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清代琺琅彩精品民間有沒有?

清代琺琅彩精品民間有沒有?

7在傳統的觀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琺琅彩瓷是最名貴的,它們是清代瓷器的精華。其理由:一是它們存世量極小;二是它們均是清宮造辦處精心燒造之物,白瓷薄胎由景德鎮特供,顏色豐富艷麗,層次明晰;宮殿畫師精繪紋飾;三是燒造時刻很短,前後約四十年(康熙後期至乾隆二十年);四是秘藏宮苑,很少為世人所見;故宮文物南遷後,大部分在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專家說,根據道光十五年清宮陳設檔記載,琺琅彩瓷僅為418件,以此證明琺琅彩瓷少之又少。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僅雍正四年,皇帝先後23次賞出琺琅彩瓷266件,賞賜如此之多,當然燒制的數量一定不少,因此,琺琅彩瓷存世量的多少首先決定於當時的產量。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一次就命造辦處將填白磁瓶120件全部燒成琺琅;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交瓷胎琺琅器皿190件。乾隆七年六月初六,傳旨將燒瓷器處所進填白瓷器390件交琺琅處畫琺琅用。乾隆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宮裡收到琺琅瓷器448件。由此可見,在清三代時期,琺琅彩的燒制數量不在少數。

清雍正 琺琅彩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其次,琺琅彩的在世量還決定於燒制後的去處:清宮檔案記載,一般有四個去處;一是乾清宮收藏;二是各宮殿陳設,如盛京翔鳳閣有康雍乾瓷胎畫琺琅24件;三是大部分給膳茶房作實用器

有的故宮專家認為琺琅彩僅僅生產了40年,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雖然乾隆年間名稱叫琺琅彩的瓷器在乾隆二十年後的進貢檔案中較少出現了,但是仍不乏相關的記載。如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宮裡收到景德鎮送來的琺琅彩天球尊;乾隆四十一年宮裡收到瓷胎畫琺琅雙帶耳瓶、合歡蓋罐;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收到「白瓷畫琺琅單靶杯」等等。況且,在乾隆之後的嘉慶、道光年仍有琺琅彩瓷的生產,如嘉慶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進單上,有琺琅瓷器30件;道光十三年清查御膳房庫存,有嘉慶款琺琅瓷器285件;道光元年廣儲司清單上表明,道光年制款的琺琅瓷器在御膳房有70件,其中「五穀豐登琺琅瓷碗10件,丹桂飄香琺琅瓷碗10件,艾葉靈符琺琅瓷碗10件,鵲橋仙渡琺琅瓷碗10件,萬壽無疆黃地琺琅瓷碗10件,五福多瑞琺琅瓷碗10件,三陽開泰撇口琺琅瓷碗10件」;道光二十二年收到「翠地琺琅八吉祥梅瓶」。道光二十三年御膳房存道光年制款琺琅彩230件等等。這些記載清楚地說明了琺琅彩的生產絕不止40年。

二、洋彩瓷是琺琅彩瓷的高級階段

乾隆年的瓷器檔案中,除頻頻出現的瓷胎畫琺琅或琺琅彩瓷之外,還有一種瓷叫「洋彩」。

何謂洋彩?唐英在《陶冶圖冊》中說:「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摩仿西洋,故曰洋彩。所用顏料與琺琅色同」。唐英明確指出了洋彩的顏料和工藝。它也是一種琺琅釉,只是繪畫裝飾上摩仿西洋繪畫而已。因此,洋彩瓷也應屬於琺琅彩。這也是清宮《活計檔》中皇上之所以把上等的洋彩瓷器收到「乾清宮琺琅器皿」的道理。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盌

三、洋彩所以能超越琺琅彩,不僅在於它的藝術成就,也在於帝皇的喜愛

1、唐英對洋彩瓷有高度評價

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在《陶務敘略碑記》中說「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搪瓷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這是唐英對洋彩的高度評價,闡明洋彩瓷的全體水平已遠遠高於搪瓷彩,這可能是乾隆十年後為何搪瓷彩瓷越燒越少,而洋彩瓷大行其道的因素;

