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從綠軍裝紅頭繩到服裝海量選擇 憶改革開放40年

從綠軍裝紅頭繩到服裝海量選擇 憶改革開放40年

原標題:從綠軍裝紅頭繩到服裝海量選擇 憶改革開放40年


  原標題:40年前 綠軍裝紅頭繩都穿一個樣 40年後 服裝海量選擇為個性代言

63歲的張女士(左一)上個世紀80年代參加單位聚會的照片中,同事們幾乎穿著「同色系同款式」。

上個世紀80年代,孩子們的服裝顏色增多,樣式相對簡單,更多是家長們「DIY」而成,冬天的大棉鞋,春秋的板鞋成為那時的孩子們經常穿的。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瀋陽的王先生到北京出差,身著當時主流服裝,在天安門前合影留念,身旁的黑色旅行方包也是當年的「經典」。

上個世紀90年代,服裝的色彩時代開啟,樣式多變,服飾五彩繽紛,色澤亮麗的紅黃裙子成為大街小巷女性追求時尚的標誌。童裝的款式也變得多樣。


服裝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就,從透過不同時代人們的穿衣變化,不難尋找出鮮活的回憶,從綠軍裝、紅頭繩,到喇叭褲、一步裙,老百姓的著裝風格由單一逐漸走向多元,色彩由單調趨於斑斕,變遷的背後是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變化。


改革初期:滿大街「清一色」的年代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以深色調為主,無論男女都是藍灰黑,款式也比較單一,最「時尚」的裝束莫過於穿一身不帶領章帽徽的綠軍裝、草綠色帆布挎包和一雙草綠色解放鞋。


那時候人們生活水平有限,衣物的數量也比較少。攢著布票做衣裳成為人們當時添置新衣的主要方式。


那時,不論男性還是女性,綠、藍、黑、灰等幾種顏色的衣服佔據了人們著裝的主要顏色。


「清一色」的歲月里,物資的匱乏使人們對服裝美的追求十分有限。


瀋陽「50後」市民李淑榮回憶:「改革開放前還沒有什麼成品衣服賣,大家都是用布票買布去店裡做衣服穿,服裝的款式幾乎都是一個樣式,顏色沒有什麼花樣,那會兒要是能穿上一套綠軍裝心裡別提多美了,女生梳兩條麻花辮子、系著紅頭繩。」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一種叫「的確涼」的化纖織物通常用來做短袖襯衫,它挺括、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鮮亮效果,給長期穿著粗布的人們帶來一次巨大的視覺衝擊。在那時,擁有一件「的確涼」襯衫算得上「洋氣」。


大人服飾單一,小孩子的就更是如此,很多孩子的衣服褲子多是利用大人舊衣服的「改小」版,小孩子穿新衣的含義更多是指大人們買了可以做新衣服的布料。


很多「70後」在小時候也都有被父母帶去裁縫店做衣服的經歷。國營商店的衣服不僅款式不多,價格還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訂製式服裝漸漸成為歷史。


改革開放後:服飾流行元素逐漸增加

改革開放帶來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經濟水平提高,大量舶來的服飾文化衝擊著國人穿衣審美的觀念。


年輕人開始勇於追求時髦,花裙子、蝙蝠衫、喇叭褲、一步裙、西裝,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衣著「時髦」的代名詞。


在改革開放前,喇叭褲被視為奇裝異服,改革開放後,喇叭褲曾經被人們追捧喜愛,成為當時大街小巷的「爆款」。


一步裙在九十年代初,穿上之後只能邁開一步那麼大,穿上後會顯出步伐淑女,在當時頗受歡迎。


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逐漸發生很大的變化。63歲的張女士每當翻出家中老照片都會感慨萬分,一張年輕時參加單位聚會的照片中,同事們幾乎穿著「同色系同款式」。「改革開放後,女同志們更喜歡穿裙子,金色絨的一步裙顏色也多樣,我自己更喜歡穿旗袍,至今家裡還留著年輕時穿過的幾套旗袍。」


從布票到網購,人們的衣著風格越來越緊跟國際時尚潮流,多樣化使得人們挑選服飾不再是單純看中它的實用,穿出美感是賦予服飾多一層面的特點。


「以前沒有幾家商場,只能憑布票到國營商店去買衣服買布,現在網購就能買到自己喜歡的衣服,時代真是不同了。」張女士感慨道。


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們思想觀念也更為開放,生活逐漸向小康過渡,大家基本上已是想穿什麼就穿什麼了,購買起來很方便。


現在,人們對服裝訴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個性,享受那份「獨一無二」的感覺,服裝的主要作用已經不再是禦寒,而是一種個性魅力的展現。人們的服飾越來越精美,急速變化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變的是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王月宏 王琳


本稿圖片均由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王琳 翻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遼寧新聞 的精彩文章:

俄飛船發射事 宇航員啟動了緊急逃生機制返回地面
美兩黨衝刺中期選舉 共和黨搬票站被疑阻撓選民投票

TAG:中國新聞網遼寧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