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藍瑛《白雲紅樹圖》沒骨青綠重彩山水畫

漢橋話畫:藍瑛《白雲紅樹圖》沒骨青綠重彩山水畫

《白雲紅樹圖》,明朝,藍瑛,絹本青綠設色,縱189.4厘米,橫48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白雲紅樹圖》,是明代畫家藍瑛最成功的一件青綠山水畫傳世作品,構圖上近景的樹木、行人與遠景的山巒流雲之間營造出一定的空間感。山巒重重,白雲繚繞,樹木爭奇鬥妍,層林盡染,溪水明凈,流水潺潺,雅士幽賞。藍瑛師法董其昌兼仿張僧繇沒骨法而畫白雲紅樹、遠山近石,用色獨特,鮮艷奪目。青山霧靄中,色彩艷麗的叢樹生長茂盛,有山泉湧出匯成小溪,溪橋上一個高士策杖佇立似在觀賞山景。畫中的山石完全用石青、石綠分濃、淡畫出,石腳染以赭色,然後以汁綠和花青染出受光的向背面,深淡有度,微見筆痕。只有樹的枝幹用墨勾皴,樹葉亦以濃淡有變的紅、黃、青、綠色點綴,小草以硃砂筆撇出,筆跡清晰,似緊而漫。

而山腰繚繞的雲霧,則不同於傳統的雙勾或留白的方法,而是採用花青略加烘染後填以白粉暈染,與紅樹青山相映,既表現了白雲的蒙漫之感,又增強了畫面的裝飾趣味,起到了「點醒」畫面的作用,突顯雍容富麗的情調而又不失其氣勢。天空不施丹青、流水不用勾染,與畫中景物恰成適當對比,繁密而不擁塞,井然有序,相映成趣。

藍瑛《白雲紅樹圖》局部

作品整體面貌色彩濃艷、飽滿、潤澤,對比強烈,卻又能相互協調,不落俗套,可以看出藍瑛對於色與水的成熟技巧的運用。同時,他似乎並不完全為程式所局限,圖中樹榦及小橋、人物,仍是用墨筆勾線然後上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全圖山石、樹木的造型、布置,以及用筆、用色已經較之張僧繇時代大為成熟,雖稱之古「沒骨法」,其實依然透出元人的氣息。在明代繪畫普遍地遜色於前人的大環境中,這種大膽推陳出新,顯得特別的可貴,其成就不在戴進之下。

畫面造型簡括又富於意象,用色大膽,青綠和紅並用,對比強烈又相問得法。畫面色彩對比強烈,冷暖相間,爭妍鬥麗,具有特殊的裝飾美感。其畫法工細,色調明麗,在運用青綠、硃砂等礦物質顏料方面獨具特色,既不同於勾線、填色、描金的「大青綠」山水,也不同於水墨皴染為主、設色為輔的「小青綠」山水。其間,樹榦與板橋的重墨勾勒,筆意樸拙蘊籍,不僅加強了畫面的份量感,也使得繽紛的色彩更加豐富和諧。

因為藍瑛是一個職業畫家,所以深得民間畫工、民間審美情趣的用色要求,故作品用色鮮艷,以青綠與紅色並用,較好地把握了協調中求對比的色彩規律。形成強烈對比是他青綠山水畫的特點,這是他與董其昌的沒骨山水不同的另一方面。

藍瑛《白雲紅樹圖》局部

此作品左上有自題:「白雲紅樹。張僧繇沒骨畫法。時順治戊戌(1658)清和畫於醉鶴軒。西湖研民藍瑛。」此時藍瑛已73歲,此圖可以說是藍瑛晚年的「沒骨青綠重彩山水畫」的精品,是藍瑛沒骨法的晚年代表性作品。

畫趣拾珍

藍瑛本姓徐,名滕,字而上,後改稱藍瑛。住在杭州城東橫河橋附近,居所稱「城曲茅堂」,畫齋名「凝紫山莊」。藍瑛一生以繪畫為職業,但似乎家境優裕,一生就是寫字、畫畫,曾漫遊南北,飽覽名勝,眼界開闊,因而不斷豐富了創作內容。他的傳派,直接繼承衣缽的有藍氏一家子孫,如藍孟、藍深、藍濤等,弟子劉度、王奐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和稍後的如陳洪綬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畫家,也都受他的影響。