2、乾隆皇帝對洋彩的青睞超越搪瓷彩

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交62件洋彩瓷,傳旨著配乾清宮瓷胎搪瓷器皿內欽此;十二月二十七日交瓷胎畫搪瓷25件,傳旨俱送往圓明園;乾隆七年八月十二日,宦官高玉等交來洋彩瓷器37件,乾隆下旨「配匣入乾清宮頭號」,而同一天交來的瓷胎畫搪瓷器皿10件「入乾清宮次等」。 僅乾隆七年,共有239件洋彩瓷由乾隆皇帝下旨入了乾清宮搪瓷器皿內,而瓷胎畫搪瓷入乾清宮搪瓷器皿內大為削減。可見洋彩瓷的質量、樣式、畫工已遠超搪瓷彩瓷,因此遭到乾隆的喜歡。

3、洋彩瓷在內廷大量擺設

清宮檔案還記載:乾隆十年十二月一日,宦官胡世傑呈覽,將江西唐英燒造的洋彩如虎添翼尊瓶等2000件,上色瓷5264件,次色黃瓷2321件,奉旨將洋彩如虎添翼尊瓶2000件內廷留下,其他著送圓明園交劉滄洲欽此。乾隆二十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五月初四將洋彩瓷瓶一件放正大光明殿

4、御制詩在洋彩上的呈現

搪瓷彩瓷和洋彩瓷常燒上詩句,搪瓷彩瓷往往是古人的詩句,洋彩往往是乾隆的御制詩,如「御制詩洋紅地洋彩轎瓶、御制詩黃地洋彩轎瓶」、「御制詩洋彩瓜棱瓶」、「御制詩洋彩四方一起尊」、「御制詩洋彩寶月瓶」、「御制詩金地洋彩葫蘆瓶」。足見洋彩在乾隆皇帝心中的位置,這與國力強盛,乾隆賦詩量大增,下屬對皇帝的愛崇有關。

5、從什物比照,洋彩瓷的器型、技術遠勝單調的搪瓷彩瓷

洋彩器型富麗奇巧、圖畫新穎。如瓷胎掐絲搪瓷大花尊、仿漆雕尊、鎏金刻花瓶、鏤空瓶、金釉搪瓷碗、洋彩瓷綉墩、各種旋轉瓶、交泰瓶、三子瓶、四子瓶、五子瓶、洋彩瓷仿火鍋器、洋彩豆型器、洋彩花籃、如虎添翼石榴尊、洋瓷掛屏、洋彩天鹿一統等等,再加上各式如意、文房用具、法器、佛像,可謂包羅萬象,琳琅滿目,把中國瓷器製作面向頂峰。而相比之下,瓷胎畫搪瓷只能用娟秀、淡雅來描述,器型單一樸實,因此逐步失寵。

清乾隆 琺琅彩九龍紋雙獸耳尊

四、清代沒有粉彩瓷,粉彩替代洋彩是歷史的誤會

有專家說,雍正時,景德鎮御窯廠大量燒制粉彩瓷器。在當代出版的圖錄中,凡是清代的彩瓷的多數被稱謂粉彩。然查遍清宮瓷器檔案,卻無粉彩的記載,僅見琺琅彩、洋彩、五彩。

洋彩是如何消失而粉彩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成書於乾隆年的《陶說》,作者朱琰曾任江西巡撫幕僚,多次深入景德鎮考察調研,結合曆代古文獻,真實反映景德鎮燒瓷現狀。書中在「說今」部分引用了督陶官唐英的陶冶圖說第十七張圖「圓琢洋彩」圓琢白器,五彩繪畫,仿西洋曰洋彩……所用顏色與佛郎(琺琅)色同。全書無一處提到「粉彩瓷」。

