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第二篇 看待生死 如何修行

今天有生、死的問題,是因為『有我』,有一種強烈主觀的『自我』,『我』就是起心動念的根本。『有我』就產生痛苦,是一種束縛,如烏雲蒙蔽了太陽。

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只看「現在」,將看到許多矛盾:殺人、放火、偷盜、擄人的人可以躲起來活得好好的,而做善事的人卻生病早夭,令我們產生許多矛盾的想法。

昨天,我們談到科學上的證明。那麼,今天,我們談談死亡方面的看法以及聖賢的修行。

在座諸位:有人對人生的缺陷一直抱怨,甚至有的人,他的生命充滿了沮喪。因此,對於那位博士系主任所談到「人類的生命是掌握現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而能夠得到真正生命的意義」,我告訴他:

「一個人能夠領受高等教育,還能夠接受你的看法;但如果一個人正在沮喪、悲觀,甚至走上自殺的旅程,他被限在這個動點上,他不能接受,他將不會感受到這一份的力量,也不能運用智慧去疏導其矛盾的現象。所以,我認為,生命的這一點,必須由前面的動點去推演而產生現在這一點。這樣子才能證明確確實實的生命的觀點。

「否則,只看『現在』,將看到許多矛盾:殺人、放火、偷盜、擄人的人可以躲起來活得好好的,而做善事的人卻生病早夭,令我們產生許多矛盾的想法。於是就開始否認『因果』的存在性,不能接受。他雖然知道因果的存在性,但因果是寄托在過去、盼望於未來,對這一點的當下存在的事實不能接受時,就不能夠超越。不能夠超越現在這種矛盾的內在時,雖然想相信聖者的話,可是又沒有智慧去疏導自己,因此生活在一種強烈的自我束縛裡面,永遠不能解脫。我們人因為缺乏智慧,不能產生思想的連貫性與看破人生,因而產生痛苦。是故,我們必須依聖者的眼光來疏導自己,我們必須相信聖者的話。」

假如,業障未盡,想要解脫是沒有那樣簡單的。我們從目前的狀況看,斷定三世因果絕對存在,否則人生的現象絕對無法解釋。無論用哪個宗教的角度,都無法圓融地說明,所以說,「自作孽不可活」就是這個道理,自己做的因果,自己就要承擔。

我們從許多「不平等」的角度去看時,就可確確實實證明因果的存在。在座各位先觀察一下,彼此之間的面貌,是否全部相同?心理是否相同?從相貌、心理的不同上看,這是因果所造成的結果,用其他的說法都講不通的,只有用因果來詮釋。

但是因果又沒看到,前世看不到,只有此生實在地存在。所以,我們昨天講「以科學印證靈魂的存在性」是有的。

我們的身軀就如房間,靈魂住在其間,過一段時間後又必須搬家,因為房子老了、壞了。所以,有修行的人,有布施的人,慢慢積存福報,將來可以得到正報,依報的果報。有人出生就很美麗,有人出生就很醜陋,這要如何解釋呢?

所以,人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質能互變。今日我們的身體,有一種靈性的存在,靈性是無法用六根去攀緣的,靈性於生生世世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變化。比如說,海水、雨、雲是同質而互變的,雨下入山谷,流入海中,經日曝蒸發成雲,再下雨……周而復始,循環。生命是一種連鎖性的,絕對不是斷滅的。我們可以證明,人不是死了以後什麼事情都能解決的,此世一定是由上世的因所推衍下來的,否則不可能再到這個世間來。不然,我們從哪裡來的呢?當然,從父母親那兒降生的,父母親是祖父母生的,一直推演上去,找到邏輯學上所說的「第一因」,也就是第一個開始的因。這是不存在的。

如果是聖者的看法,就不一樣了。我們看生死,是實實在在有的;而聖人對生、死的看法,就只是在一念之間而已。

我們的生與死實在就像是一個圓形的東西:生,就是走向死亡的開端;死,也就是接近出生的日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著。所以,生、死回歸到最後只是一個念頭而已,剎那生滅。佛教所說「剎那生滅」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禪宗有一句話:「人之於道,覺念於未萌。」有心修行的人,必須觀察起心動念,念頭起時,就知不對。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未做以前,就知道如此做會遭果報;眾生在受果報時,才知道痛苦,方會承認過去的不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略論明心見性:緒說
見了花色,著了花相,這已經是淫慾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