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崛起的秘密

曹操崛起的秘密

原標題:曹操崛起的秘密



原創-N0.1106


作者:念田


審核:喵大大 編排:風曉暮

曹操何許人也?「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名士許邵給曹操的評語,也是百代以來的史家言論。「奸雄」背後是曹操的兩副面孔,「奸」的一面是千古罵名,「雄」的一面是萬載功業(前面試奸雄,哪裡迸出來的奸賊說法?)。然而,洗去後世塗在曹操臉上的油彩,深入歷史的脈絡和肌骨,我們還能看到曹操的另一副面孔:終結末日的救世主只有看到這幅面孔,才能找到曹操崛起的秘密,理解東漢末年三分天下的天命人心。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於和偉飾演的曹操



漢代的道教


世界末日和救世主,是世界各大宗教中普遍存在的教義。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末日和拯救的是黃老道。先秦道家分為老莊和黃老兩支,黃老道尊崇黃帝和老子,於漢初盛行,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退出朝廷,遁隱民間,發展為早期道教。成帝時,道經《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問世,聲稱「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地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是為末日預言的開始。從漢成帝到靈帝的200年間,該經被三次獻給皇帝,引發朝堂爭議不斷。


民間對於末日預言的恐慌和騷亂也一直不斷,反映了百姓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漢成帝建始三年(前28)「十月丁未,京師相驚,言大水至」(《漢書·五行志》),哀帝建平四年(前2)「民相驚動,讙嘩奔走」(《漢書·哀帝紀》),安帝永初元年(107)「民訛言相驚,棄捐舊居,老弱相攜,窮困道路」(《後漢書·安帝紀》)。官員貪殘成風,社會惡性運行,末日觀念深入人心,大批民眾才會驚恐騷動,放棄家園出奔流浪,引發動蕩。(有什麼證據大批民眾騷動?出奔流浪?)


宋元以前盛行「五行終始」說。殷周革命後,周公以「德」補充商代的「天命」說,主張愛民修德者得天命。戰國時五行學說將象徵王朝正統性的「德運」、五行和顏色對應起來。秦為水德,漢初否定秦而自居水德,武帝時改為土德。王莽篡位便利用道教主張,以漢為火德,自居為黃德即土德。


王莽篡位失敗後,東漢恢復「火德」,黃老道則發展出水(末日洪水)克火(漢火德)、土(黃德)克水(末日拯救)的思想,形成了末日來臨和黃德當立的主張。此後道教勢力不斷上升,東漢諸帝均與道士有接觸往來。延熹八年(165),桓帝夢老子而命邊韶撰《老子銘》,次年又「祀黃老於北宮濯龍中」。然而漢帝沒有接受道教的改元主張,於是道教轉換方向,在民間製造輿論,以至於「桓靈之間,諸明圖讖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立」。


參與桓帝祭祀黃老的一個關鍵人物是曹操祖父曹騰。桓帝從小被宦官曹騰服侍,對其寵信有加,撰寫《老子銘》之人亦曹騰所薦,可見曹騰和黃老道關係密切。曹氏家族祖先為西漢初名相曹參,治國推崇黃老之術,家學淵源頗深。

曹操出生於信奉道教的豪族世家,於黃老道有家學淵源,故而早年曹操便刻意營造自己「得天命」的輿論。何顒見曹操時說「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橋玄以為「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阮瑀更是聲稱「奕奕天門開,大魏應期運」,這都是社會輿論。曹操還吸納了眾多方士為曹魏天命鼓吹,打造自己道教「救世主」的形象。



黃巾軍:曹操的第一桶金


陳寅恪說「吾國政治革命,其興起之時往往雜有宗教神秘性質」,黃巾軍正是如此。漢末百姓「有七死而無一生」,長期處於末漢朝殘暴剝削和末日預言之下,百姓的心理和忍耐都已趨於極限,近乎崩潰,朝廷已處在火山口上,道教民眾運動應運而生。12卷《天官曆包元太平經》被增補改訂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領書》,鉅鹿人張角便以此為綱領,宣揚道教,尊「中皇太一」為至尊天神,得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靈帝光和七年(184年),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發動起義,這既是革命宣言,也是道德清整口號,各地組織紛紛響應,百姓聞風而起,戰火點燃了神州大地,也遭到了朝廷的瘋狂反撲。張角去世後,黃巾軍主力失敗,各地黃巾軍仍前仆後繼地戰鬥,始終沒有首領稱王稱帝。二十餘年間,黃巾軍始終堅信,起義目標不是自己稱王稱帝,而是要迎候「黃天」到來。(更改天命跟建立新政權有什麼區別?)



黃巾起義形勢圖


初平三年(192),曹操在攻打青州黃巾軍時接到黃巾來信,信中說:「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皇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曹操任濟南相時禁絕齊地祭祀漢初城陽景王,大舉搗毀神壇(搗毀的是不是道教的神壇?),故信中認為曹操反對神壇祭祀,和黃巾軍一樣認可存思修養術,尊崇「中皇太乙」,故勸告曹操不要與「天命」作對。曹操接到信後表面上叱罵,暗地裡卻向黃巾軍開示降路,邊進攻邊勸降,迫使黃巾軍倒向自己。

青州黃巾軍選擇了認可曹操的「黃天」地位,歸依曹操,被收編為「青州兵」。有共同宗教信仰為基石,曹操方能以萬餘兵力收編兵員三十多萬、男女老弱共百萬口的青州黃巾軍,編成「青州兵」。


這支軍隊一直保持獨立編製,對外宣揚曹操宗教地位。從家族信仰到社會輿論再到青州兵的認可,曹操宗教聲名更是廣為傳播,為此後平定中原奠定了輿論基礎。曹操去世後,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也證了他們只認可曹操的「黃天」地位。(曹操的地位是怎麼來的?他是一個普通信眾,還是在當時的道教中有特殊地位?)



