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得隴望蜀」原本說人應當有進取心,為何後來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得隴望蜀」原本說人應當有進取心,為何後來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得隴望蜀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已經得了隴右,還想攻打西蜀,比喻做人貪得無厭,得寸進尺,如今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然而古代的典故中,得隴望蜀卻是一個褒義詞,他的原意是做人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有進取心。那麼是從什麼時候得隴望蜀由褒義變為貶義了呢?

「得隴望蜀」出自《後漢書?岑彭傳》。在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雖然在群雄爭霸中成壓倒性優勢,然而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依然沒有一統,很多軍閥勢力依舊割地稱王。其中公孫述擁兵10萬,割據蜀地,自立為帝。隴西的隗囂也趁機反叛劉秀,與公孫述勾結,共同對抗朝廷。

建武八年,劉秀率大司馬吳漢、大將軍岑彭向西進軍,討伐隗囂,以圖完成國家的統一。東漢軍隊一路高歌猛進,很快拿下了天水,隗囂兵敗後逃到了西城。劉秀便派吳漢和岑彭包圍了西城,公孫述眼看唇亡齒寒,就派兵援救隗囂,劉秀就派大將蓋延、耿弁迎擊公孫述。

此時潁川,河東地區發生叛亂,守將向劉秀求救,劉秀急於趕回洛陽平定叛亂。臨行時就給大將軍岑彭留下一封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每發一兵,頭須為白。」意思是告訴岑彭,如果攻下兩城後,不要滿足於眼前的勝利,要乘勝進取,攻下蜀地,進而一統中原。由此可見,劉秀言語中的即得隴,復望蜀表現了劉秀遠大的抱負和乘勝進取的決心,是一個褒義詞。

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很多詞語的本意也在各種應用中,變得撲朔迷離,失去了本意。到了唐朝時,大詩人李白在《古風》中說:「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並用得隴望蜀來形容人的欲是無限多的,就像山路曲折,道路不平,是永遠不可滿足的。

此後,得隴望蜀逐漸由褒義演變成貶義,直至今天變成了貪得無厭的代名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非讀史 的精彩文章:

大王:我想滅了此國又不想損失士卒,怎麼辦?大臣:收購他的兵器
古代有一種職業,專門把正常人變殘疾,還有數不清的人爭相求他們

TAG:韓非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