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風味人間》出現常識錯誤,吃魚的學問陳曉卿導演沒研究透

《風味人間》出現常識錯誤,吃魚的學問陳曉卿導演沒研究透

文/馬慶雲

剛剛播出的《風味人間》第二集當中,有幾處問題,值得討論一下。這幾處,集中在順德魚生部分。

在陳曉卿任總導演的這集《風味人間》當中,解說順德魚生的時候講,「中國人把魚生當美食,至少有一千五百年」。這是第一處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認為,中國人早在周朝便開始吃生魚片了,而且是宴請貴賓的美食。這也是有文物和文獻證據的。文物方面,牽扯到2014年剛剛回國的「兮甲盤」。這是一份西周晚期的青銅器,上邊記載著兮甲隨從周宣王對南夷用兵的事情。

這個兮甲盤,是南宋時期出土的,成為重要的文物。後來流落民間,近代國家動亂,很多寶物被散落國外。2010年的時候,這個兮甲盤在美國一個小型拍賣會上再次出現,中國華人將其拍下,送給國家。

兮甲盤上用銘文記載了兮甲用兵的事實,而與文獻《詩經·小雅·六月》形成了對照。《詩經·六月》裡邊這麼寫,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這幾句話,就是講,兮甲設宴,主菜就是少甲魚和鯉魚的魚生。在古漢語當中,生肉細切為膾,膾鯉正是鯉魚的魚生。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中國人有文物和文獻記載的把魚生當美食的歷史,應該自周代便有了,而不是《風味人間》所言的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二處值得商榷的地方,則是《風味人間》在「順德魚生」解說部分講到,「在中國魚生最興盛的唐代,曾有筆記小說描述,烹飪高手可以將魚片切得,薄如蟬翼,輕可吹起」。

唐代確實是吃魚生的高峰期,也正是這一時期,將魚生文化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唐宋之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裡邊,魚生慢慢淡去了。不過,真的是有唐朝筆記小說描述,烹飪高手可以切除輕可吹起的魚生嗎?

中國紅學大師俞平伯先生顯然不這麼認為。他在1982年8月28日《中國烹飪》雙月刊第四期上,有一篇名為《略談杭州北京的美食》的文章。在文章裡邊,俞平伯先生寫到,宋人說魚片其薄如紙,被風吹去,這已是小說的筆法了。

《風味人間》認為,魚生輕可吹起,是出自唐人的筆記小說,而紅學大師俞平伯先生則早便寫過文章說,這個魚片薄如紙,風可以吹去,是出自宋代人。這就有意思了。這個魚生薄的可以風吹,到底唐朝人還是宋朝人說的呢?

我認為,是宋朝人。蘇軾《將之湖州戲贈莘老》裡邊的詩句罷了。吳兒鱠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就是這句。俞平伯先生作為大學問家,說是魚生薄的可吹起是宋代的,應該可以確信。因此,我認為,《風味人間》在這個典故上不夠嚴謹。當然,也可能是俞平伯先生和我這個幼稚園的小讀者閱讀面有限,沒有找到唐代的類似筆記小說。若唐代果真有,還望賜教。

第三處,其實便是對魚生的態度問題了。在《風味人間》當中,對魚生的吃法,認為是保持了魚的鮮美。不過,這個生吃魚肉的做法,在美食界和醫學界都有爭議。反對的聲音認為,很多寄生蟲都藏在魚肉當中,肯定會出問題。我不是這方面的研究者,相關的理論研究,您可以參見專家的論述。

我認為,中國人把魚生當做美食,可以從周代開始,文物和文獻可以相互佐證。而能把魚生切的薄可風吹,則是蘇東坡詩句來的,是宋朝人寫的。這是《風味人間》節目在文化常識上值得商榷的地方。當然,作為美味而言,魚生也有妙處。不妨說個例子。

民國的《古槐樹屋詞》裡邊,有個《雙調望江南》,裡邊寫,潑醋烹鮮全帶冰。什麼意思呢?就是醋溜魚還要帶一小疊魚生。這就是民國時期的一魚兩吃。一條魚,不僅要醋溜了,而且要切幾片下來,作為魚生食用。

這也是中國人的智慧。唐宋之後,大家已經慢慢發現魚生這東西有寄生蟲了,吃多了會出事兒。所以,就慢慢地更改了飲食習慣,魚要烹飪之後吃,但留下幾片肉,生著吃,只吃一丁點,品品味道便好了。這也是中國人的知足。《風味人間》的好處,也便是引出這些知足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慶雲 的精彩文章:

《橙紅年代》緝毒片開局收視率前五,陳偉霆帥氣,劇情略顯幼稚
《未擇之路》馬伊琍演技尷尬,為何被賣瓜大嬸這樣的群演吊打了

TAG:馬慶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