嘉慶二十年出版的《景德鎮陶錄》,作者藍浦,景德鎮人,乾隆三十七年的進士,曾任浮梁文學監。他對制陶非常了解,經常深入窯廠調查第一手資料,隨時隨地做筆記,絕對不是偶爾略有所涉獵的人所能相比的。該書卷三陶務條目中引用唐英語說: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琺琅畫法,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全書亦自始至終未提粉彩瓷。

清宮檔案中雖有「粉底洋彩」「五彩洋瓷琺琅」「五彩琺琅」等名稱,但這顯然不能簡稱為「粉彩」。因此,在清代,沒有出現過「粉彩」一詞。

「粉彩」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人的著作中,國內學者以訛傳訛。清末民初陳瀏(寂園)《陶雅》云:「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故為軟也。惟藍黃亦然。」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也說:「軟彩,又名粉彩,謂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艷麗而清逸,青花幽靚而雅潔。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粉彩以雍正為絕美。乾隆夾彩最盛」。他們所描述的「粉彩」,看不出與琺琅彩有什麼實質區別。

琺琅彩錦上添花膽瓶

「粉彩」一詞第一次出現在故宮是1925年,當時溥儀已被趕出了宮,清室善後委員會清點故宮文物時,工作人員自作主張把幾件洋彩瓷器改定為粉彩。如:呂(宮廷代號),一七二五,粉彩瓷煙壺。

1935年故宮文物赴英國倫敦展覽,參展負責人擅自做主,在展覽圖冊中把清室善後委員會所編的《點查報告》上原登為「磁胎洋彩」的9件瓷器,均改稱粉彩。這樣一誤再誤,從此以後,「洋彩」就變成了「粉彩」,真是歷史的誤會。

五、嘉慶皇帝三次賣掉清宮庫存瓷器45萬件,民間的琺琅彩、洋彩瓷應大大多於宮內

1、賞賜。

賞賜對象有西藏的達賴、班禪額爾多尼,各類使節、大臣等等。僅雍正四年,皇帝先後23次賞出琺琅彩瓷266件,得賞的有104人,其中有大學士、工部中郎、尚書、總管、侍郎、浙閩總督、頭等侍衛等。嘉慶十二年,皇帝賞在京一二品文武大臣、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三旗侍衛等,各按品級分列,共賞4984件。其中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19人,每人瓷器12件:瓶1件、罐1件、書燈1件、盤四件、碗五件;三旗侍衛590人,每人瓷器6件。道光元年一次賞各級官員侍衛等瓷器10665件;賞蒙古親王等瓷器3595件

2、調撥。

如乾隆四十四年一次調撥盛京(瀋陽故宮)瓷器10萬件,調撥承德避暑山莊10萬件(嚴格地說,還算在宮裡)。

3、陪嫁。

如道光二十二年五公主下嫁用瓷200件,其中洋彩瓷器20件,琺琅彩瓷8件。道光二十四年壽恩固倫公主下嫁陪各樣瓷器400件。

4、變賣。

這是一個最可能引起誤解的話題,但卻是實實在在的記載。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將8511件瓷器拿出宮外變價,地點崇文門。「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宮廷在外變價琢器5100件,圓器117668件」。另外,還有一部分皇家御用瓷器並未進宮,十選一,百選一的精品入宮了,剩餘部分在景德鎮當地就變價了。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皇帝給遠在景德鎮的唐英下旨:挑選用得的送進,其他用不得的不必送京,即在當地變價。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鎮變賣瓷器得銀1291兩1錢6分3厘。

5、地壇、西陵用祭器,雍和宮用瓷。

如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初六,雍和宮收到瓷庫交來熬粥應用碗120個。

6、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搶劫。

7、偷盜。

光緒三年,「瓷庫五款庫西坎牆被挖一窟,被盜瓷器101件」;光緒五年,「開庫看見庫房西北角有蜈蚣梯子一件,有南城牆梯子一件,恐有盜竊」;光緒二十一年,瓷庫呈報五款瓷庫西山牆被挖一洞,丟失瓷器1000餘件。1911年清王朝覆滅前後到國民政府接管故宮之間,宮內偷盜盛行。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十一日,瓷庫五款庫東頭第一間庫房上有拆挖情事,瓦片揭去三隴,椽木撬開兩根,丟失瓷器66件;宣統五年「廣儲司瓷庫七月初五丟失琺琅瓷器152件」,「庫儲重地竟有匪徒潛行竊取,實屬膽大已極」。