藍瑛在明清期間享有盛名,當時的《桃花扇》一書里有專門描述這位高士的章節。他與當時的錢塘縣令顧咸建為至交,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進杭,顧咸建拒降遇害。藍瑛悲憤不已,竟去城東土橋邊的蓮居庵皈依佛門。

杭州的六居庵與藍瑛還有不解之緣。六居庵歷史悠久,它的前身是崇壽院,建於五代晉開運二年(945年),曾幾度興廢。史載該寺在明初重建,改稱因果院,不久歸併附近的崇福寺,萬曆年間由僧人月明璽再建,鄉民只知道一個姓月的僧人住在裡面,久而久之就都叫月居庵了,後訛為六居庵,如今庵名成了地名。據當地老人說,抗戰前的月居庵很大,殿內金碧輝煌,有三進,殿前有一口很大的放生池。解放後成為村裡的倉庫,不久因坍塌而自然消亡。清朝時,月居庵在城東一帶頗有名氣,原因就是殿內有一巨幅山水壁畫系藍瑛真跡,該畫是月居庵鎮寺之寶(藍瑛畫山石有獨到之處),引來無數文人墨客前去觀賞,感慨之餘留下不少詩文。如稱「此翁之石今絕無……此畫由來世所寶。眠雲嘯月幾春秋,願持片石從吾老」等,清乾隆進士翟灝在他的《艮山雜誌》里有詳細記載。

藍瑛《白雲紅樹圖》局部

清乾隆帝也曾在多首詩里提到,如「傍峰不見舊梅英,石道無情跡愴情。此日荒涼德壽月,只余碑版照藍瑛」,詩中的碑版就是世人所樂道的梅石雙清碑(即梅花碑),為明時畫壇浙派巨子藍瑛與清初畫壇大家孫杖依照南宋德壽宮後圃里的芙蓉石、苔梅所畫,史載乾隆帝極為看重。

藍瑛擅長大幅山水,風格偉峻老拙,用筆挺勁如鐵,同時兼工人物、花鳥、梅竹,據說「王公貴卿獲其片紙寸幅有如珍寶」。

藍瑛初學繪畫時從元代黃公望入門,臨摹元代諸大家,後來上溯至晉、唐、兩宋,遍摹諸家筆法,集取優長,由此入門,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馬、夏,而且對二米、雲山也精心研究過。對黃公望的畫更加悉心,對當代前輩沈周的畫也熱心師效。如其自言:「繪學必須從古人筆墨留意一番,始可言畫家也。」並且他漫遊天下,涉獵既廣,眼界自寬,兼容並蓄,故落筆縱橫奇古,風格秀潤,其畫風是從多方面變化出來的。至中年時自創面目,下筆蒼老堅勁,氣象崚嶒,其畫風並不受「浙派」戴進的很大影響,倒是頗接近於「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晚年他的筆法益發蒼勁,作品漸趨蒼勁疏宕,畫風又有多種面貌,有些作品筆墨含蓄雋雅,有些作品青綠重設色,畫法工細,色調濃麗,愈老而愈工。他兼工人物、花鳥、蘭竹,俱得古人三昧。雖力追古法,但能融會貫通,自成風範,對以後的明末清初繪畫影響很大,有「浙派」殿軍之稱,但實際上他的畫風與戴進等不同,不能完全附屬於「浙派」之後。

藍瑛《白雲紅樹圖》局部

藍瑛繪畫特點較明顯的是用筆有頓挫,以疏秀蒼勁取勝。善寫秋景。在作品的題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如「仿張僧繇」、「法荊浩」、「仿李成」、「用雲法」等,實則所畫都是他自己的面目。他的畫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是勾勒淺絳法,這種風格畫作的構圖多學自北宋山水,所以氣象比較恢弘;還有一種就是以《白雲紅樹圖》為代表的沒骨畫法,這一類畫作色調濃麗,鮮艷奪目,所畫紅樹、青山、白雲,運用石青、石綠、硃砂、赭石、鉛粉諸色,點染別緻,是晚明時期富有變化的山水作品。

