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一批外國女子為何心甘情願嫁到中國?
要說起中國和隔壁朝鮮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好幾百年前。就拿史書中的記載來說,從明朝開始,就有天潢貴胄在府中養著一批來自朝鮮國的女眷,這樣的風氣發展到清朝,更是到達了頂峰,甚至也會有很多有實力的商人競相模仿。當然,這有一股大規模的「潮流」,也確實對當時的我國有了影響,而這些影響毫無疑義的是非常積極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可以說,是我國與朝鮮國進行各方各面全面交流的契機,對於友好睦鄰關係的建立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這一點,還有一條證明途徑,就是明朝的宮廷里,歷代皇帝的後宮裡,都有著朝鮮妃子存在的痕迹,而這項傳統,始於朱元璋那個時代。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們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當時的中國對於國外的女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吸引力,足以讓一個個弱質女流背井離鄉,漂洋過海,加入到後宮中去呢?原來根源還是在明成祖當時的靈光一現,初衷也是為了鞏固兩國的良好外交關係。為了彰顯朝廷對於此事的重視和對朝鮮國的尊重,朱棣特地選派器重的大臣,歷經顛簸,親自到朝鮮國去帶回未來的大明后妃。
與此對應的是,朝鮮國那邊對於這樣的盛事也是非常的重視。通過嚴格的選拔程序,層層篩選,終於將最後的五位優勝者帶到了明朝使節的面前。並且當時這五位妃子,心中也充滿這喜樂,雖然心中對於生養之地還有著一絲眷戀,但是還是對這份變成鳳凰的殊榮非常滿意,就連她們的娘家人,也得到了成祖的優待。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五名女子里,儘管都是各方各面十分優秀的,但是其中有一位女子更為特殊,不僅有著天人之姿,更是精通漢語,精於書畫,十分受朱棣的寵愛,並且獲得了朱棣親自賜字,是為「權妃」。
?說到權妃,儘管她後來因為一次意外而紅顏薄命,但是也正是因為她,更是讓朱棣和朝鮮國的牽絆越來越深,明成祖在其過世之後,還多次面向朝鮮國進行納妃儀式,並且將這個傳統也延續給了其身後的皇帝。所以最後總結下來,讓當時的朝鮮女子心甘情願嫁到外國的理由,正是因為我們國力的強盛。
在這種以嫁娶關係維持的友好交往之中,也在一個側面促進了其他方面的交流,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其中最有趣的要數中國文化對朝鮮文化的影響了。朝鮮推崇中國的儒學,在禮儀制度等方面也是依葫蘆畫瓢,全面學習中國。他們的飲食、服飾、建築、語言、文學等方方面面也都蘊含著中國的影子,並且中國對朝鮮的這種影響一直延續了好多年。看似是簡簡單單的和親,其實其中牽涉到很多問題。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國和朝鮮之間歷史悠久的友好交往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