寧為魏公奴:張魯的歸降


《劍橋中國秦漢史》指出,東漢末年的道教運動分為兩支,其領袖都姓張東支是以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為領袖的道教太平道,掀起了曠日持久的黃巾軍起義。西支則是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一脈相承的正一盟威道,又稱天師道,時人多稱五斗米教。天師道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雖然在漢中大戰中曹操敗於劉備,但天師道最終還是選擇了歸降曹操。


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大軍西擊漢中。張魯欲舉漢中降曹,但其弟張衛堅決反對,率領數萬人據關堅守。關破後張魯又想投降,但還是在部下勸說下逃入巴中,說「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此後張魯落魄巴中,斷然拒絕劉備招撫,聲稱「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這背後就有宗教因素。



張天師像,張道陵天師是張魯祖父


「西三張」系漢初張良後裔,祖孫三代是天師道始祖天師張道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張魯之母與益州牧劉焉關係密切,因此他獲得劉焉信任,與別部司馬張修率軍奪取漢中。後張魯襲殺張修,自行割據漢中,建立天師道(外人稱五斗米教)政教合一政權。張魯自稱「師君」,下設「祭酒」,各領部眾,創立義舍,雄踞漢中三十年。亦有歷史學家懷疑,張修才是天師道始祖,張魯是剽竊其法而捏造父祖歷史,相傳張道陵著作《老子想爾注》應為張魯手筆。


亂世之中,張魯最終選擇了曹操,(有什麼證據?)所以才聲稱「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投降後,曹操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與其結為姻親,封其五子為列侯。張魯得以「位尊上將,體及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曹操還將原巴蜀、漢中地區的大批教民遷往中原,希望通過籠絡張魯彰顯自己的宗教地位,可謂用心深遠。魏晉以後,官僚大族信奉天師道者極多,可見曹魏支持下天師道在中原傳播之廣。


天命所歸:魏國代漢背後的天命人心


終結亂世歸根到底得用武力,卻也要重視天命人心的歸屬。


曹操以武力手段平定中原,道教中「黃天」、「黃德」歸屬於曹操,實際上是曹操在現實政治中實力的體現。曹操的高明之處在於特別善於利用和控制道教為自己宣揚「天命」,收拾人心。漢末道教形成了以東三張(張角、張寶、張梁)為領袖的太平道教團和以西三張(張道陵、張衡、張魯)為領袖的天師道政教合一政權。


伴隨著青州黃巾軍被收編和張魯率教民歸降,道教東西兩支教團勢力已經同歸曹操麾下。


東西教團外,道教還有若干方士,或是「游於太學」,干預政治,或是散布民間,「妖言惑眾」。曹操在削平群雄的過程中,每下一地,即網羅人才,尤其是在平定袁紹後大規模召集各地方士到鄴城,一方面採納其方術養生,一方面規範、引導他們為曹氏天命鼓吹。至此,曹操已經掌握了漢末代表「天命」的兩種四派勢力:奉舊「天命」的漢家天子和道教黃巾、天師、術士三派勢力。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漢獻帝與曹操


曹操去世前,部下主張稱帝,被曹操斷然拒絕。在曹操的構想中,要等待時機,「遵舜、禹之軌」實現禪讓,使漢「赤德」生「黃德」的德運邏輯成為魏國代漢的政治現實。(什麼意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氏「天命」相應轉移到曹丕身上。延康元年(229年)十月,漢獻帝禪位於魏王曹丕,曹丕稱大魏皇帝,定都洛陽,建元「黃初」,正意味著「曹魏作為得「土德」之運的「黃家」,繼「天命」正統而立國。


曹魏建國牢牢掌握控制了漢家「天命」,利用了漢末渴望「黃家」的宗教氛圍,通過道教鼓吹,把「黃德」這一虛無縹緲的觀念轉化為贏得人心、奪取政權的關鍵,實現了魏國代漢。劉備於曹丕受禪後標榜「黃氣」、「黃龍」等祥瑞稱帝,亦是「黃德」,奈何晚矣,更與蜀漢興復漢室的戰略相矛盾。而孫吳先後建元「黃武」、「黃龍」也有類似考量,卻也是東施效顰,三國歸一的命運已經註定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2]呂思勉:《三國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4]王仲犖:《曹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5]郭沫若、翦伯贊等:《曹操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年。


[6]熊德基:《<太平經>的作者和思想及其與黃巾和天師道的關係》,《歷史研究》1962年第4期。


[7]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8]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9]崔瑞德、魯唯一:《劍橋中國秦漢史》,楊品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


[10]姜生:《原始道教之興起與兩漢社會秩序》,《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11]姜生:《曹操與原始道教》,《歷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歷史研習社出品 未經授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重磅消息!長江學者桑兵教授受聘浙江大學
日本的學者如何為國家侵略辯護?

TAG:歷史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