8、抵押。

清朝滅亡後,清宮經濟拮据,拿50件瓷器抵押給銀行,一直無力贖回。1927年銀行將抵押品出售,被出價最高的英國人斐西瓦樂.大維德買走。

9、傅儀出逃時帶走。

由此可見,以九種方式離開清宮的琺琅彩和洋彩,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品種之精,存世之多不是墨守成規的觀念可以想像的。有的專家說,瓷器只要進了宮,連塊瓷片都出不去,這顯然是想當然。

一般認為,好的琺琅彩、洋彩瓷都在台北故宮。1933年北京故宮的國寶南遷,琺琅彩、洋彩瓷器傾巢而出,據筆者初略統計,其中琺琅彩瓷器49件,洋彩瓷器176件,影青甜白釉瓷47件,銅胎掐絲琺琅223件,金胎掐絲琺琅7件。1948年底,又運往台灣,那麼台北故宮到底有多少件琺琅彩、洋彩瓷,準確數字不得而知。但是清代到底燒造了多少件琺琅彩、洋彩瓷,也無準確數據。從乾隆四十四年清點,「現今瓷庫存瓷507581件」,彩瓷可能佔五分之一。顯然台北故宮的琺琅彩洋彩瓷僅是總產量的九牛一毛。大部分琺琅彩、洋彩瓷器除自然損壞的,流失海外的,都在中國民間。而通過第4種方式變賣出宮的琺琅彩和洋彩,一般都會被買家精心保護起來,成為傳家之寶,而流傳於世。

青花琺琅彩墨彩粉彩纏枝花卉紋梅瓶

六、乾隆年間的瓷器史中國瓷器史上的巔峰

1、嚴格管理,皇上親管。瓷器進宮後常將樣品交皇帝過目,由皇帝決定哪些留在皇帝身邊,哪些做匣子,放哪裡,然後送膳茶房或瓷庫,或調撥宮外。宮裡的瓷器每年清點一次,精確到件。平時瓷器遭破損,要報知皇帝,往往皇上御批如何修復,並追查責任人,打五板,罰款。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初四運輸進京途中不小心將三件洋瓷碰壞,皇帝下旨:將責任人重責40板,罰錢糧一年。嘉慶四年據內膳房外膳房陸續損壞瓷器數目人名各膳清折:太監趙錫佩打破霽紅黑白碗一件(共17人,23件),奉旨照例每人責以5板。

清代官窯瓷器一般都很精美,用料是一流的,畫師是一流的,技工是一流的。給皇家做東西誰敢怠慢,但這並不排除一些二流的瓷器也進了宮。乾隆七年下旨,此批瓷器質量不好,罰唐英一年薪俸。

2、各級官員投皇帝所好,大量進貢瓷器,客觀上為瓷器的發展推波助瀾。如乾隆二十九年,各地巡撫、總督、親王、尚書、鹽政、都統、御史、大學士、侍衛、監督、織造、侍郎、布政使、知府、學政等82次進貢瓷器;乾隆三十年進貢150次;乾隆三十五年進貢203次,最多一次進貢19個品種。這些瓷器都是官員們找景德鎮御窯廠直接設計燒造的,這可能是清代瓷器千姿百態的重要原因。

3、乾隆年以後,瓷器質量明顯下降。同治十三年檔案記:「景德鎮廠署御窯乾隆年間即已塌毀,數十年來均系附於民窯搭燒。」「因兵焚之後(指太平天國運動)從前名匠皆流亡,現在工匠俱後學新手,造作法度諸多失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您家的寶貝值錢嗎?專家親自來鑒寶第一站——臨武
論瓷器鑒賞因素——釉光的重要性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