,把一團面放案板上,先用手壓扁,就不能寫作「壓癟」。同樣,把氣球里的氣放了,成「癟忽沓」了。也不能寫作「扁忽沓」。「扁」,普通話讀「bian3」,方言里介音「i」丟失,讀若「板」。其對應的反義詞就是「圓」(古「圓」字兼有「球」義)。懷仁話有「搓板捏圓」。
我們說,方言里的「癟」,對應的反義詞是「嘎」。那麼,「嘎」字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這就涉及到漢語語音演變中的韻母變化問題了。
漢語韻母從古到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鄭張尚芳認為,今天普通話里的「e」韻,在六朝、唐、宋時期,讀「a」韻。比如「熱」,普通話讀「re」,懷仁話讀「ra?」;鐵、貼、帖,普通話讀「tie」,懷仁話讀「tia?」;可、磕、客、渴、瞌,普通話讀「ke」,懷仁話讀「ka?」;擱、各、格、隔、葛、閣、革、鴿、胳,普通話讀「ge」,懷仁話讀「ga?」。這些,都是唐宋時期的古音遺存。而今天普通話里的「u」、「o」等韻,在秦漢時期亦讀為「a」韻。如「附」字,漢代以前的人們是讀作「ba」的,南北朝以後,聲母轉為清唇音「f」,韻母轉為「u」,變為「fu」。古懷仁話里的「巴結」,實際是「附結」(以依附為目的的結交)。「朔州」之「朔」(shuo4),懷仁話讀若「刷」,也是秦漢時期的古音「sra?→sua?」之遺存。
具體到「嘎」,當為「鼓」之上古讀音。
「鼓」,甲骨文左邊是鼓的本字「壴」,右邊是「支」(pu),表示手持棒槌擊鼓。本義就是鼓,一種打擊樂器。後世因「鼓」的形狀衍生出「凸起,漲大」之義,形容鼓脹的樣子。
「鼓」之讀音,上古時期讀「gwa?」,中古讀「go」(李榮、邵榮芬),元代以後讀「gu」。方言里的「嘎」音,其實就是「gwa?」音脫落了「w」。
懷仁人一塊吃飯,吃到差不多的時候,往往要問一句:「飽了沒?」被問的人一摸肚皮:「嘎了」,說明吃好了,肚子鼓起來了。
懷仁話里還有一句俗語,言某人自大,常說「撅得當嘎」。這個「嘎」是上古「高(ga:w)」音丟掉了尾音「w」,與「鼓」沒有任何關聯。
最後模仿網紅小明編個段子:
小明:老師,把輪胎里的氣放了,輪胎會怎樣?
老師:癟了。
小明:那「癟」的反義詞是什麼?
老師:ga
小明:那「ga」字怎麼寫呢?
老師:……,滾出去。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