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知府與宰相是幾品官?答案可能超出你想像

宋朝知府與宰相是幾品官?答案可能超出你想像

常有人問:宋朝的知府、知州是幾品官?其實我們很難說它們究竟是何品階。來看一個例子:

熙寧七年(1075)十二月,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為密州知州,他的官職全稱是「太常博士、直史館、權知密州軍州事」。太常博士是蘇軾的官,從七品上(元豐改制後為正八品);直史館是蘇軾的館職;權知密州軍州事是蘇軾的差遣。此時蘇軾是從七品官。

過了一年多,熙寧九年(1076年)正月,蘇軾的官職結銜已變成「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密州知州事、騎都尉、借紫」。差遣還是原來的差遣(知密州),館職也是原來的館職(直史館);不過蘇軾的本官已從太常博士遷為尚書祠部員外郎,為從六品上;還獲授「騎都尉」的勛級,獲得「借紫」的服章待遇(元豐改制前,官員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元豐改制後,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緋,九品以上服綠。朝廷有時會特許品秩較低的官員穿紫色或緋色官服,此即借紫、借緋)。

你看,同一個人(蘇軾),同一份職務(密州知州),品秩卻不一樣:熙寧七年的蘇軾只是七品官;到了熙寧九年,則升為六品官了。

從理論上說,一品大員與九品芝麻官都可以成為宋朝的州郡行政長官。事實上也是如此。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名單:

熙寧六年(1073),韓琦以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的身份判相州,為正一品官;咸平四年(1001),張齊賢以尚書右僕射判永興軍,為從二品官;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為正三品官;嘉祐五年(1060),韓絳以右諫議大夫知蔡州,為正四品下;元豐六年(1083),蒲宗孟以中大夫知汝州,中大夫為元豐改制後的寄祿官,正五品;崇寧元年(1102),朝奉大夫、知蔡州歐陽棐管勾崇道觀,朝奉大夫為從六品;元豐八年(1085),朝奉郎吳安持權知滑州,朝奉郎為正七品;嘉定十年(1217),岳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事,奉議郎為正八品。

你看,宋朝知州的品秩,從正八品到正一品,都有。這是宋朝知州與明清知府的一大不同之處。

那麼作為政府領袖的宋朝宰相,又是幾品官呢?

也是很難說。

清代學者錢大昕論及唐朝差遣制度時說:「宰相之職,所云平章事者,亦無品秩,自一二品至三四品官,皆得與聞國政,故有同居政地而品秩懸殊者,罷政則復其本班,蓋平章事亦職,而非官也」。 宋代在元豐改制之前,宰相制度亦延續中唐以降之差遣制:自尚書左右丞、六部侍郎(正四品)以上,皆可通過獲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權發遣樞密院公事」等差遣的方式上台執政,比如熙寧二年(1069),四十九歲的王安石以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為副宰相,而諫議大夫僅僅是正四品官;同年,宋神宗升授三朝元老富弼為司空兼侍中(正一品),但富弼辭謝不受,改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為正宰相,而左僕射則是從二品官。

說到這裡,我想告訴你,其實我的本意並非要考據宋代宰相與州郡長官的品階,而是想說明,在宋朝,不管是什麼資歷的官員,都可以擔任州郡行政長官;四品以上官員,都有機會成為執政的正副宰相。

按宋朝任官慣例,凡寄祿官(本官)高於職事官(差遣)一品者,叫做「行」;高於二品及以上者,叫做「判」;凡寄祿官(本官)低於職事官(差遣)一品者,叫做「守」;低於二品者叫做「試」;再低者叫做「權發遣」。舉個例子說,一品大員轉任節度州長官,一般稱為「判某州(府)」;八品官擔任知州,通常就是「權發遣某州(府)事」。

行、判、守、試、權發遣的制度安排,可以讓一名資歷極淺的七八品小官也有機會擔任州郡的行政長官,亦可以讓一位德高望重的前宰相轉任知府或知州。這兩類情況在宋朝都可謂是家常便飯:張奎、范祥、吳安持、岳珂、傅崧卿等宋史留名的才俊,都曾以七八品小官的身份當上知州;呂蒙正、張齊賢、馮拯、文彥博、富弼、韓琦、王安石、司馬光、章惇、韓縝等名臣,都有過從宰相、副宰相位子退下來出知外郡的經歷——請注意,他們並不是被貶官,而是換了一份差遣(職事官),品秩沒有降低。

而在其他王朝,我們很難看到有哪一位宰相(包括明代的內閣首輔、清代的軍機大臣)調離相位後轉任地方官,除非是因為犯下過錯被貶了職。可以說,其他王朝的文官系統是線性的,官員循資從低層向高層晉陞;宋王朝的文官系統則是環形的,州郡長官可以轉任宰相,宰相也可以轉任州郡長官。

這是宋代官制的特別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千萬別跟明清的皇帝說「家裡有礦」,會被打板子的
從盛唐到晚清,只有宋王朝沒有奴隸制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