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姓張的,要改為「清河」?

為什麼?姓張的,要改為「清河」?

原標題:為什麼?姓張的,要改為「清河」?


為了徹底改造台灣,1936年,時任日本駐台灣總督小林躋造推行強制同化政策,要求台灣人改用日本姓氏。


1941年,這場運動進入變本加厲的階段。台灣總督府頒布法令,把兒童升學、公務員升遷、糧食配給等戰時措施與姓名改造捆綁在一起,威逼利誘台灣百姓改換日本姓氏。



有意思的是極少部分的台灣民眾雖然被迫改用日本姓氏,但他們往往將祖先的堂號或者姓氏的偏旁隱藏在改過的姓名中,以便永遠銘記家族的由來。比如,姓張的,就改為「清河」,祖籍河北;姓陳的,改為「潁川」,祖籍河南。



光復之初,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立即發布規定:「凡台灣人民使用之姓名,統准予在三個月內向所在村裡辦公處申請回復原有姓名,山地同胞無原有姓名者,准參照中國式姓名方式自定姓名。」



與不忘中華姓氏相對應的,是身為中國人的堅持。在日本殖民台灣期間,一批心向祖國的台籍人士就爭取脫離日籍,恢復中國國籍。


霧峰林家的林祖密,字季商,早在1913年就獲民國政府內務部許可,核准恢復中國國籍,成為日據後台籍人士正式恢復中國國籍的第一人,這一年,他36歲。此前,台灣總督府屢次以高官厚祿誘惑林祖密,都被他拒絕。



1946年9月6日,台灣光復致敬團起程前往陝西。他們的目的地是黃帝陵,他們將代表台灣人民表達返祖歸宗的喜悅,敬告給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祭祀黃帝的日子已經確定在中秋的前一天,可是連日的陰雨阻隔了通往黃帝陵的道路,致敬團中年齡最大的林獻堂,也因連日的旅途疲憊病倒。



遺憾之下,致敬團決定分成兩路,一路繼續前往耀縣,一路陪同患病的林獻堂留在西安。約定9月12日中午,同時在陝西的耀縣和西安兩地,灑酒遙祭黃帝。他們焚香致敬,告慰祖先:「台灣六百五十萬同胞,脫離日寇統治,重歸祖國版圖」。


1946年,台灣光復致敬團樹立了一個致敬中華文化的典範。由此至今,每年的10月25日,是台灣島內的「台灣光復節」,各種紀念活動在這一天舉行。



2006年9月12日,原『台灣光復致敬團』後人決定再次組團,前往陝西黃帝陵拜謁,以完成先輩當年未竟之志。他們踏著當年台灣光復致敬團的足跡,抵達陝西黃帝陵。



領隊是當年致敬團僅存的團員、88歲的老人林憲。致敬團這一回真正親臨中華始祖軒轅黃帝陵祭拜,完整實現了60年前光復致敬團先賢的願望。




每年,遙祭黃帝陵儀式、祭孔大典、清明節紀念活動與孔子誕辰日紀念活動都會在台灣如期舉行。從2008年開始,兩岸一直同時舉辦祭拜黃帝大典。兩岸同胞對共同的祖先的崇拜與文化認同,從來同根同脈,也必將薪火相傳。




誠如當年台灣光復致敬團林獻堂所說:「光復後已覺有可愛護的國家、可盡忠的民族,永不願再見到有破碎的國家、分裂的民族。」



六集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1945》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台灣光復」的影像志。「台灣光復」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日本竊佔50年的台灣回歸中國之意。從1946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明確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開始,「台灣光復」一詞開始被中國官方和民間廣泛使用。


《台灣·1945》主要截取1943年至1946年底台灣光復前後「籌備--接收--重建」三大階段的重要史實和代表人物故事,從政治與軍事的接管,經濟與社會的重建,文化與教育的正本清源等方面深入探尋台灣回歸祖國的艱辛歷程,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節目精彩視頻搶先看



《共祖中華》(下)


首播:11月6日 22:15


重播:11月7日 13: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 的精彩文章:

動人一幕!心情像小鳥飛出鳥籠~
「九人小組」來了,接收了彰化警察署……

TAG: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 |