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沛縣百姓造反,為何要擁戴劉邦做首領
原標題:秦朝末年,沛縣百姓造反,為何要擁戴劉邦做首領
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出身農家,為人義氣,愛交朋友,不喜勞作。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這個亭長也是因為劉邦愛交朋友,朋友照顧他。在秦代,「縣」下是「鄉」,「鄉」下是「亭」,因此「亭長」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村委會主任,是個一抓一大把的芝麻綠豆官。《漢書·百官公卿表》里說,漢初的鄉一級單位有6622個,亭有29635個。漢依秦制,因此秦代村一級單位,應該也有這個數。就是說,劉邦是近三萬個村委會主任中的一個。亭長也就是組織徭役和收稅等得罪人的工作。
劉邦亭長最後一次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為秦始皇修建皇宮,走到芒碭山時,不巧的是天降大雨,道路沖毀,徒役應到日期已過。秦國法律嚴酷,規定時間沒有達到,所有徭役包括亭長劉邦都會被處死,橫豎都是死。仗義的劉邦給大家說,既然橫豎都是死,不如你們都逃吧。徭役大部分都逃跑了,但是還是有幾十個壯年人要跟著劉邦的。劉邦也不敢逃回去,只能躲在芒碭山中。斬白蛇的事發生後,人們更是篤定要跟著劉邦,之後,芒碭山周圍活不下去的百姓也陸續加入了劉邦的隊伍。劉邦正式成為了起義軍領袖。
《史記·高祖本紀》說,沛縣的民眾聽聞陳勝吳廣帶領民眾起義後,也殺了父母官造反,之後要挑一個領頭的來主事。當時呼聲較高的人選主要有蕭何、曹參、夏侯嬰和樊噲等人。蕭何原任沛縣主吏, 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曹參原為沛獄掾,相當於看守所所長。夏侯嬰原為沛縣廄司御,相當於現在的縣交通局局長,後來,提升為縣令史,即縣長助理, 是個僅次於令、丞、尉的職務,在縣政府里排名第四。應該說,蕭、曹、夏侯三人都是舊班子里的頭面人物。
而樊噲則是五人中唯一的白丁,靠屠狗為生,因為是劉邦的連襟,在沛縣的那一幫街頭混混中小有名氣。之後誰來做沛縣民眾的領袖有人提議,劉邦在芒碭山中已經做了義軍領袖,劉邦的仗義是大家都知道的。挑頭造反本不會有他的份,史書現在誰來做上說,「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也就是說,那些有頭有臉的幹部都怕做「出頭鳥」,都在乎身家性命,於是,「盡讓劉季」。
於此,我們知道劉邦受到眾人擁戴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他的天縱英明,也不在於他長得像皇帝。更不是附會在他身上的種種靈異,而是因為他本就是個死有餘辜的負案在逃犯,就是亡命之徒,何況劉邦還是個仗義疏財的人。
劉邦當然明白自己的分量,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話:「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語見《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在推辭的話中,也特彆強調說,自己「非敢自愛」,並非惜命之徒。
俗話說光腳不怕穿鞋的,光棍的第一等本領正是膽大包天,當皇帝首先就得不怕死的精神,這同讀書人的軟骨頭完全不一樣。所以劉邦正好就是就應了這句話。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人才輩出,偶最佩服的是孫權,你呢?
※大唐王朝的一次科舉考試,為何沒有一個人及第,唐玄宗聽完彙報還不生氣
TAG:刁鑽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