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毫米口徑59坦克亮相珠海!為何59式被一改再改?
【軍武次位面】:嚙花熊
它終於飛起來了...
59式坦克曾是我國陸軍裝甲兵的標誌性武器,從50年代末服役以來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到如今已經發展了幾十個改型,即便是今年第12屆珠海航展,依然出現了以59坦克為基礎的改進型武器,不得不讓人讚歎其生命力。
59G-125坦克
59G-125作為外貿坦克,最大的亮點是安裝了125毫米坦克炮及穩像式火控系統,火火炮威力不遜於目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此外,59G-125的炮塔不再是傳統的圓型鑄造式炮塔,而是有稜有角的焊接式炮塔,59G-125可以說是59改系列中變化最大的一款,長得和他媽一點都不像。
59式坦克於1959年列裝解放軍,至今已有59年。然而59坦克卻一直沒有停止改進,之所以不斷改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保利集團展出的59魔改三雄
59式坦克是我國在50年代中期引進的蘇制T-54A中型坦克的仿製型號,早期的仿製工作是在蘇聯全力支援下進行的,中蘇關係惡化後,59式坦克的生產和改進都遇到了一定困難,直到60年代中期才開始大批量生產。
T54坦克
在59之外,我國也曾進行多種新型坦克的設計嘗試,比如WZ-111重型坦克,WZ-122系列主戰坦克,但都因為技術原因而進展緩慢,最終下馬。直到80式坦克的出現,我國坦克工業才進入自主設計的新階段,而80式衍生出的88式和96車族進入陸軍服役的時間則要到80年代後期了。
WZ-111坦克的底盤
WZ-122坦克的炮塔裝了四具火箭筒
60年代後中蘇關係惡化,為了應對設想中的蘇聯陸軍鋼鐵洪流,我國在數十年間生產了大量59式及其改進型坦克,直到90年代中期,59系列坦克才真正停產,這些坦克裝備了我國陸軍絕大多數裝甲兵單位,是名副其實的主力坦克。
要想淘汰這些老式坦克,不僅僅需要研製和生產新型坦克填補空缺,還需要裁減大量作戰單位,這些工作都需要時間來進行,所以直至今天,仍有不少59坦克在服役。
換上125滑膛炮後
五對負重輪就更容易認錯了
長期的生產和裝備導致59式坦克底盤儲備量極大,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改進以滿足作戰需求是非常划算的買賣。在接觸西方先進坦克技術後,59式的改進工作開始進入了井噴期,如79式、59-2型、59D型都是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後的成果。
坦尚尼亞裝備了125毫米炮59式坦克
需要注意的是,59的大規模改進時間主要集中在70-90年代,這正是我國嚴重缺乏先進坦克的時間。改革開放之後,軍費大幅度降低,新型坦克的採購量也不再像冷戰高峰期那麼誇張,所以坦克的更新換代周期相對而言也要更長。另外88式以後的國產坦克在技術上也更加複雜,坦克的研製和生產周期也遠高於59式坦克。
客觀來說,59式坦克的技術水平在進入60年代後就逐漸開始落後,不過這也只是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所以到了本世紀初,這個級別的坦克依舊是第三世界武裝衝突中的主力型號,所以我國在80年代之後大量出口了59及其改進型坦克。
除了出口的59系列以外,59的原型T-54/55的國外保有量也非常可觀,以59為基礎開發各類改進套件就成了國際市場的剛性需求。這也是國內對於改進59式坦克熱情不減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1年海灣戰爭中被擊毀的伊拉克坦克
那麼為何我國沒有推出其他坦克的魔改型號呢?這是因為88式以後的坦克如今仍是作戰部隊的主力,尚未到退役期,所以老坦克改進的生意目前還輪不到這些「小輩」,而更先進的外貿坦克則有全新的VT系列,今年的珠海航展就有VT2,VT4和VT5參加。
坦克不同於戰機和其他消耗較快的作戰裝備,坦克的壽命較長,即便大量機械部件和動力系統壽終正寢,通過更換和改進也能繼續使用。很多二戰時期的坦克就被部分國家一直使用到90年代,近年來中東和烏克蘭戰場也不時出現「復活」的二戰老車。
烏克蘭民兵將博物館中的IS-3坦克開到前線
結果最近被政府軍繳獲了
我國由於歷史原因,作戰部隊在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這個階段訓練強度較低,所以很多59式坦克雖然服役多年卻損耗很低。冷戰之後,大規模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作為一種陸戰突擊兵器,坦克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這也是坦克換速度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本用於傳統地面作戰的坦克越來越多的轉型去打城市戰或者治安戰,因此為老式坦克配上專用的作戰組件就能煥發第二春,也更符合那些戰亂國家的經濟能力。
59型終結者了解一下?
59式坦克是我國第一款國產坦克,它無論是生產數量、改進型號、服役年限、歷史影響都無可代替。隨著作戰環境和需求的變化,這位老兵將在不久之後離開作戰單位,它的任務將由更先進的國產坦克來接替。
幸運的是,它們的外國兄弟依舊老驥伏櫪,我們期待著「五對負重輪」家族書寫自己新的輝煌。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