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瓷器鑒定那些事兒——青花繪製

瓷器鑒定那些事兒——青花繪製

青花之美,在於其顏色與圖案的完美結合,核心是繪畫。以毛筆蘸取黑褐色的鈷料在潔白的坯胎上繪製圖案紋飾,之後罩上透明釉入窯在特定的溫度下燒制,等鈷料充分氧化還原後,黑褐色的鈷料逐漸轉變為多層次的藍,一件青花瓷器就此誕生,在其餘青白釉色的襯托下更顯冷艷華貴,令人心醉。

圖1 元 青花昭君出塞蓋罐

縱觀青花瓷700多年的發展歷程,綜合評價起來,清康熙時期的青花最美。這時的繪畫技術精湛、分水層次豐富、鈷料發色青翠、釉質緊薄而明亮,故人稱這一時期燒制的上品青花色澤為「翠毛藍」。可以說,青花瓷器品種在康熙時期達到了頂峰。

圖2 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雉雞牡丹蓋罐

隨著近些年考古工作的發展,人們又將青花出現的時間,從元代提升到唐代。河南鞏縣窯曾經燒造過青花瓷器,但器物很少,從實物分析發現,這一時期的燒制技術,各方面都不夠成熟,作為青花的繪畫更是簡單,紋飾也不豐富,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時的部分青花器,很可能不是用毛筆繪畫而成,只屬於摻雜了相應的礦物元素而偶然呈現。

圖3 唐 青花人物塔式罐

到了元代晚期,江西景德鎮成功燒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青花瓷器,並大量生產。但在當時也存在一個發展轉型的過程,學者們把它分為「延祐型」和「至正型」。「延祐型」被認為是元代青花的原始期,景德鎮稱之為樂平窯(樂平為景德鎮管轄的一個縣),以燒造小件器物為主,紋飾以花草紋為多,畫法簡單,再加上窯型未經過徹底改良,青花器物常出現胎和釉均未燒熟、鈷料發色不佳等特點。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創新,到至正時期是元代青花瓷器的成熟期,雖然在煉泥技術、制胎工藝、鈷料提純、施釉方法上還都存在瑕疵,但瑕不掩瑜,這一時期的青花繪畫藝術可稱得上是一流的。

圖4 元 青花玉藻紋大罐

那種一氣呵成出來的自由奔放,以一種大浪漫的形式表現在人們面前,賦予了器物極強的表現力。這一點是明、清兩代青花器均無法企及的,同時也為以後瓷器上的繪畫型式發展定下了基礎,並沿續至今。

青花品種的研發成功,使得瓷器彩繪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不論是青花、五彩、鬥彩還是粉彩等各種彩繪,都是以繪畫為核心的繪瓷藝術,只是使用的材料以及工藝順序不同。從元代到明、清兩朝,在瓷器上繪畫的題材眾多,有以人物歷史為題材的,如昭君出塞、空城計、西廂記、西遊記等;又有以龍、鳳、麒麟、花鳥魚蟲、吉祥圖案等為題材的。繪畫內容豐富多彩,數不勝數,而總結起來則僅為三種:第一是以畫人物山水為主;第二是以畫花鳥為主,稱為翎毛;第三是以畫纏枝花卉為主,龍鳳等吉祥紋飾也包括在內,稱為圖案畫。前兩種需要畫師有一定的美術工底,並且還要有豐富藝術創造力。而第三種要有紮實的白描功底,畫出的圖案要「活」,並且生動自然,行內稱為「死的要活」,有「愁龍、哭鳳、喜獅」這一繪畫口訣。

圖5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龍紋瓶(局部)

畫工以女性為主。學工的女孩子要在十四五歲時拜師學習三年,第四年幫師傅做工一年,然後才能出師,自謀職業。在初學的前半年要先練基本功,在泥坯上畫線條、畫圓圈,還要在毛筆上墜上重物進行反覆練習,以鍛煉腕力,等達到畫出的線條速度快、粗細一致後,才可上手在瓷坯上繪畫。僅這一項工序一般要經過十幾年的修鍊才可達到最高的水平,而一般畫工畫到60歲左右的時候,因為精力不足,氣力不夠,普遍就畫不動了。除了繪畫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鈷料發色的掌控、下筆的力量、蘸料的多少、點工的靈動、分水的控制等,這些全憑畫工多年積累下的經驗。能將繪畫與發色做到和諧,才是一個優秀的畫師。

一般來說,一批器物會由多名畫師完成,但因為每名畫師的手法風格不盡相同,為了避免同行之間的不正當攀比競爭,所以同一批商品內的同種器物只由同一名畫師完成,這也是畫師內部的行規。

原文作者:何國森/口述 殷鵬/整理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10月刊《瓷器鑒定那些事兒——青花繪製》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白釉刻蓮花紋折腰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