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向頂級科學期刊說「不」
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蘭迪·謝克曼(RandySchekman下稱「謝克曼」)因對細胞膜傳輸系統——囊泡運輸調節機制的研究,與JamesRothman、ThomasC.Südhof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謝克曼發現了囊泡傳輸所需的一組基因。
近年來,謝克曼與中國高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在上個月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上海·滴水湖)論壇上,謝克曼以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的身份出席了會議。
諾獎令他從「獃子」變成「老虎伍茲」
謝克曼最引人注意的特徵是他的山羊鬍子,他個子不高,語速飛快,說話時經常帶著幽默。比如,當有人問他是否鼓勵學生長時間地待在實驗室里時,他說道:「我想這不是件壞事,但是,這也不一定有幫助。比如我就經常在深夜玩拼字遊戲來解乏。」
他還回憶道,自己在高中時因為拚命讀書,被同學叫作「獃子」。但是,當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曾被邀請回去,他的高中校友中包括高爾夫名將老虎伍茲。「我乘坐著豪華轎車回去,軍樂隊和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在歡迎我的到來。」謝克曼說道,「孩子們想和我拍一張自拍照,我瞬間取代了老虎伍茲,成為了他們心中最有名的校友。這樣的瘋狂整整持續了一天的時間!」
1971年,謝克曼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了分子科學學士學位後,就開始研究DNA的複製,並獲得了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
在讀博士期間,謝克曼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待了兩年時間,研究細胞膜的結構。在此期間,他聽到了著名的細胞生物學家GeorgePalade的一次演講,塑造了他的職業生涯。Palade因研究細胞分泌蛋白質而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這給謝克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定這個領域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
謝克曼自1991年以來一直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的實驗室進行了真核細胞中關於膜組件和囊泡運輸過程的分子描述的實驗。
他的研究主要是基於酵母菌。在做博士後研究時,他的導師本來研究的是哺乳動物細胞膜,但謝克曼考慮到酵母菌更易培植,便轉而研究酵母。酵母菌與人類細胞差別較大,他的研究資助申請最初被駁回,但他堅持下來並獲得成功。
「我們身體內的細胞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的分子,運送到不同的地點。在傳送過程中,許多分子會分組聚集,形成一種微小的囊狀結構,叫作囊泡(vesicles)。」謝克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囊泡能幫助這些物質傳輸到細胞內不同的地點,並從細胞表面運送分子,以作為影響其他細胞的信號。」
在20世紀70年代,謝克曼研究了傳輸系統失效的酵母細胞。他證明了,這種失效是因為基因缺陷,解釋了不同的基因如何調節該傳輸過程的不同方面。正是這一突破性的研究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玩具顯微鏡點亮科學夢
謝克曼對科學的興趣可能來自一次偶然。他10歲時得到了一台玩具顯微鏡作為禮物。他從家附近的小溪中撈取了各種淤泥和藻類,拿到顯微鏡下觀察。當他看到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在鏡頭下游來游去時,他被眼前所見驚呆了,於是想要買一台真正的顯微鏡。當時一台顯微鏡的價格是100美元,對10歲的他來說簡直是一筆巨款。於是,他開始打工存錢,包括除草、看孩子、做家務、送報紙,並終於在父母的幫助下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真正的顯微鏡。從那之後,他就開始了自己在生物方面的獨立研究。
謝克曼對中國的創新抱有很大希望。他在上海滴水湖參與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創新葯研發與轉化醫學的論壇,並對自己近期的工作做了詳細介紹。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充滿活力,是一個極具創業精神的城市,擁有非常年輕、志向高遠的勞動力,如果在科技方面的投資足夠聰明,將會令這座城市更加彭勃發展。」
對於上海如何建設科創中心,謝克曼強調了基礎科研的重要性。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認為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要在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生物科技公司當中培育基礎科研的基礎設施,從而令年輕的科學家能夠在這些機構中發揮更大的領導力的作用,從而為新興的生命科學領域貢獻力量。」
他提出,美國的經驗可以參考,美國生物科技的崛起,就是受益於二戰之後,美國政府在大學等科研院所內大規模地投資基礎研究設施。他認為中國政府可以做得更多。「中國正在大力發展科技,在這一過程中的投入可能比肩甚至超過美國。」謝克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這次會議期間,我與中國的商界領袖、政府、大學校長等會面,分享了我對基礎科學的觀點。」
他還向第一財經記者強調了好奇心驅動的研究的重要性,並且呼籲中國採取新的方式衡量科研成果,而不僅僅是看論文的影響因子。「這一需求刻不容緩。」謝克曼說。
向三大期刊說「不」
在說到自己近期的工作時,謝克曼表示,他除了負責自己的實驗室研究工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啟動了一個生命科學的期刊。「大概七年半前,我啟動了名字叫eLIFE的生命科學的期刊。這不是說世界需要更多的期刊,而是說對於一些重要的生物醫學的文獻,要讓參與到研究過程當中的學者做出貢獻。」謝克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在生命科學領域有一些不同的知名的期刊,我覺得全世界的學者,在選擇在哪個頂級的期刊發表論文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影響因子的干擾。但我覺得影響因子,未必能很好地代表學者的一些學術水平。」
謝克曼一直倡導用論文以外的其他方式來評估學術水平,而不僅僅是看影響因子。他認為,追求高影響因子就和銀行設立分紅獎勵機制一樣墮落,這將嚴重影響科學的發展。
謝克曼對待科學的態度是嚴謹認真的。他還曾直言不諱地在《衛報》上發表文章,直指《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用「不恰當的激勵方式」損害科學研究的進展,並宣稱自己的實驗室將不再投稿至上述期刊。儘管他曾因發表在以上期刊上的文章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認為,這三大期刊把自己標榜成「奢侈品」,嚴重扭曲了科學發展的進程。「他們用個人名譽和職業發展作為激勵,鼓勵科學家走捷徑,研究華而不實的領域,而不是真正對人類和社會有用的領域。」謝克曼表示。他還抨擊了用來衡量期刊論文水平的「影響因子」,認為這對科學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引用次數並不總能反映一篇論文的質量。有時候,論文的引用次數高,僅僅是因為它很吸引眼球,甚至是錯誤的。」謝克曼說道。
謝克曼鼓勵年輕科學家追逐自己的好奇心。他說道:「如果你擁有科學夢,那麼一定要獨立地去研究,而不只是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你應該自己去探索,去圖書館讀書,設計實驗,檢驗你的創造性,獨立地做事情。」
他還表示,目前最令自己興奮的科研領域是神經科學,因為關於大腦,人類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這與謝克曼本人的經歷有關。他的妻子患有痴呆症,因此他表示:「在帕金森病方面的突破將極大地改變我的日常生活。對患有帕金森病或阿茲海默症這類疾病的人,如果你有方法遏制疾病的進程,即便還不能預防,它們也將不再成為一種疾病。」
※人民日報: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
※專訪默林娛樂集團亞太區市場總監Susan Ang:蠟像館不是舊生意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