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腫瘤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乾貨滿滿,接住!

作者丨JADE SNOW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10%-50%的實體腫瘤患者在≥1個療程化療後會發生與中性粒細胞缺乏有關的發熱(下文將簡稱粒缺伴發熱)。

  • 中性粒細胞缺乏是指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NC)<0.5 × 109/L或預計48 h後ANC<0.5×109/L;

  • 嚴重中性粒細胞缺乏是指ANC<0.1×109/L;

  • 粒缺伴發熱是指在粒缺期間,口腔溫度單次測定≥38.3℃(腋溫≥38.0℃)或≥38.0℃(腋溫≥37.7℃)持續超過1 h。

粒缺伴發熱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感染部位不明顯或難以發現,病原菌培養陽性率低。儘管有相當一部分的粒缺伴發熱患者最終無法明確致病原,但考慮到這類患者的病情嚴重及死亡率較高,儘早開始抗菌藥物治療可顯著改善粒細胞缺乏伴發熱患者的預後,所以強烈推薦這些患者儘早經驗性應用抗菌藥物治療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應用抗菌葯?哪些抗菌藥物可以選用?需要用多長時間呢?且看NCCN《癌症相關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指南》(2018v1)如何建議。

初始經驗性治療

患者發生粒缺伴發熱後,首先詳細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微生物學檢查,進行感染危險度和耐葯評估,隨後立即經驗性使用廣譜抗菌藥物。

表1.低危患者推薦用藥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表2.低危患者推薦用藥的用法用量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表3.高危患者推薦用藥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表4.高危患者推薦用藥的用法用量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後續治療

初始經驗治療後,至少每3d複查一次全血細胞計數、肝腎功能和電解質,建議進行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等感染相關指標的檢查。

至少同時行兩套血培養檢查,如果存在中央靜脈置管(CVC),一套血標本從CVC的管腔採集,另一套從外周靜脈採集。無CVC者,應採集不同部位靜脈的兩套血標本進行培養,采血量為每瓶10ml。

如果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後患者仍持續發熱,可以每隔2~3d進行1次重複培養。同時根據臨床表現,對可能出現感染部位進行相應的微生物學檢查。

正在接受經驗性口服或靜脈治療的低危門診患者,如果其發熱和臨床癥狀在48h內無好轉,應住院重新評估並開始靜脈應用廣譜抗菌藥物治療。

入院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2~4d後,對於未能明確病原菌的患者,如病情穩定無發熱超過48小時,且中性粒細胞恢復至正常,可停用抗生素。如病情進展(72h內體溫仍居高不退),首先考慮耐葯G-菌感染,升級廣譜抗菌藥物,如仍無效,繼續進行微生物檢查,同時考慮G+菌感染,加用抗G+菌藥物。

表5.抗G+菌藥物的選擇

NCCN指南:實體瘤粒缺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2018年第一版)

抗細菌治療的療程

如感染源未知,發熱好轉,應使用抗菌藥物至中性粒細胞恢復至正常。

如感染源已知,發熱好轉,臨床情況穩定,不同部位的療程有所不同:

  • 皮膚軟組織感染,應用7-14天;

  • 血流G-菌感染,應用10-14天;血流G+菌感染,應用7-14天;血流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應用至血培養首次陰性後繼續用藥4周;

  • 細菌性鼻竇炎,應用至7-14天;

  • 細菌性肺炎,7-14天。

抗真菌治療

侵襲性真菌病(IFD)高危患者持續粒缺發熱且廣譜抗菌藥物治療4-7天無效,進行經驗性抗真菌治療;對於低危患者,則推薦在具有臨床影像學異常或血清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檢測/1,3-β-D葡聚糖檢測(GM/G試驗)陽性等IFD診斷依據時進行經驗性治療。一般實體瘤患者真菌感染率較低,常發生於血液病患者人群中。

病原體中麴黴菌多見,且念珠菌感染中非白念珠菌比例漸增多,因此經驗性抗真菌治療藥物一般選擇覆蓋麴黴菌的廣譜抗真菌藥物,目前可選擇藥物包括伊曲康唑(200mg/次,q12h,靜脈點滴2d,隨後200mg/d,靜脈點滴)、卡泊芬凈(首日70mg/d,靜脈點滴,以後50mg/d靜脈點滴)、脂質體兩性黴素B(3mg/kg/d,靜脈點滴)、兩性黴素B(0.5-1.5 mg/kg/d,靜脈點滴)、米卡芬凈(100-150mg/d,靜脈點滴)和伏立康唑(第1天6mg/kg,q12h,靜脈點滴,以後4mg/kg、q12h靜脈點滴,或200mg/次,q12h,口服)。

抗真菌治療療程

對於粒缺伴念珠菌病的患者,棘白菌素類和脂質體兩性黴素B可作為首選用藥,抗真菌治療應持續至臨床癥狀和體征恢復且確認血培養轉陰性後2周以上。侵襲性麴黴菌病的一線治療推薦伏立康唑,治療療程推薦為6-12周,根據臨床嚴重程度、相關癥狀和體征恢復速度以及免疫抑制狀態改善情況決定。

往期NCCN指南報道回顧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今年的諾貝爾獎是怎麼回事?!免疫治療神在哪裡
劇情大反轉?Cancer:這次,瘦一點可降低乳腺癌風險!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