在藍瑛眾多的繪畫形式中,最具有其個人獨創意義的當數其「沒骨重彩法」。歷史上的重彩山水畫,有勾線、填色,大部上青綠的「大青綠山水」,再加描金則成「金碧山水」;有水墨皴染為主、設色為輔,局部上青綠的「小青綠山水」;而所謂「沒骨重彩法」,則是一種傳說為公元六世紀時南朝梁的畫家張僧繇所創的畫法,其意是不用墨筆勾、皴、染以作物象的骨架,而是直接用彩色描繪物象,最早賦予張僧繇「再生」的是明末董其昌,張僧繇也就成了「沒骨重彩法」的祖師。然而,歷史上並沒有張僧繇的沒骨青綠山水畫傳世。對於以「沒骨」技法所繪花卉,我們並不陌生。從史籍記載的曾創作《沒骨花枝圖》的五代著名花鳥畫家黃筌,到宋代畫家徐崇嗣、趙昌、王友及清代畫家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面貌,雖因時代趣味、畫家個人有所不同,但大都呈現出不用墨筆勾勒為骨而直接用彩色描繪物象的特點。而在山水畫中,「沒骨」畫法在明代末年的出現卻顯得有些許突然。

有研究者認為有可能是董其昌根據一些古畫及史籍文獻所記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董其昌在74歲時曾作《仿張僧繇白雲紅樹圖》,說是「仿」,實則完全是臆造。而藍瑛是晚於董其昌的畫家且與董其昌有交往,又加上藍瑛本人作為一個職業畫家,以董其昌當時在朝廷的身份及其在畫壇的影響而言,他是否受到董其昌的影響和啟發是值得深思的。比較藍瑛與董其昌的沒骨山水作品,董的沒骨山水多是純以色塗染,而藍瑛的似乎較多沿用傳統的尤其是宋代畫家的青綠山水畫法,應是藍瑛的自創。

藍瑛《白雲紅樹圖》局部

藍瑛善於師古人之意而融會變通創新,山水畫風多姿多彩。歸納起來,他的山水畫有五大特點:其一,喜作大幅山水畫立軸;其二,多作水墨小青綠淡著色山水和沒骨青綠山水;其三,山水畫以高遠圖式為主;其四,畫中充盈著文人士大夫遁世隱逸之幽情雅趣和柔逸之氣;其五,畫法多變,水墨淋漓,落筆縱橫,山石巍峨,樹木奇古,練瀑如飛。

藍瑛享世89歲高齡,並且是一個勤奮的畫家,流傳下來作品亦較多。上海博物館收藏有66幅真品,如《華岳秋高圖》是畫家67歲時所作,構圖奇偉、落筆縱橫,勁松常青,二高士觀瀑聽泉,怡然自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如《秋壑霜林圖》、《江皋話古圖》等代表他各個時期不同風貌的多幅精品;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有他早中期所作的《山水》冊、《曹冊圖》卷等。藍瑛的山水畫幾乎都是大幅立軸,且多以高遠圖式為主,小幅冊頁鮮見。除《雪山行旅圖》軸和《辛巳為茂先畫疏林圖》軸外,均作水墨小青綠淡設色,而沒骨青綠山水是藍瑛最引人矚目的特色成就之一,於沒骨中有骨,畫風清新,風格別具。

在此值得指出的是,藍瑛曾與江南名士孫克弘及董其昌有交往;同時又因他仕途不濟,才改學繪畫,他曾欣慰道「古人未有書,先有圖,圖何必不名家」。所以為了留名,他向文人畫靠攏,這使他的另一種水墨淺絳山水畫又具有較明顯的文人意趣。千百年來,畫家名人輩出,但能夠開宗立派的卻不多。畫史上把藍瑛納入浙派的範疇,稱他為「浙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另兩位是戴進和吳偉),後因風格差異,清代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提出「藍瑛倡為武林派」,藍瑛和他的追隨者們應稱為「武林派」,因此被後人稱為「武林派」,亦稱「武林畫像」,畫界又改稱藍瑛為「武林畫派」創始人,畫史上稱之為「後浙派」。

名家小傳

藍瑛《白雲紅樹圖》局部

藍瑛(約1585—1664年),一作(約1585—1666年),字田叔,號蝶叟,曾自號「東郭老農」,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末畫家。工書善畫,長於山水、人物、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成就卓著。因他出生在「浙派」的發祥地——杭州,後人便稱他為「浙派」殿軍,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清代張庚《國朝畫徵錄》卷上:「畫之有浙派,始自戴進,至藍為極……」其師畫家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尤師黃公望,卻又能自成一家,晚年筆力蒼勁,氣象沉峻。代表作有《白雲紅樹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仿張僧繇山水圖》軸(無錫市博物館藏)和《紅樹青山圖》軸等,皆為師法南朝張僧繇沒骨法之作。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漢橋話畫:范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一位外國父親實力寵娃用畫筆記錄女兒美好童年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