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150名兒童上街「抗議」:世界正在偷偷懲罰愛玩手機的父母

150名兒童上街「抗議」:世界正在偷偷懲罰愛玩手機的父母


作者 | 原心


 

「別玩手機了,和我玩!」


「我們要示威,就是因為你的眼裡只有手機!」


 


前不久,德國漢堡街頭,發生了一場與眾不同的遊行示威!


150餘名小朋友,年齡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舉著寫滿抗議的標語牌,喊著口號,穿街走巷地遊行,周圍還有不少警察保駕護航,場面頗為壯觀。

 


更新奇的是:他們控訴的對象不是其他,而是自己的父母!


 


理由不是父母給他們報了多少培訓班,剝奪了他們多少玩耍時間,而是父母玩手機上癮,陪伴孩子時嚴重不走心。

雖說孩子們稚氣未脫,製作的標語牌也形態不一,但他們表情嚴肅、立場堅定,的確是觸動了很多家長的內心。






「我這才意識到,玩著手機的我,竟然忽略了孩子。」


「總以為陪伴這件事很簡單,卻發現自己從未及格過……」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可什麼才是孩子最需要的陪伴?


隔著屏幕,在為孩子們的舉動捧腹點贊的同時,我也不禁陷入深思。





比起心愛禮物,孩子更渴望父母的陪伴


 


「如果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同意嗎?」




這是《奇葩說》的一期辯題,正反方口若懸河、唇槍舌戰,台上思辨和硝煙齊飛,台下掌聲共眼淚一色。






放在孩子身上,答案卻是一致

「不同意」


傅首爾的兒子說:

「擔心爸爸做不到,自己就沒有爸爸了」







採訪時,儘管孩子們都吐槽爸爸不能時常陪伴左右,但是面對

「心愛的玩具」

「爸爸陪伴一天」

二選一的問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後者,並表示:

「儘管爸爸不能經常陪我,但他還是我最好的爸爸。」



聽到這樣的真情表白,屏幕前的父親淚如雨下。




孩子的心如此純凈剔透,原來他們寧願要掛名的父母,也不想沒有父母。

 


即使有再多的玩具和禮物,也不及

「父母的陪伴」

這件事令他們感到歡欣滿足。




在電影《菊次郎的夏天》中,小男孩正男在菊次郎的陪同下,踏上尋找母親之旅。一路經歷賭場輸錢、汽車拋錨等事件,在彼此陪伴中完成了兩顆心的溫暖慰藉。


 


曾經的網紅

「殺魚弟」

小孟,服毒後幸運被救,談及17年里最快樂的時光,他說

「在醫院裡」

,因為父母放下一切陪伴著他,給他貼心照料與呵護。







對孩子而言,再多的奇珍異寶,都不及父母的陪伴來得篤定安心。

儘管遭遇生活挫折,但只要父母給予了溫暖陪伴,他們就有重新出發的信心與力量。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內心底氣的最初來源

,也是孩子日後對抗艱難險阻的最後港灣。

而缺失了父母陪伴的孩子,或委屈難過,或被迫懂事,以至於成年後始終無法自愈,滿懷缺憾,與父母情感疏離,與生活難以和解。


 


來自馬來西亞的顏如晶,是《奇葩說》節目中的一匹黑馬辯手,她曾自曝因為從小缺少父親的陪伴,因此和父親之間總是存在著隔閡。父親旅遊歸來,帶給26歲的她一份禮物——冰雪奇緣和小豬佩奇,殊不知她早已長大,真正想要的是拳套和腳靶。


 



低質量陪伴,傷孩子更深




德國漢堡遊行示威的發起人,7歲的男孩Emil在採訪時提到,他感到委屈和憤怒,

不是因為父母沒在身邊陪伴他,而是他明明就在身邊不斷發出訴求,父母的眼裡卻只有手機。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孩子身邊陪著,就已足夠。殊不知,這種

「人在心不在」或者「想起一出是一出」

的低質量陪伴,對孩子而言,反而傷害更深。




想起朋友跟我分享的一件令她心酸的事情。


 


有一次她獨自在家帶娃,因為要趕一個緊急項目,因此一直在手機上處理工作、瀏覽網頁、發送信息,整個人處在高度緊張狀態。


奇怪的是,平時總要纏著她講故事的孩子,竟然出奇地安靜,不吵也不鬧。

朋友起初沒在意,以為孩子長大了,懂得體恤媽媽,還暗自開心。


結果,臨睡前孩子的一句話,讓她的眼淚差點決堤:

「媽媽,你是不愛我了嗎?因為今天你一直看手機,都沒看我一眼。」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得更敏感。

當他看到父母的雙眼始終緊盯手機屏幕時,當他發現父母的雙手一直在翻閱手機屏幕時,他自然會以為在父母心中,手機才是最重要的。




你能想像到孩子有多失落和難過嗎?

