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沿海多樣神靈信仰考:龍王、媽祖與伏波將軍
民間信仰的來源是多樣的,幾千年來湧現出的大量神靈最後大多被統一吸納到了道教的神靈體系當中。
東南沿海神靈眾多,國家級別的神靈與地方神靈相互交織,在不同的時期不斷發生著變化。
國家與地方互動,人神互動,從民間到國家再重新回到民間,神靈的神格、地位與職能也不停發生相應的變化。
探尋東南沿海神靈的信仰和變化,能夠探尋到華夏和道教神靈人神互動的規律和軌跡,對我們了解華夏和道教神靈文化都有很大的裨益。
閩東地區的奶娘催罡舞(資料圖)
1
南海與東海
對天地神祇的崇拜和祭祀不僅僅屬於民間層面,更重要的還有國家與王朝的參與。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這種國家祭祀是道家天人合一,人神互動思想的體現。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皇帝與王朝都需要順應天命、恭敬天地,才能四海昇平,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因此在國家祭祀典儀中,岳鎮海瀆的祭祀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對於五嶽和四海的祭祀,歷來為國家和帝王所重視,是其王權合理合法與國家長久穩定的重要保障。
四海龍王的祭祀歷史悠久,起源於遠古四龍或者五龍的龍神信仰。龍王地位與神格崇高,責任重大,與因為翻譯問題造成的以蟒蛇為龍的錯誤印象有著天壤之別。
雖然岳鎮海瀆的國家祭祀一直存在,但是其中的海神龍王信仰特別是南海與東海龍王的信仰在東南沿海的影響逐步擴大,則是發生在宋朝,特別是南宋;
最後民間與國家之間信仰互相交織,綿延千年。
華夏和道家的神靈,唯有同時服務於國家和民眾,才算是真正發揮了華夏神靈文化中人神一體,人神互動的獨特內涵,這一點和其他文化中人神分立的狀況大不相同。
四海龍王(資料圖)
宋朝海神信仰尤其是東海與南海龍王信仰的異軍突起,根本原因是王朝的南遷。
內憂外患,所以需要依靠關係到國祚的大神的庇護,而東海和南海龍王因其地處東南的獨特地理位置而備受重視。
另外,宋王朝作戰時有許多關於南海與東海神靈的靈異記錄,使得其地位更加突出,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敕封。
最後,因為宋朝南遷,陸地上的交通運輸受阻,於是海上的航運發展了起來,因此需要海神的庇佑,
而兩海的海神確實也一再庇佑國家和民眾的海上運輸安全,其信仰遂得到廣泛的傳播;龍王之外,許多海中神靈亦逐步興起。
可見,華夏的神靈大多是從遠古與本民族息息相關的天地神祇演變而來,其發展壯大除了歷史的機遇之外,更重要的是本身的靈驗與功德。
對於四海龍王的重視,首先體現在加封的封號上,四海龍王在宋朝都被加封為王,而且多次增加尊號,東海與南海龍王尤受尊崇。
第二是一系列國家級別的龍王祭祀制度的確立,每年朝廷都派使臣去南海祭拜南海龍王,修繕多處東海與南海的龍王廟,
其祭祀規格參照五嶽祭祀制定,相關重點廟宇都由當地知府按月進行巡查供奉,其祭祀不可謂不精嚴。
由於四海龍王特別是東南兩海龍王的神奇感應,又使其信仰大大地在民間擴展,從國家發展到了民間,龍神逐漸擔任了庇護客商、求雨止澇乃至求子、護家等諸多的神職,形成了豐富的國家與民間互動的龍神信仰文化。
蓬萊閣龍王廟(資料圖)
2
媽祖,冼夫人,伏波將軍:多樣的神靈文化
東南沿海的海神信仰不但體現在四海龍王的影響在國家和民間層面不斷交織擴大的這一歷史過程中,更在於以媽祖、冼夫人、伏波將軍為代表的一批神靈信仰的崛起。
這一系列神靈充分體現了華夏和道家神靈文化的特點:人神一體,先天不滅,功德成聖。
華夏的神靈文化中,人神不是截然分開的,不但許多華夏的始祖成了華夏與道家重要的神靈,守護華夏,且後世仍不斷有功德成聖的例子。
