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作者丨茗荷

來源丨張德芬空間


前不久,一個開跑車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被踢出了家長群。

老師和有的家長認為,開跑車接送孩子不太好,而有的家長直接說:


會引起孩子們的攀比心理。

這樣不利於教育。

再有錢也要低調一些啊。

不就送個孩子嘛,普通的車也行啊。

反正你們也不差錢。


這個開跑車的家長則直接懟回去:


錢是我辛苦賺來的,不偷不搶,想給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對。

如果開跑車就攀比,那是不是你們的孩子太脆弱了?

我憑什麼要再買一輛「普通」的車來為你們服務呢?


結果,這個家長被踢出了群。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這件事情有些荒謬,但背後卻隱藏著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

孩子真的有攀比心嗎?

而這個攀比心跟物質條件可以劃等號嗎?

影響孩子一生的價值觀,我們可以怎麼引導?


01

真正的攀比之心,來自哪裡?


我們的傳統觀念認為,如果給孩子優厚的物質條件,很容易讓孩子習慣於奢侈的生活,而且容易互相攀比,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我們不能忽視的現實是,我們正進入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裕的年代,同時,貧富差距也客觀存在著。

在有的家庭里,父母日常出國,孩子從小就奢侈品加身,車子房子換了又換,這就是他們認為正常的生活方式。

但有的家庭,可能相對沒那麼富足,只能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盡量給孩子最好的。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後者可能認為前者太過奢侈,但單純去用物質生活的豐厚程度,去評判可能引發孩子的「攀比」之心,是不是有失偏頗?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真正的攀比之心從哪裡來?

  • 一是人過度地

    將物質生活,與個人成就和幸福感劃等號

    ,以為擁有豐厚的物質生活就代表了成功、幸福;


  • 二是

    內心的匱乏感,讓他們以為可以依靠外物填充來獲取幸福。


  • 三是

    從眾焦慮。

    別人有的希望自己也有,分不清「需要」和「慾望」之間的差別,隨波逐流。


所以就很容易理解,攀比跟物質的豐厚程度並沒有直接聯繫。

就拿開頭的這條新聞來說,對普通家庭遙不可及的跑車,也只是這位家長生活中的一種平常的選擇。

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刻意去突出跑車價格,與別人的差距等等,在孩子眼中,跑車和其他的車,也許並沒有差別。

是父母,讓孩子明白了跑車代表的各種不同意義:經濟能力、品位、社會地位,等等。


02

對孩子最好的金錢觀教育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也許,相比於指責別人的生活方式,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有著更大的意義。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談錢:


媽媽,我們家為什麼要租房子住?

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車?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是窮人嗎?


父母的回答,很重要,因為這代表了你能給孩子什麼樣的金錢觀念。錢重要嗎?錢代表幸福嗎?也許,你可以這樣教育孩子:

  • 「你值得擁有最美好的事物」——消除匱乏感


我有個朋友,家境非常不錯,但是,負責養育她的外婆一直信奉「節儉之道」。

為了讓自己的她繼承這一美德,外婆一直讓她穿家族裡堂姐的舊衣服,嚴格控制她的零食,她提出的很多需求都被拒絕。

以至於這位朋友從小覺得家裡肯定是「沒錢的」。她長大之後,形成了什麼消費模式呢?

只要是有機會買,絕不放過,每個月的工資,大部分拿來吃喝。別人買了新手機,她馬上就想買一部,別人朋友圈曬了一個新口紅,她也經常衝動購買,買來又只是閑置而已。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節儉是優良傳統,但過度了就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匱乏感。

如果你經常把「沒錢」、「賺錢是不易的」、「你要那麼好的東西幹嘛?」輸入孩子的信念系統中,孩子在長大後和錢的關係就會不順,會覺得自己「不配得」。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父母最好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讓其內心充盈,感受生活的美好。既不過分地去強調物質生活的重要性,也不刻意剋扣孩子,忽視TA內心的需求。

一定要告訴孩子,TA值得擁有最美好的事物。

  • 「這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用錢往往買不到」——培養「識貨」能力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中曾經提到:


「因為我知道給人帶來傷害最快捷的途徑就是給錢,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我不能用財富埋葬我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你們成為不思進取,只知依賴父母勞動成果的無能者。」


就此,他將比金錢更寶貴的自立自強、誠懇、善良、勇氣等品質一一強化給孩子。

不僅如此,他還通過行為有意識地灌輸自立,個人奮鬥等價值觀念。在家裡,拍蒼蠅、打老鼠、拔草、擦皮鞋等等家務活兒,都明碼實價,鼓勵孩子們做家務勞動,培養子女的自立精神。

內心富足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談錢」


我們的社會很容易把優厚的物質生活同一個人的成功、幸福感進行捆綁,但需要引導孩子看到的是,這世界上真正珍貴的東西往往並不與物質一一對應。

一個人內在的品質、內心的承受力往往與幸福的關聯度更高。適度的物質追求是必要的,但過多的慾望,卻並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識貨能力」,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閃閃發光的真金。

在人生的很多重要關口,孩子才不會因為「我雖然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但別人買我也買」、「我雖然不是很喜歡他,但他有錢」等等原因,做出不智慧的選擇。

  • 「適合我的就好,價格不是關鍵」——降低從眾需求


進入學校或者其他社會領域之後,孩子會看到別的同伴擁有的東西,就會很想要,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會因為覺得不能跟風而粗暴拒絕。

問題的關鍵在於,需要弄清楚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如果理解他,條件尚且不成熟的情況下,就可以有一些其他替代性選擇。對於年紀尚幼的孩子,對價格是並不敏感的,他的好壞觀念基本都是受大人影響。

對於年紀稍長的孩子,已經明白了物品價格和品質之間是有一定關聯的。這個時候可能更多地要通過父母的行為去引導。——「有能力的情況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價格不是唯一的因素。」

如果父母言行一致,不會出於愛慕虛榮,而一會兒滿足孩子不合理需求,一會兒又剋扣孩子,孩子漸漸會明白家庭之間貧富差距本來就存在。

父母不用迴避,也不用有什麼心理負擔,在合適的範圍之內儘力滿足他們,就不會有虧欠。

寫在最後:

孩子是否出現「攀比心」,與物質本身的豐厚程度關係並不大,但卻與父母內心豐盈程度、行為示範關聯度大。

無論是否富裕,重要的是父母正視物質差距,不把這些與人的幸福感、成功標準牢牢掛靠在一起,坦然地和孩子過好自己的生活。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老公自願當老婆下屬:在婚姻里有地位的女人到底有多幸福
帶娃旅行,是長見識還是瞎折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