看看下面這個公益廣告《手機》,也許你能有所體會。







心理學家指出,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沒有溝通和交流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當孩子樂在其中,認真鑽研一塊拼圖的玩法,我們卻一言不合就突然介入,完全不理會孩子的節奏,是一種傷害;


當孩子滿懷期待地想與我們交流一下感受,我們卻總是

「嗯」「哦」

心不在焉地應答,是一種傷害;


當孩子渴望了解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卻簡單粗暴地來一句

「小孩子懂什麼」,

就把他們隨意打發了,也是一種傷害。


 


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曾做過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針對183名5歲以下小孩的爸媽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父母越是沉迷手機,缺乏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就越會變得多動、脾氣暴躁,還很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備受挫折。


 


國內首份《家庭親子關係報告》顯示,如果父母不與孩子進行足夠的交流,孩子很容易出現

「缺愛」

癥狀,他們的人際關係以及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嚴重者或能引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道: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來自父母的低質量陪伴,沒有共情與連接,缺乏溝通與耐心,並不能讓孩子汲取愛的營養,感受溫情,也不利於孩子的自我建構,形成與世界友好相處的模式。





高質量陪伴,才是給孩子最溫暖的愛




低質量的相處,不如高質量的陪伴,放在親子關係上,尤其如此。


 


那麼,什麼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心理學者李雪說: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就是真正的陪伴。」


 


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父母不妨這樣做:




1.

留出

一個專門時刻,給予孩子關注與傾聽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當下時刻的高度參與和全情投入。當孩子能感受到你的關注和傾聽,他的內心就會變得安定,生命充滿向上的動力。




黑龍江牡丹江市理科學霸,考上北大的18歲男生高祺曾在採訪時說過,父母的陪伴和傾聽,是他學習路途中最大的動力:

「高三時期的解壓方式是每晚和父母嘮嗑,父母在自己面前從不玩手機。」







只要父母有心,可以在接送孩子上學的途中,或者是晚上睡前的夜話時刻,和孩子談談心,分享彼此感受,傳遞愛的流動,時間無需很長,一樣能給孩子帶來幸福的感受。




2.

放下控制與期待,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畢淑敏說:

一切沒有界限感的愛,都會走向傷害。」


高質量的陪伴,父母要盡量避免干涉和控制,對於孩子的喜好和習慣,我們要學會尊重和守護。




前不久,一位父親向我諮詢,他自認為一直在很用心地陪伴孩子,他關掉手機,他看見孩子的需求,也總是趕在孩子求助之前就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可為什麼孩子卻跟自己越來越疏遠,他非常納悶。


 


我問他,是不是在陪著孩子時,未經允許就踏入他的世界,在那裡發表高談闊論,希望幫助孩子加速奔跑?


 


他說:

「好像是這樣。陪孩子閱讀時,覺得他看書太慢,一頁書久久未翻動,就提醒他提高閱讀速度;陪孩子走路時,見他痴痴地看著一片樹葉不走,就催促他趕快跑起來。」


 


這位父親愛子心切,本沒錯。只是方式欠妥,陪伴時加入太多干預,破壞了孩子的專註力和想像力,也令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和接納。


 


有時候,在我們看來沒有意義的事情,孩子沉浸其中,自有他們的妙趣:或許,他正在腦海中構思宏偉詩篇;或許,他正在觀察葉片紋理,用好奇心和探索欲推動著身心的成長。




我們要給孩子的,正是這種滿心尊重、全心接納、不予打擾的陪伴。




3.

與孩子共同成長,在陪伴中彼此成就




高質量的陪伴,是潤物無聲,是細水長流,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登封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在書房看書,兒子在旁邊自習,兩人互不干擾、共同促進,當孩子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父親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也如期而至。這一對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的父子,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無論何時,父母都是孩子的鏡子。當我們陪伴孩子時,要先調整自己的情緒與狀態,如此才能理解和感染孩子。




高質量陪伴,既是愛的滋養,也是心靈療愈。


 


從今天開始,用心陪伴那個小孩吧。他會慢慢長大,在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的劇情里,每一幀畫面都彌足珍貴。




讓我們全心接納,用愛參與,如此,才能在回望的瞬間,感念父母子女的情深緣真,感知一路相伴的幸福和喜悅。


 


- End -




作者:原心,高校教師,二孩媽媽。願和你一起以理性看世界,以深情暖人心。




公眾號又改版了,怕你們找不到凱叔


建議大家將「凱叔講故事」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



家有0-3歲寶寶,關注這個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學會這門樂器,孩子將擁有一輩子的貼身好朋友...
【報名最後1天...】數獨,如何玩出孩子的聰明大腦?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