在華夏的鬼神文化中,人死後不一定會進入輪迴,即所謂閑人成鬼,而「聖人成神」可以說是對華夏鬼神文化比較好的概括了。
東南沿海神靈的崛起,充分表明了人神一體,一方面也反映了自我修持與堅守功德、本心的重要性,雖然能不能成為不滅的神靈有歷史機遇性,但自我的修持與功德仍是更重要的前提。
媽祖(資料圖)
媽祖曾是湄洲地區的一個女巫,有一定的神通和道法,在死後不斷顯靈,護佑一方,並保佑海上的航運貿易,所以被敕封為天妃,成為了地位超越四海龍王的海神信仰,躋身進入國家祭祀的神靈行列。
很多人對於古代的巫覡文化有誤解,將古時的女巫對等於現在裝神弄鬼的巫術。其實古代的巫覡是指掌握大量知識,能夠用法術溝通天地的人,男稱為覡,女叫做巫。
巫字上下兩橫分別為天地,中間一豎表示溝通的通道,兩邊的人就是巫覡的象徵。
巫覡在我國古代生活中曾經佔據很重要的位置,起到傳承文化知識,指導民眾生活,溝通天地,祈福消災的諸多作用。
媽祖就曾經是這麼一位神通廣大,功德深厚的女巫,並非後世裝神弄鬼的巫婆。冼夫人信仰在東南沿海也佔有一席之地,其事迹更加能夠表明功德對於成神的重要性。
在南朝梁至隋期間,高涼人冼夫人與其丈夫馮寶有功於梁陳,又有平定叛亂之功,被封為高涼郡夫人。隋朝建立之後,冼夫人被嶺南數郡推舉為主,尊稱為「聖母」。
在冼夫人的領導下民眾長治久安、生活和平,後帶領南粵諸地歸順隋朝,被奉為譙國夫人,去世後追封為「誠敬夫人」。
因為冼夫人生前的功績及其死後護佑一方民眾的神異與功德,她不斷被民眾信仰供奉,也被朝廷重視加封,成為了重要的地方神靈信仰。
漢伏波將軍馬援(資料圖)
伏波將軍本是朝廷賜予平叛得力,屢建奇功的將軍的稱號。
而在東南沿海的伏波將軍信仰主要是指兩位伏波將軍:路博德和馬援,兩人皆因平定南越和嶺南等地的叛亂受到朝廷的加封和地方百姓的擁戴,因此死後受到香火奉祀而成神。
北宋時期的文豪蘇東坡被貶之後還專門來到海口的伏波將軍廟進行祭拜。
3
東南沿海神靈信仰的現狀、特點和社會功能
東南沿海地區因為本身多樣複雜的地理環境,歷史上的多次人口遷徙,以及民族融合的背景,神靈眾多。
國家與民間神靈交織密布,先天大神與後天神靈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非常符合華夏與道家觀念的神靈體系:死而不亡,功德成聖。
臨水夫人陳靖姑(資料圖)
除了上述以龍王、媽祖為首的宋朝之後崛起的神靈信仰,當地還存在大量先天道家大神與地方神靈,彼此相互交織,綿延不絕。
例子有:山神通遠王信仰,北方玄天上帝真武大帝信仰(在東南沿海俗稱北帝,與道教中天紫微北極大帝不同),臨水夫人陳靖姑信仰,保生大帝吳夲信仰,
水仙王信仰(與水有關的神靈信仰,例如大禹王、屈原、伍子胥、晏公等等),演嶼神信仰(唐代福建觀察使長子,生前有功,死後奉祀成神),蔡姑婆信仰(與媽祖相似,身前治病救人,勇斗海盜),白馬王信仰等。
東南沿海神靈眾多。這些神靈首先負有保佑國家和地方的職能。
另外,他們還有助於保持民族凝聚力,至今還在民間和海外起著凝聚華人的重要作用。
大量先天神與後天神信仰的崛起,特別是東南沿海大量身前有功的官員、巫覡和民眾死後得到奉祀而一躍成為地方神或者國家神,更具有弘揚社會道德,維護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作用。
當然,產生信仰的根本還是由於這些神靈,有求必應,維護一方,在生前死後為普通民眾和百姓做出的巨大貢獻。
保生大帝(資料圖)
道家和華夏的神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都鮮活地與人間保持著溝通。
他們大多是歷史中的先民,做出了或大或小的功績而被我們銘記,所以死後還能保持先天不滅,被後人和國家奉祀成神,因此也是我們修道之人最好的榜樣。
(編輯:靈瑾)
聲明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