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2022年左右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向全球開放

中國2022年左右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向全球開放

中國在載人航天工程方面,2022年左右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中國空間站將向全世界開放,邀請聯合國各成員國積极參与空間站科學應用研究。

11月5日,在珠海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上,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作出上述表述。

中國2022年左右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向全球開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趙堅在第九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上講話

趙堅在會後接受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記者採訪時,詳細闡述各項任務的細節:

在探月方面,趙堅表示,後續對月球的探測包括對月球的南極、北極等探測。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4個月球探測器,在國際上首次獲得7米解析度的全月圓,2019年將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採樣返回。

同時,月球只是探測深空的一個起點,月球以遠,以火星為代表的深空探測任務是國際空間探測科學發展的前沿,也是熱點。

在深空探測方面,他表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在2020年發射探測器,經過將近8個月左右的飛行,到2021年,首個火星探測器將對火星實施環繞巡視以及著陸探測,這個任務正在抓緊實施。後續還將實施三次深空探測任務,包括採樣、小行星探測等。

趙堅稱,目前在深空探測這塊,我國做了統籌的安排。第二次火星探測將在第一次的基礎上,對火星進行採樣,還要返回,相對第一次任務來講,難度更高,現在也在進行相關的論證工作。此外,小行星以及木星系的穿越探測任務,相關的技術準備工作正在抓緊論證中。

趙堅稱,儘管有些探測任務的具體時間表還沒有完全確定,但總體考慮是比較完善的,得到了相關方面的認可。「小行星探測的時間表,根據技術準備的可能性,將在相關年份發射,這個時間可以交疊,不是完全串列。至於木星系的探測難度會更大一些,相對來講應該會在火星探測之後再繼續展開。」

在載人航天工程方面,中國2022年左右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中國空間站將向全世界開放,邀請聯合國各成員國積极參与空間站科學應用研究。

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方面,截至目前,中國各類在軌衛星數量已經超過200顆,從2015年國務院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以來,發展得到迅速提升。2025年前還將研製發射近百顆衛星。

這方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現已發射14顆全球組網衛星,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全球組網,建成完整的有35顆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此外,在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方面,將加快推進建設,開啟衛星互聯網應用的新時代,以實現天地互聯、協同使用(衛星通信+地面5G系統)。

在運載火箭系統方面,截至目前,共實施了290餘次發射,將400多個航天器送入太空,現役7個系列、12型產品,新一代運載火箭和小型商業火箭在迅速發展。

談及國際合作,趙堅表示,因為航天活動是一個非常複雜、投資巨大、周期長的重大科學聯合活動,所以航天領域的重大項目採用國際合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目前世界各國在空間領域的重大任務都會進行廣泛的合作。

截至2018年10月底,國家航天局已與38個國家航天機構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24項空間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建立14個航天合作機制,深度參與聯合國外空委等20個國際組織的相關工作。

其中,中法聯合研製的中法海洋衛星,去年成功發射,首次能夠實現海風和海浪同步觀測,揭示海洋的活動變化規律,在利用海洋防災減災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都將作出新的一些科學性的探索。此外,中法聯合研製的天文衛星,現在正在進行研製,這顆衛星對於探索黑洞等相關的複雜天體活動規律將有重大的貢獻。

中意聯合研製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於2018年2月2日發射成功,將對地球磁場變化和活動規律進行探測,積累相關數據,為未來人類對地球上發生的地震等重大變化進行科學研究等做準備,目前兩國正在加快推進中意電磁監測02星的研製。

中巴(西)合作方面,已經成功研製發射了5顆地球資源衛星,明年還將發射中巴地球資源04A星。

中歐合作方面,於2000年聯合實施地球空間探測雙星計劃,歐空局為嫦娥一號、二號、三號任務提供測控支持。目前,雙方正在推進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中俄合作方面,1992年簽署航天合作協定,2000年成立航天合作分委會,制定航天合作大綱。2017年,中俄雙方成立運載火箭和發動機項委會,在運載火箭等領域開展合作。

中美合作方面,今年10月,第69屆國際宇航大會期間,中美兩國航天政府就後續航天領域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溝通。

此外,中國國家航天局還在積極拓展在聯合國外空委、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框架下的合作,包括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等。

為了加快推進衛星信息系統,服務「一帶一路」的政策,中國航天局將會同中國氣象局推動風雲氣象衛星,向非洲、阿拉伯國家提供遙感服務。推動空間信息走廊,不僅為中國民眾服務,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和支持。

趙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18年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年,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年還沒結束,但今年的航天研製生產任務非常繁重,特別是出廠發射衛星數量增長比較快,今年發射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歷史峰值,發射將創新高。這反映了我們航天發展處於很健康、很快速的時期。」

趙堅表示,在國家確定相關任務規劃和安排以後,今年將開展後續重大任務的深化研究和論證工作,按照程序報請國家批准立項,「所以我們後續幾項重大航天工程的任務,都要從今年開始進行進一步的實施方案的論證。論證成熟經過專業機構的評估以後,按程序要報國家批准立項,再全面開展工程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正在為5G的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文化綜藝仍需挖掘行業原創力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